登录注册
大立科技调研总结——短线勿进
韭菜割我
2021-12-09 10:24:34

远期目标上200,潜在十倍股,歼20全周期预计列装800架,导弹耗材化。


要点:

1、        产业地位:红外市场民营前三公司,红外三杰:高德、睿创、大立,各自发展方向不同,大立专注红外领域、氧化钒/非晶硅两路线发展;产业格局、客户合作良好,公司立足于目标成为武器分系统供应商,客户与公司积极合作。

2、        民品基本盘稳定,增量业务多样化发展:手持电力测温连续十几年收入稳定3-5亿;巡检机器人发展迅速,品类之间增多,从电力向轨道交通、IDC机房拓展,目标收入从20201亿到20255亿;氧化钒探测器成熟,打开民用夜视望远镜市场,目标从当前1亿增长到2亿。

3、        公司主力传统军品增长迅速:红外制导领域涉及型号最多民企,导弹红外导引头增长迅速,涉及空、海、陆军、高价值量产品价值量比例过半,过去两年连续翻番,未来五年复合50%增长(分析应该为前两年传统弹50%增速,后期要看新弹);保守目标收入202510亿,预计2024年就可以达到,并大概率会超过。

4、        机载吊舱打开军工领域新的高价值增量市场:机载光电吊舱马上进行装机试飞,单机价值量高达200万;未来公司正在拓展机载吊舱应用范围,打开新的市场发展空间;目标2025年收入达到10亿/50台套。

5、        惯性导航增长迅速,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十四五末达到5亿规模。

6、        与兵工集团夜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分享陆军兵器工业集团巨大市场,实现集团内部氧化钒探测器替代。

7、        与长光机所成立合资公司并控股,打造大型飞机空中光电平台。

8、        十四五末有望实现,传统军品/吊舱业务/民品业务,各十亿的收入规模,并在2024年左右实现10亿的净利润目标。十四五期间复合增速在25%以上。

 

 

风险点:

1、        民品:巡检机器人公司渠道不占优势,竞争对手已经占领部分市场,需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2、        传统军品:公司导引头市场地位继续提高,但未来不排除降价对利润率的影响,需要密切跟踪,十四五后半程新弹种开发很重要。

3、        机载吊舱:军贸市场未来是否能够打开,研发进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需要密切跟踪进度。

4、        长光所合资公司:产品还未评审、定价,利润分成模式还未确定。

 

一、        介绍:

1、 三季报7.4亿营收,同比减少9.3%,净利润2.5亿,同比减少25.96%,主要因为疫情缓解防疫类产品收入减少98%,非防疫类业务(原来的主营业务)增长161%增长。三季度单季度营收1亿,非防疫类民品业务同比增长50%

2、 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因为重点地区江苏疫情反弹,(无法入场施工)造成收入不及预期。同时在主营领域增加了销售费用增长16%、研发投入增长27+%,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增长37%

3、 预计全年业务跟去年发生显著变化,防疫类产品下降明显,型号装备类产品会有明确的放量增长,民品主营业务也会明显增长,主要是新基建与新兴消费。

4、 三季度重点工作是跟长光机跟兵科院的一些合作,为未来产业提升打下基础

5、 跟长光机成立独立合资公司,把长光机已经获得订单的装备在合资公司进行相应的产业化

6、 跟夜视院合作,是双方把各自氧化钒业务组件合资公司,兵器工业集团是单兵类装备大总体,目标首先兵器集团内部完成替代,兵器集团控股。9月份公司光博会发布了12/17微米4款氧化钒探测器,以及包含探测器的整机产品。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非制冷领域双技术路线,非晶硅跟氧化钒路线同时量产的企业。这两条路线分别定位,氧化钒包括:观察类市场、民用与军用观察类;非晶硅针对民品测温市场和一些军用大面阵应用。

7、 公司军品业务持续向好,上半年完成大部分军品交付,未来军品订单增长非常理想,十四五会持续增长,加大科研投入。

8、 募投新项目机载光电吊舱研制顺利,样机年底完成样机研制,使公司有在机载装备领域由核心供应商升级为分系统供应商,提升业务发展空间

9、 民品除防疫类大幅下降外,主营业务工业测温跟个人消费增长正常。

10、         电力测温订单好转,三季度不达预期不是订单问题,而是因为疫情无法实施,订单确认影响,所以不及预期

11、         个人消费因为氧化钒探测器投入,逐步提高市场份额

12、         巡检机器人业务,立足于电力行业优势,18年开始正式进入机器人产业,取得国家电网入网许可,19年进入地铁轨道交通,上海4条线、宁波、无锡各一条线,IDC数据机房机器人进入到试用状态。

  

二、         QA

1、        公司红外行业的产业地位如何,公司产品竞争力与技术实力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竞争对手相比,核心优势在哪些地方。

A:核心优势还是自产探测器的核心优势,有知识产权,成本控制好很多。民营企业排前三,跟国有体制内企业不好比,国内三巨头:上海技术物理所、兵器211、电子11所,他们业务板块专注度更高,公司全产业链,不好跟体制内比;高德定位现在更多往整弹总装发展发展;睿创横向发展,不向器件发展,比如拓展激光、毫米波雷达等方向;公司专注于整个红外上下产业链升级拓展。

2、        在民品领域,红外探测市场的发展情况。公司在民品领域的发展规划情况。

A:民品领域疫情过后,红外关注度有了极大提升,很多不是红外传统企业度进入到红外领域,比如海康、大华等,海康成立了单独的公司,大华还是以代工为主;他们进来提高红外行业市场关注度,同时能够拓展应用,红外产品集中度会有提升。还有其他一些做红外的企业比较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企业跟公司不在一个层次。

民品领域公司首先要稳住电力行业的基本盘,公司没有军品前,民品业务养全公司。

现在拓展消费领域,比如打猎望远镜等消费市场;重点是研发巡检机器人为平台来带动整个产业提升,巡检机器人为系统性产品,拓展不同领域,以红外产品为作为核心竞争力,自产成本优势明显。

3、        电力检测手持设备今年与明年发展情况收入与增长情况预期如何。电力巡检机器人、轨交机器人、IDC机器人等今年的交付情况,未来几年机器人类别产品发展情况以及利润率变化情况。枪瞄业务发展情况,出口业务与对手睿创微纳等比,公司会有哪些思路与想法。

A:电力手持业务稳定,3-5亿之间波动,08-18年之间很明显,营收单一;电力采购分大小年,一般是3-4亿,20年不正常只有1.5亿,因为疫情 ,采购招标等无法落实,原计划今年恢复到3亿,因为江苏疫情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明年会恢复,基本上3-5亿震荡。

电力巡检机器人是新的增长点,定位跟手持设备很大不同,手持设备是巡检班组手拿的,室内室外都可以;巡检机器人主要是边远地区,在野外大型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变电站里看设备状态,可以读取表头表数,充电时上传数据到运维中心,运维中心根据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派人去。现在能够稳定每年1亿的收入。

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因为轨道交通现在也是电力驱动,也需要读取表头,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热,接头有没有送等,轨道交通瞄准全国地铁市场,上海现在4条线在运行,现在基本上一年一个城市2条线运行,基本上在江浙沪,江浙沪要求比较高,也有资金实力投。

IDC现在还是使用状态,定制开发,读取服务器工作状态,读取人脸识别状态,前景好,每个城市都在搞城市云,都有需求,应用还没拓宽。

巡检机器人业务今年目标2亿,估计会打点折,因为江苏疫情影响一些电力巡检机器人。机器人业务是公司整个产品业务中,利润率最高的,红外、移动惯导系统都是公司自产的,所以公司在同行业竞争中,技术成本与优势渠道有劣势,电力市场某些时候渠道比技术更重要,市场特殊性决定的。

预计机器人领域年均增长不会低于30%,十四五期间,30-50%之间是有把握的,十四五期间重点特高压、轨道交通以及IDC是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因此会有拉动作用,因此30-50%的增长比较稳定的。

每家出口猎枪上的等不是枪瞄,说枪瞄是忽悠,实际上各家出口是单目的红外望远镜,装不到枪上去,除非针对猎枪定制开发,才会有单个枪瞄,更多出口的是可以放进口袋等便携的望远镜。这块业务做的最好的是睿创,现在看不像他们说的的那么大:一年到10万套以上;各家都没有这个水平,大立一年1万套,1亿收入,比较稳定;各家没有技术上、产品上产局,就看成本控制,利润薄,出口还要考虑汇率,大立过去因为使用非晶硅探测器,所以这块做的优势不明显,随着氧化钒投用,这块也会有提升。

4、        在军品领域,红外探测市场的发展情况。公司在军品领域发展情况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劣势点在哪里。

A:从总体看,军品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从核心装备飞机坦克到也开始配用,应用前景大;定位不同,大型装配、导弹上都是制冷型,单兵上用非制冷型;体制内三家核心优势都是在军品领域,还有类似于久之洋就是中船研究所下的上市公司,国营单位在渠道上是有优势的,他们毕竟是十大军工集团的子公司,在同等状态下肯定优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扮演鲶鱼效应,拿一些不是特别大单子或者研究所做不了单子才会到民营企业手里。更多情况下是一种补充。型号招标一般是一家民企,一家央企,按照排名拿大小单,不会一个独立供应商单独拿单子。

高德军品向整机走,睿创军品不做整机,都提供的是器件。

5、        在红外制导领域、红外热成像等重点领域,公司业务与产品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新的领域的产品渗透方向。

A:导引领域是军品占比最高的点,也是增速最快的点,预计十四五期间保持50%以上的增速,整个弹领域公司是涉及型号最多的民营公司,在技术积累上,在研的项目上,公司可以说遥遥领先与其他企业,公司军品未来在业务量放量与自身积累都比较多。

现在公司业务主要是单兵业务:枪瞄、望远镜,利润薄,陆军集采压价,公司刚参军时100%都是这些业务,现在30%左右了,导引占比超过50%,公司客户集中在海空军为主,陆军拍到第三位去了,产品特点决定的。

吊舱热像仪(不是公司自己投的吊舱),球仓给无人机直升机配套的,公司热像仪也有应用。

惯导平台增长比较好。

6、        与兵器集团以及与兵器集团夜视公司合作模式,是否会把整个兵器集团氧化钒业务放在合资公司。兵器集团现有其他供应商比如富吉瑞等的业务,大立是否会进行争取。

A:合资公司是夜视院集团跟大立合资,双方以后都不在各自生产氧化钒探测器,而是以合资公司的名义生产氧化钒探测器,这家公司以兵器控股为主,兵器的子公司,他生产探测器的目标首先要在兵器集团内部实现完全配套,要把目前现有的相关企业等替换成合资公司的,替换过程两到三年最多。目标就是芯片上的替代。合资公司明年主要还是产线整合,会比较快,对业绩还没规划,合资公司不跟公司并表,体现投资收益。

富吉瑞帮助559厂做代工而已,他们不做探测器,只是应用单位,睿创是给兵器集团供探测器,他们的地位不同。富吉瑞未来会逐渐向合资公司采购芯片,现在了解的情况,富吉瑞就是代工,没有参与到研发。他们的组装业务不变。

 

7、        陆军单兵红外装备放量情况,当前的收入规模会达到什么水平,利润率情况如何。

    A:单兵利润水平,陆军利润水平在所有军种红外产品利润水平里最低的,单兵枪瞄净利润水平10%左右,利润最薄。不是公司的重点。

8、        与中科院长光所的合作模式与主要内容,未来可能涉及的产品类型以及何时有批量产品。

A:长光所取得了相应的军品会放到合资公司来,公司对合资公司控股,并表,公司控股占比70%以上。现在合作的 几个产品已经完成了实物招标,进入科研状态,明年左右就可以完成相应鉴定,然后进入小批生产,最晚23年开始给母公司供应利润,前期是轻资产公司;长光机合资见效比较快。

产品价值量都很高,都是空军大平台上的光电装备,比导引头的价值量要高;这块主要是产研合作的方向,长光机是国内光学第一把交椅,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所以跟他合作对公司提高技术有帮助,合资公司主要就是完成生产,不涉及产品开发。研发是长光所强项,没有生产能力。数量上跟整机配套,量不会少。

未来交付方式是长光所去交付,长光所委托合资公司委外生产。利润上还没谈很细,根据产品审价情况分配利润,审价时就会参与。

9、        机载吊舱发展情况,市场空间判断;预计挂机时间以及小型化需要的时间;这块业务未来是放在北京航宇体内还是放在大立体内。

A:机载吊舱这块现在就航空613所一家垄断,公司进入是军方意愿,希望打破垄断,现在每年150套左右,加上辅助类设备,30亿左右/年的市场规模。

预计挂机试飞在今年年底,最晚明年年初试飞。没有小型化概念,做的是按照装备要求做的。

航宇是研发中心,不是产业化关系不大。吊舱跟航宇关系不大,只是做技术支撑,机载吊舱在母公司体内。

公司能够切入这个市场说明公司有613不具备的优势,不然军方不会不用613的东西用我们的东西。未来目标,希望每年批产状态每年10亿规模的市场份额,30%左右的市场,预计实现实现,最快在24年了,试飞时间需要1年以上,还要小批量生产验证需要时间。

吊舱种类很多,吊舱是任务外挂,现在公司研发的是侦查瞄准吊舱,光电类型的吊舱,但是吊舱里很多东西是通用的,比如气动外形、吊舱载计算机、APU等都通用,公司会在这基础上拓展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电子战等一系列吊舱,都在规划当中,这是一个产品门类,公司不可能只做一个。对于其他类型吊舱的核心部件,公司不会只看着眼前,比如公司原来没有吊舱的总体技术,没有惯导的总体技术,但是都慢慢培养出来了,公司定位是从部件供应商提升为分系统供应商,所以会不断的引进一些团队、技术、渠道人才来拓展产品。产品初期样机时可能是采购,进入到批产后,会慢慢把一些核心或者价值量大的部分吃透,否则利润留不住的。

 

10、     惯性导航业务介绍,收入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

    A:惯性导航业务跟公司红外业务关系不大,公司引进了炮研所团队带来的业务,同时公司前两年承担了浙大的一个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光学陀螺产业化,在光学陀螺的产业化基础上,进入了光电惯导领域。因为团队原因,所以现在市场主要在陆军领域,现在增长快,体量小,去年3000万,今年翻倍,目前看未来市场规模在3亿以上,所以增长预期比较高的。现在批量供货就一个产品光纤陀螺,未来还有多个产品在研,MEMS寻北仪等产品。想象空间比较大,公司内部目标十四五末做到5亿左右。现在每年都有100%的速率增长。体量小增速快。

11、     22年军品与民品的订单情况,是否已经收到22年的订单;22年公司的收入与利润规划情况

A:按照逻辑讲,部分相关企业三季度业绩不好不应该因为军品,因为现在大立都做到部件级产品了,公司军品军品80%以上交付都在上半年完成了,下半年没有大批量的军品交付,相关公司的配套层级比大立还低,不知道为何他们下半年还有军品交付,如果公司下半年交付,总体单位没法完成年度生产计划,而相关公司是元器件供应商,他的配套交付应该更往前,交付绝对在上半年。

公司跟高德交付量大的点都在上半年,一些小东西比如望远镜之类的会在下半年交付。相关公司没有军品整机,只有军品元器件。

公司三季度业绩因为江苏疫情,没法现场施工,没法确认收入,没有其他影响。

陆军不是订购会推迟,是因为下半年有几个招标三季度要完成的,没完成,到第四季度,订货会本来就在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开,还没开呢。

军品订单计划性很强的,十四五采购数量与金额都有一个大体的匡算,然后再分配到每一年上,再综合施行,虽然现在还没有签合同,但是很多总体单位已经下达了备产协议,公司已经开始相应的原材料准备、预生产工作,否则明年还有个过年,6月前完成不了军品交付。

陆军采购本来是要通过集中采购、审价、定价的,不是谁想降就能降得,实际上民营企业跟这个关系不是特别大,因为公司供应主要是部件与元器件供应,影响大的实际上是十大军工集团,这是他们的利益博弈。

22年希望业绩目标恢复到5个亿,原计划今年实现的,现在看3季度疫情影响比较大,今年看来是跟去年做到持平,整个目标要推迟一年实现。

 

生产能力通过14年定增完成了,新的两个定增,探测器跟热像仪两个在明年中期就要完成,产能不是问题。

 

12、     十四五公司的发展预期与收入规划情况。

A: 十四五原计划的5/7/10亿利润目标目标,基本上是要推迟一年,有可能目标会有一些跳跃,军品订单在持续加大。实际上明年开始,收入跟利润的增速就开始乐观一些。今年一些推迟的项目不是取消了,推迟交付了,会跟明年交付相叠加。去年公司内部工作会,提的十四五末目标,三个产业,三个10亿以上营收目标:10个亿民品,10亿传统军品,10亿吊舱整机,相对比较保守目标,十四五中后期就可以完成。

吊舱看采购进度能否达到预期,军贸采购跟型号采购,本身定位24年进入批产状态,实际上问题不是很大,10亿产值对应50台套加上地面设备,风险是进度不达预期。

传统是比较有信心的,导引头业务不断提升,在研项目提升比较明确的,惯导提升目标比较明确,军品是比较保守目标。

民品10亿是电力3亿,望远镜2亿以上,5亿机器人。希望机器人成为最大民品业务,随着行业拓展,种类增多,不是特别夸张的目标,对标亿嘉和,亿嘉和光电力市场已经做到10个亿营收了,关键是公司要不断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上面是公司去年提的十四五产业目标。

公司的不是说每个领域都要做到第一,而是重金投入的目标要做到行业前三,比如吊舱就不可能干掉613,公司会利用技术、成本优势抢一部分订单,大头还是国有骨干所。

 

13、     十四五业绩复合增速

A:预期就是复合25%-30%增长,也存在超预期可能,看军品订单爆发增长情况,可能性比较大的。以20年基数为规划。后几年应该增速远超,也可能推一年。

 

14、     机器人完成销售后,维护收入

     A:有维护收入,软件钱每年都要收的,软件跟服务跟硬件比1:3左右。机器人使用周期,现在看用4-5年以上没问题。

 

15、     跟其他研究所的合作

     A:现在重点是兵科院元器件合作,长光机总机合作,这两块合作先落地。公司不会向总装发展,分系统就够了,向总装发展会触及军工集团的核心利益。现在很多总体单位主动找公司就因为跟相关单位闹翻了。相关单位自己干武器系统这条路走出来是个很伟大的公司,如果走不出来,自己配套业务就会被市场瓜分掉,现在总体单位都对相关企业设防。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还是核心还是以十大军工集团为基础的发展而不是推倒重来的发展,民营企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所以公司在坚持在光电领域做投资技术升级,这是核心原因,所以不是看着总体赚钱做在总体,看着器件赚钱做器件。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大立科技
工分
2.9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