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化进程会议纪要
练心一剑
中线波段的老股民
2021-11-23 20:43:15
日期:202111122

演讲:赵启超 陆辰 裘孝锋

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化进程可能会大幅度加快。之前碳纤维的主要用途在军工、航空航天上,过高的价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向工业领域的渗透。但是大丝束碳纤维出现为低成本的一个具体的方案提供了基础,并且它的两个重要下游可能确实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下面相关的内容主要分为行业情况和公司介绍。

行业情况

1. 低成本的大丝束和高性能的小丝束是碳纤维发展的两个不同思路

碳纤维行业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启动了,80年代之后在工业化的应用上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在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一直存在着高性能的小丝束和低成本的大丝束两个不同的发展思路。大小丝束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束碳纤维里面有多少根丝。小丝束的数量在1-24K之间,大丝束的数量是在48K及以上。小丝束主要是用在对模量和强度要求比较高的航空航天领域,但是它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如果要实现碳纤维在汽车、轨交、建筑这些工业领域的大规模运用的话,一定要解决成本的问题,这也就是大丝束碳纤维诞生的直接原因。

大丝束碳纤维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点是生产效率比较高,相同的条件之下,产能要远远超过小丝束。第二点是性价比高很多,采用民用聚丙烯腈作为生产原丝的原料,因为原丝在碳纤维的层面里差不多占比在一半左右,所以这样大幅降低了碳纤维的生产成本。

从2020年的情况来看,去年全球10.7万吨的碳纤维品种里面,大丝束的需求的话差不多已经占到了48%,同比提升6个点。而且我们相信未来在风电带动之下,大丝束的占比应该还会继续提高。

虽然大丝束生产成本比较低,但是并不表明它生产难度的降低。虽然我们现在看到全球生产碳纤维的这些主流企业,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左右,但是这里面能够生产大丝束的企业屈指可数。从大丝束的制备过程来看,基本上和小丝束是一致的,都是包括原丝的制备、预氧化、碳化和后处理的过程。有些生产难度和小丝一样,它是共性的。但是有些生产环节方面,从原来的小丝束拓展到大丝束,难度要增加很多。比如丝的数量从之前的几千一下要增加到48,000甚至更多。所以如何保证丝束之间的质量差异,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控制丝束的离散系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然后干燥、上油、蒸汽牵伸这些环节,以前都比较适合小丝束的加工,但是大丝束层数多,所以加工起来的话也是有难度。最后碳化方面,低碳炉、高碳炉不是强制对流传热,对于大丝束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除此之外还有毛丝的问题,做复材的时候怎么解决树脂浸润的问题,种种问题,都决定了做大丝束的碳纤维,具有非常高的壁垒。

所以从过去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整个市场关注点应该主要还是在光威复材和中简科技,这两家擅长小丝束军品业务,对于民品大丝束关注比较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新材料里面,大丝束碳纤维资产最重、技术难度最高、盈利情景的可见度最低的一个材料。虽然中国的碳纤维行业在过去十几年一直在努力地追赶,但是能够坚持到今天应该是少数,有很多企业已经倒下去了,这其中也有我们当年比较看好的大白马,能够一直坚持做大丝束的企业数量就是少之又少。

2. 国内碳纤维行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拐点

但是从过去一年多的情况来看,国产碳纤维在民品业务的发展情况已经迎来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转折点。一方面是体现在量上,根据赛奥的数据,去年国内市场需求大概是4.88万吨,同比增长了29%。这里面国产碳纤维的供应量大概是1.85万吨,同比增长54%。另外一方面是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和业绩上,我们看行业里面几家比较有参照意义的企业,比如说做原丝的碳谷,去年它2万吨原丝满仓满销1.4亿的利润,同比增长了563%,今年前三个季度也实现了1.79亿的利润,同比增长了108%。然后看中复神鹰,干喷湿纺龙头,去年3500吨的产能,基本上也是满销满产8500万的利润,同比增长226%。最后是恒神股份,从2013年一直亏损到现在,但是今年上半年终于实现了扭亏。

为什么国内的碳纤维企业增长了这么多年,在过去一年多它突然迎来了这个行业的春天?从我们前期的交流情况来看,在供给端,既有东丽断供的原因,也有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出问题的原因。如果从需求来看,风电叶片和碳碳复材这两个领域是过去一年多增长最快的下游应用领域,带动了碳纤维需求的大增长。

虽然最近市场比较关注,后面如果小丝束恢复对国内的供应之后,会不会冲击国内现在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碳纤维对中国的意义,相当于稀土对于美国和资本的意义。长期来看,国内的碳纤维自主可控应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现在放到全球来看,基本上高性能的碳纤维技术全被美国和日本企业掌控。虽然德国的SGL也是大丝束的龙头,但是原丝环节在三菱手中,台塑和土耳其的企业也不是能够让下游企业太放心的选择。从过去一年多的情况来看,东丽的断供经历,对于国内的下游制品企业是一段非常不好的体验,如果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来看,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未来国产碳纤维应该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机会。

在过去国内的碳纤维企业主要面临两个最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卖不出去,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突破,可以看到吉林精功还有中复神鹰,现在也是已经进入了下游主流的覆盖企业。第二个是开工开不满,成本太高导致下游用不起,上游不赚钱。在这点上,随着这一波碳纤维企业的盈利改善,还有未来订单的放量、技术上的成熟、单线规模的提升、设备国产化带来的投资下降,以及产能利用水平的提升,国内的碳纤维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整个产业会有一个上游降本和下游放量的良性循环。从目前时点来看的话,我们认为,东丽的断供+下游风电、碳碳复材,以及潜在的储氢瓶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碳纤维行业已经非常明确的迎来了发展的拐点。

现在民品业务对于大公司的需求,应该说还是处在爆发的前夜。我们觉得未来一两年应该是决定哪些企业能够走出来的比较关键的一个窗口期。

从需求上来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认为风电叶片对应的大丝束的需求曲线,往后面斜率会变得越来越陡峭,应该是一个加速增长的过程。从现在了解情况来看,2021年全年公开+非公开的招标应该是在50GW以上,风电装机在经历了过去一两年的抢装潮之后,在上半年确实是迎来了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但是现在不论是叶片厂家还是其他风配件厂家的反馈来看,订单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修复。

但是现在市场最关注的问题可能还是碳纤维在风电芯片里渗透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两个思路。首先第一点就是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的话,确实碳纤维应用的还不太多,在去年国内大概2万吨的风电的碳纤维的需求里面,大概80%以上的话还是碳梁的出口。2021年招标的主流叶型尺寸还是在150-170米区间,基本上还全部都是玻纤的市场。但是往后看的话,现在叶片模具厂的出货已经以90米的叶片为主,虽然我们看到最近一年全玻纤叶片的尺寸,上海电气的S90已经做到了90米,然后巨石高模量的E9玻纤推出来之后,也是把全玻纤叶片的极限尺寸从85米提高到了90-100米。但是基本上叶片的迭代周期在两年左右,这意味着一个问题,就是高模量的玻纤和低成本化的大丝束碳纤维,会有一个叶片成本和整机在性价比上的博弈,在下一代大尺寸出来之前,主机厂和叶片厂一定会把碳纤维的应用提到台面上来,我们相信碳纤维的渗透率提升,应该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然后第二点再从海外来看的话,去年海外风电装机是40GW,对应的碳纤维的一个需求是3万吨,其中大概有2万多吨是在VESTAS这边,测算下来1MW的装置对碳纤维的需求是0.75吨。如果考虑到明年VESTAS专利到期之后 其他厂家对拉挤碳梁的应用,海外的碳纤维渗透率应该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即使按照现阶段海外的渗透率水平来测算,假设到2025年中国的装机能到65GW以上,对大丝束的需求增量也是在5万吨以上。所以在碳纤维的渗透率的问题上,我们觉得后面爆发只是一个具体时间的问题,一定不会缺席。因为短期来看的话,国内的大丝束企业为了支持下游发展的话,肯定会在利润率和市场订单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平衡。所以在业绩层面,我们觉得可能很难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一两年应该是决定国内碳纤维行业竞争力格局的一个最关键的窗口期,有哪些企业能够在技术和产品线这两方面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话,然后再加上他们可以有充足的产能储备去迎接后面的需求,我们觉得这些企业一定可以走出来,成为行业龙头。

3. 原丝决定竞争力,未来行业里有机会走出来千亿市值的龙头

但是哪些企业后面能够走出来,我觉得还要从原丝这个环境来分析,因为从海外大丝束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现在国内做的比较充足的企业来看,就高性能的PAN原丝应该是生产大丝束碳纤维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只有在原丝环节这一块有固定的能力,才能够掌握大丝束的定价的能力。

从海外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来看,选择做高性能的小丝束,还是选择做市场空间更大的低成本大丝束一直是不同的两个思路。如果想在汽车轻量化、轨交、风电、压力容器和建筑这些工业领域大规模的应用的话,低成本是避不开的前提。原丝在碳纤维成本中占比在50%左右,从海外大丝束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是否具备腈纶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发展大丝束碳纤维的重要基础,像卓尔泰克、三菱、台塑,还有土耳其的ASAKA,都是从保留下来的腈纶装置,也主要用来生产大丝束的原丝。

那么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吉林碳谷、兰州蓝星还有光威复材都已经在原丝创新取得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可能从产品质量来看,和卓尔泰克这些海外巨头还是有些差距,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已经能够进到VESTAS这些终端的企业。但是从目前行业里潜在的参与者来看,我们看到除了几家头部企业之外,其他规划建设的产能在10万吨以上。我们的想法是不管是存量企业的竞争,还是新进入者的竞争,未来哪些企业能够在原丝环节证明自己,基本上就决定了后边的行业地位。

现在来看,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大概是4.9万吨,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国外。如果到2025年,我们测算单纯国内市场增量可能至少在5万吨左右,所以到2025年的话,国内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可能会达到100亿规模的收入质量。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碳纤维再加下游的复材企业,在后面应该有非常大的机会,去复制我们国内的一个锂电产业链弯道超车的经验。等到3~5年以后,碳纤维有机会成为整个风电产业链里面壁垒最高、竞争格局最好的环节。如果参照过去锂电材料的隔膜,还有光伏材料的胶膜产品这些企业和行业的成长经历,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的碳纤维行业里面应该会有非常大的概率走出来千亿市值的公司。

裘总补充

第一个,大家可能担心,碳纤维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这确实是实际情况。在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一旦风电叶片的长度越过100-110米以后,就必须用碳纤维做主材了。在这之前可以用碳玻复合一定程度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从增加的成本来看,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风电叶片的一部分-主梁帽。在主梁帽如果用碳玻复合材料成本提高比较多,如果碳玻复合,按照不同比例的话成本可能会上升150~200%,但是它占整个叶片成本只占10%,相当于叶片成本提高15~20%,这是直接的成本增加。但是另外有两部分是成本的下降,就是主梁帽减薄后,必然会带来叶片其他部件结构的调整,如后缘补强梁铺层减薄、芯材厚度的降低等,这些部件重量的降低也会带来成本的降低3%~4%,然后叶片整体重量降低以后,传递给主机架、主轴承、塔筒等部件的载荷将会减小,载荷的降低将会带来整机成本的降低。因为叶片里面主梁帽重量占比比较小,所以如果后面叶片用碳玻复合或者全用碳纤维,对叶片单一部件来说,成本肯定是增加的,但是如果你考虑对机组的其他影响,成本下降甚至是有可能的这个是我想说明的一点。

第二点,VESTAS 拉挤工艺做碳梁的专利即将在2022年7月份到期,对整个成本的下降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如果你用国外进口预浸料作碳梁,光原料成本大概是240块钱每公斤,但是如果你用VESTAS工艺的话,原料端的成本可能就在150块钱每公斤左右。所以VESTAS工艺到期之后,整个国内用于风电叶片的工艺可能会出现一个革新,这一块的成本能下降三分之一,所以我觉得可能也是比较可观的。

所以我觉得大家担心的风电叶片用碳纤维之后对成本的增加的影响,不用顾虑太多。

然后另外还有一个,风电如果要降本的话,如果要不停的往平价方向走的话,目前看起来就只有两个大的幅度。一个是电网提高接纳的发电量,第二个是提高风电叶片的长度,往大机组方向进军,这样来看确实用大丝束碳纤维是大势所趋。

所以这些情况结合在一起,我们相信在2025年左右这样的时间点,全球大丝束碳纤维整体容量可能会到10-15万吨左右。假设价格能在15万左右一吨,就有接近200亿左右的一个市场,如果算百分之四五十的毛利,再加上相应的估值,其实能够对应的市值在千亿以上的。所以这个市场我觉得还是比较大的,刚好明年可能就是一个爆发的前夜,做好了产能的准备,技术的准备,就能在产业的爆发里拿到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所以我觉得竞争格局目前来讲其实还是比较理想的,国内主要就是上海石化、吉林系,还有中国化工旗下的蓝星纤维。

公司介绍-1

先聚焦我们现在重点推荐的上海石化,我们认为市场比较关注几点:

首先大家对上海石化做碳纤维的历史并不熟悉,但事实上公司在碳纤维这条路上其实已经走了10多年的历程了,真正做碳纤维其实已经有十几年的经验了,实现大丝束碳纤维工业化突破也有超过5年的时间了。公司09年起步做碳纤维,到16年开始成功完成工业化的做大丝束碳纤维。所以横向比较来看,公司在碳纤维或者说大丝束碳纤维上,有很长的历史呈现。

第二,公司在整个碳纤维或者说大丝束碳纤维上具备哪些实力或者说优势。实力方面,现在已经形成的产能是3000吨的原丝产能和1500吨的碳纤维产能,现在已经投入运营,下游的主要的应用厂商客户多样化,有上游油气田勘探领域、民用航空、消费等领域。公司现在在建的大丝束碳纤维新项目,是2.4万吨的原丝配套1.2万吨的48K大丝束碳纤维,这个也是全套的自主技术,也是这么多年来积累形成的一体化的技术工艺。1.2万吨大丝束碳纤维,我们预计分别会在明年底和后年底投产,与刚才我们说的大丝束碳纤维行业的整个发展进展基本上是可以吻合的,相当于正好站在一个需求放量的前期。对于上海石化来说,无论从整个工艺的自主化,还是产能的储备和放量的节奏上来说,跟这个行业整体的发展路径是息息相关的,也是非常吻合的。

所以我们预计在明年底和后年底它分别会有6000吨加6000吨的大丝束碳纤维开始放量出来。根据我们测算,今年的大丝束碳纤维均价是14~15万,行业平均成本如果在7~8万元每吨的话,我们预计它的盈利水平还是非常可观的,未来总计可能达到7-8亿,甚至以上水平。所以说碳纤维的放量和盈利预期,未来公司是有可能是实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增量的。

所以我们从整个推荐上海石化的逻辑上来说,推荐市场关注它的分部估值带来的上行空间,虽然公司主要的盈利部分还是来自于传统的以前1600万吨的炼化,但是也得益于它炼化的比较庞大的工业和现金流基础,无论是配套的发电厂还是配套的这些现金流去培育的碳纤维的研发和可以预期到的放量,它培育碳纤维这么多年,现在看到前期曙光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对于公司来说,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公司也非常明确的把碳纤维这个业务单独分拆出来成立一个事业部,并且成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形成的是一个碳纤维的事业部加公司的战略性的管控模式。那么我们相信未来公司会把整个碳纤维事业部或者子公司作为一个核心的优质资产,来成立一个专业公司,推动整个公司业务的转型和发展以及升级。

从优势上来说的话,其实我们也比较明确,公司现在已经具备了产能基础,产品优势以及放量的潜在的一个可能性和确定性。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的研发和市场开拓的优势,这背后主要得益于中石化的作为股东的一个背景,不仅仅公司自己本身在这么多年在碳纤维上具备它的研发优势,那么中石化本身研究院以及中石化资本运作的这些平台,未来我们认为可能会帮助中石化内部唯一的一个碳纤维专业公司向横向以及纵向的去发展,我们认为中石化作为大股东,也是可以向这个平台赋予更多的力量,帮助碳纤维子公司扩张发展,横向来说从未来的1.2万吨扩到3万吨5万吨,以及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10万吨中的计划产能规模,纵向来说向下游去关注碳纤维复材的发展方式和潜在可能性,这一系列的优势我们认为也是不可多得的。

对比海外来看,海外现在的格局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清晰的,整个国际的大丝束碳纤维产能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这其中从排名来看,产能最大的还是日本东丽,那么其次是美国赫氏,德国的SGL以及日本三菱。那么截止到2020年底,日本东丽,包括他收购的卓尔泰克,在合并口径下理论大丝束产能约2.3万吨。从产能,包括从这个行业运营的经验和配套能力及产品质量的各方面,日本东丽的确是截止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对标的一个标杆企业。那么其次是德国的SGL,1.5万吨,以及日本三菱,1.4万吨和美国的赫氏,大概1万吨。所以除了东丽现在是2万吨以上的大丝束产能,其他基本上是1.0-1.5万吨的产能,虽然也有小的扩产的计划,但是这些扩产的计划以及速度,比起国内头部的大丝束碳纤维企业扩展的速度,我们认为肯定是偏慢的。

但是国际的主要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厂商,他们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一体化生产能力,这也是跟整个大丝束成本的竞争力是息息相关的。上述提到的这些公司都是从原丝开始到下游产品开发,基本全部都是做了一体化的配套,当然生产工艺和里面的一些相关的专利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整个配套的发展的思路都是按照一体化的分布式发展的。

那么在这里面,我们展开说一下日本东丽。作为最大的复合材料制造商之一,东丽自己本身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在研发自主研发碳纤维的技术了,但是真正产能的跨越式发展是在2014年去收购了美国的卓尔泰克,借此进一步的来巩固并且开拓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来保障它这个市场份额能够进一步的扩大。所以对于东丽来说,不仅仅是自己在早期拥有制造原丝的能力,跟美国的这些公司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不仅换得了技术也通过收并购扩大了自己的产能和小份额。所以现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产能还是产品以及下游在风电以及车等领域的这些大规模的应用,都基本上是铺开了,而且也是受到了广泛的业内的认可。到现在为止,东丽本身大丝束碳纤维的产能基本上是在2万多吨水平,未来我们相信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其他的这些国际公司的话跟东丽相比,产能上基本上是在1万吨到1.5万吨的水平。但是就从应用的领域上来说,基本上以飞机、军用以及风电这些领域为主,发展思路上大家都是一体化的思路为主。

裘总补充

第一个,上海石化在碳纤维上做了比较长期的投入,应该说是从07 08年以后,每年基本上都在这里面做了差不多一个多亿以上的研发费用。第二个,我们在国内查询了一下大丝束碳纤维专利的分布情况,上海石化在国内大丝束碳纤维上面专利覆盖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所以后面有一个比较宏伟的发展计划,我觉得可能现在也符合中石化的思路。基本上中石化每个电厂都有一个大的单品作为一个主打的方向,所以从中期维度来看,我们认为上海石化搞到8~10万吨/年碳纤维的产能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点,国际上主要是两个大的玩家,一个是SGL,一个是东丽。我估计应该到2025年,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前两位大概率是国内的,包括上海石化,包括吉林化纤集团。所以说后面重要的参与者,我理解就是吉林化纤集团。接下来介绍一下吉林化纤。

公司介绍-2

吉林化纤是中国碳纤维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它的资产主要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原丝环节,一个是碳丝环节。原丝环节的话主要是在吉林碳谷这边,碳丝的话主要以吉林化纤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平台的载体。

公司之前是只有吉林精功18%的股权,吉林精功的碳纤维已经得到市场的一个认可。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吉林化纤通过收购国兴新材料持有的吉林宝旌31%股权之后,对吉林宝旌的8000吨的大丝束产能现在有49%的股权,就是从吉林化纤集团层面来看,已经有1.1万吨的大丝束碳纤维,今年年底的话预计可以达到1.2万的规模,等到明年年底的话有可能会扩散到2.3万吨。

那么从远期来看,吉林化纤集团规划了6万吨的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因为吉林化纤是吉林市国资委在主板的唯一的一个控股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所以后面我们觉得它会成为发展的平台,在整个后面的一个大型大丝束产业链行业里面的话,我觉得应该会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

吉林碳谷,成立于2008年,之前是在吉林化纤集团底下。公司在成立之后,然后就先后实现了对1K、3K和6K的一个小丝束这样的突破,然后在2016年之后就逐步实现了12K中丝束,而且已经开始研发24K以上工业用大丝束。公司在2018年的话已经实现了24K、25K产品的一个自动化的生产。2021年7月份公司5万吨大丝束原丝项目一期9号、10号线的投产(单线1万吨为全球最大,也是全球首条单锭成筒重量达500公斤的原丝生产线),公司原丝产能达5万吨/年,随着后期两条新线的投产,公司原丝产能将达6万吨/年规模。此外公司2021年4月启动了15万吨原丝项目的建设,公司预计至“十四五”末期公司原丝产能有望达21万吨/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大丝束原丝生产企业。

公司大丝束原丝技术突破之后,产品逐渐获得下游客户认可,国内碳纤维行业中包括精功系列公司、恒神股份、光威复材、国兴碳纤维、宏发系列等主流碳丝生产企业均从公司直接或间接采购原丝,此外公司2019年初48K原丝产品成功实现国际市场的出口,俄罗斯为实现航空复材进口替代而成立的ALABUGA-FIBRE为碳谷2020年第三大客户。2020年公司原丝国内销量1.952万吨,约占国内碳纤维原丝消耗量的一半。

公司它现在整个原丝产品下游规划完成度,现在应该说还比较高的。去年国内整体的原丝的销量,折算的话大概应该是在2万吨左右,基本上就是占到国内原丝消耗量的一半,所以在未来中国大丝束行业的一个发展格局里面,吉林碳谷会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吉林化纤
工分
24.3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8)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11-28 12:4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24 22:28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24 07:48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守愚
    半棵韭菜
    只看TA
    2021-11-24 06:50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24 03:36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23 23:46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11-23 23:14
    涨的挺好,对标其他的确估值不高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熊途牛路
    躺平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11-23 22:34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