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汽车工业新的黄金十年
淡光
超短追板
2020-12-05 06:41:19
能源革命和人工智能掀起了汽车产业的变革,电动智能汽车产业链行情波澜壮阔,特斯拉市值突破2.5万亿,我们全市场领推的比亚迪市值也突破了5千亿。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汽车工业即将开启新的黄金十年!值此汽车周期拐点确立之际,哪些公司有望成长为“中国的特斯拉和英伟达”,哪些公司又是汽车里的“立讯精密”,我们“安信未来车队“集齐计算机、电子、电新、有色、机械和汽车六大王牌战队,为各位领导解读后市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一、短期调整原因来自于:

1)最近涨幅较多,对比特斯拉,市场较难接受A股中汽车股20~30倍估值。
2)长安和华为深度合作后,市场对整车企业在智能化的能力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和分歧。
3)数据端扰动的因素担心经济复苏的逻辑
二、我们的观点:
1)虽然估值难以量化,但从行业需求、价格优势、反应速度等多方面因素上,主品牌都有相对于合资品牌的优势,投资机会长期看好。
2)华为必然入局但汽车不同于手机,存在多种路径可能,车企会基于自身情况选择选择拥抱华为产业链或对标特斯拉,构建自身算法能力,预测会有多家车企达到全产业链自有化
3)剔除数据扰动后汽车上整体处于稳步复苏,基于多方面因素预测,2021、2022年大概率回归2300万辆消费水平。
三、标的:整车板块根据各家产品周期的强弱、直观数据和未来布局来选择
1)整车: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广汽和上汽
2)智能化:华阳集团、中国汽研、德赛西威、拓普集团、旭升股份、银轮股份
3)单一赛道零部件星宇股份、福耀玻璃、万里扬

目前大家主要聚焦在汽车板块的泡沫是否很大,是否还能参与,也有比较多的分歧。今天晚上主要是想探讨一下我们对短期调整原因的理解,以及对汽车板块现在和未来预期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主要还是估值问题,最近涨幅比较多,调整非常大,九月份的涨幅是历史上最快,大部分的处在自身估值历史的中高位,甚至很多在很短时间内创股价的新高。很多人也会看美股估值,和特斯拉做比较。发现以往的估值体系用在今天的数据上很难接受,特别是觉得美股泡沫较多,同时对A股标估值中也很难接受汽车股二三十倍的估值。
第二个,近期我们在路演深度报告华为这一块。长安公布和华为深度合作之后,市场上观点不断变化,从最开始认为是长安是对的,后面大家会更关注车企未来会做什么,会怀疑造车新势力会做什么。大家在了解和学习智能化后发现智能化是车企未来非常重要的核心壁垒所在。而国内的车企和华为相比,在原有资源禀赋以及过于研发投入上都不能PK。大家担心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是否会和以往行业一样占据大部分供应链机会。大家对整车股的能力边界的问题存在担忧。甚至对长安也存在争议,大家认为华为除长安之外也会另外寻找合作者。在这一块有非常多争议分歧。
第三个,我们之前也和大家不断组织深度会议,会发现今年的11月份更为特殊,从行业数据上看,11个月会存在扰动。我们也都知道汽车数据的变动非常多,非常高频,来源广泛,经常会有扰动的因素。而今年,一方面由于往年多在3月份的车展推迟到10月份,车展上的营销方案、促销活动会对11月需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今年是过年相对较晚。原来我们认为“金九银十”汽车消费会进入旺季。但18年以来,年前购车热情逐渐减弱,不会产生集中消费高峰。综合起来导致今年11月相对特殊。那么行业数据从五月份开始,就基本上逐步转正,过去三个月的同比增速稳定在8个点。大家会担心11月是否会稍微放缓。我们每个月都会写关于行业量、库和价的深度报告,也会做提前的预判。我们从9月份就预判后面的产量和批发的增速应该在5-10个点。同时结合去年数据,大家会担心今年12月是不是增速不会过快。也会担心经济复苏的逻辑。
我们总体认为是这三个因素。我们团队自己的观点是首先,从数据本身我们认为汽车不能只看数据下结论。数据有很多干扰因素,尤其是短期高频的数据,过于依赖数据会出现误判。我们总体认为汽车在过去三年,周期性放大的非常明显。疫情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确实很客观的存在影响。但从九月份之后,数据是逐步提稳的。
所以我们总体上认为,剔除数据扰动后汽车上整体处于稳步复苏中。而且,我们无法仅根据几个月数据对未来做推测。未来两年判断还是要结合汽车本身规律,GDP增速以及居民消费观念整体判断。2021、2022年还是会继续回归。大概能回归到2300万消费水平。同时在日常经济逐步复苏的情况下,这一推测实现的概率也较大。我们也会持续关注GDP等指标,如果有特别超预期的变化,也可能会加快回归速度。当然,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维持原来判断,我们认为明年能回归到10个点增长的预期,也就是19年左右的水平。对短期数据上面,我们确实认为会有10月、12月、2月客观因素存在,但这只是正常的数据扰动,不会影响整个回归,不需要太过担心。
关于华为与长安合作官宣的影响,我们的看法是华为必然入局,也是智能化产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出现的核心变量就是车企对自身核心能力边界的一个认知和逐步决策的过程对于国内车企,面对行业变革首先要保证基本的销售量能够生存,其次才是是否能有较高话语权的问题。在生存问题上,肯定会有一部分车企因为自身体制、转型压力、研发局限等问题选择拥抱华为产业链,也会有民营企业基于较好的资本环境选择构建自己的研发能力,选择类似特斯拉的道路,从依靠英伟达产业链走向建设完整自主产业的发展方式。我们认为绝大部分车企会在算法方面构建自己的能力,在系统和芯片方面未来也会有试探和决策。整个产业自上而下,智能化使得产业链从过去高度开放到相对封闭不断转变,技术也在持续创新,只有当上下游一体化,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在这个混乱的格局中,我们预测会有多家车企有机会达到全产业链自有化,例如特斯拉、华为、造车新势力等。在投资机会方面,可以以几条大产业链为抓手布局投资。对于华为入局,建议大家保持理智的态度,因为汽车相对手机是更复杂的行业,发展路径变数会更多。

估值方面,我们认为比较难以回答,市场不同主体的认知较为主观,无法量化。总体上A股车企当下很值得投资,行业需求未来两年是向上的,结构上智能化电动汽车是更被消费者接受的,这个潮流也很适合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相较合资品牌在15-25万价位的中低端市场更有竞争力和潜力。15万以下,自主品牌通过加入智能化的元素可以全方位pk合资品牌。未来在电动和智能的双重压力下,合资品牌在反应速度、转型包袱、国内市场资源投入不会有自主品牌有优势。在汽车板块长期来看,投资机会是偏长期看好的。
标的方面,整车板块大家可以根据各家车企产品周期的强弱、直观数据和未来布局来选择,我们建议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广汽和上汽。零部件板块聚焦细分赛道上的具体公司,汽车智能化方向建议华为汽车产业链(华阳集团、中国汽研)、英伟达产业链(德赛西威)和特斯拉产业链(热管理和智能化:拓普集团、旭升股份、银轮股份)。单一赛道上车灯和玻璃部分可以关注星宇股份和福耀玻璃,还有变速器的万里扬都是我们比较看好的。


四. 2020 年新能源汽车规划:

4.1 中国市场:

• 从 2020 年月度新能源汽车合格证产量数据可以看出,由于 2020 年的油耗负积分和新能源负积分的需求很大, 2020 年10 月开始会有一波乘用车的积分需求热 潮,这个需求已经直接反应到电池产能供应不过来。

• 从目前电池排产和电动汽车排产的情况来看,今年Q4有很强的补偿效应。预期 Q4 每个月 BEV 乘用车会突破 10 万,在 12 万左右;预期 Q4 的 BEV 会拉到 36 万。同时,预期Q4每个月PHEV乘用车会接近3万,预期Q4的BEV会拉到8.5万。• 从 Q3 开始,新能源汽车为了积分的诉求开始加速,主要以 SGMW 、吉利、广汽、 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为代表。

• 我们预计 Q4 特斯拉的产能能达到 7.5 万左右。其中,一部 分供应目前 25 万比较多 的订单,一部分是往欧洲出口,这块上量会比较快。五菱从 6 月开始产量不断上涨,从 3000,到8000,到 15000,再到现在的 25000,可能最后两个月能达到 35000。在最后几个月里,比亚迪的量也会迅速上升,月均大概 是 2.5 万台。其他 企业基本上按照 8000~1 万的规模往前推。总体来讲,Q4 的量上涨地比较快。

• 在终端方面,上游的电池的采购量会非常大。11 月 11 日汽 协公布的数据显示,10 月我国电池的产量共 9.9GWh,同比增 长 47.9%,环比增长 14.5%。但装车量仅为装 车量 5.9GWh, 相差了 4GWh。这是因为电池产业从生产到安装会出现一个接近 80% 的空白期,相当于这部分没有用掉。

• 目前来看,PHEV 的量不是特别理想。以大众为代表的企业把 PHEV 的量拉起来了, 但整体来看,基本上徘徊在 2.2~2.5 万 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把 PHEV 定义为一 个过渡产品。我们 预计到 2035 年,PHEV 在新能源里占比也就 5%。而在 HEV 方 面, 目前单个月的滚动的产量已经达到了 5 万台,其中,日系品牌如本田、丰田贡献 较多。

• 随着特斯拉逐步降价,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降油耗积分政策, 和整体合规性下, 48 伏和 HEV可能是后面传统的自主品牌转型的方向。

4.2 欧洲市场:

• 欧洲进入 2020 年以后,开启了基于 CO2 排放合规的周期, 主要国家推动了基于超级补贴的电动汽车周期。 

• 2020 年前三个季度,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 77万,五年来首次超过中国, 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今年前六个月,欧洲(欧 盟+北欧+英国)一共销售 了约 39.9 万辆新能源汽车,并且 HEV 的销量超过了 51.4 万。Q3 的增幅更为迅 猛,新能源汽车季度预期的销量为 37 万。9 月份欧洲的销量达到了历史高峰,对 应 的欧洲的三个月整体的量超过了 16 万吨。十月情况也大致相似。这主要是基于 强周期的几个国家,像德国、法国、英国,拉动 的了量的增长;这三个国家的渗透 率基本上达到了 10%。预期 未来这几个国家的渗透率还会进一步上升到 15~20%左 右。

• 而同时期,2020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进入低谷, 上半年销量为 29.79 万台,其中 PHEV 为 7.08 万台, BEV 销 量为 22.71 万台。Q3 也在逐步 恢复中,目前乘用车累计销售 为 62 万。

4.3 美国市场:

• 2018 年是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一个顶峰,这是源于 Model 3 开始逐步上量。今年 整体的量可能在 20-30 万之间。今年支撑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是不少州发布的补贴政策,联邦通过了原先的 7500 美金补贴政策,而如果在退税端的政策导向能再 进一步,后面的量可能逐步超过50万,然后进到 70 万。

• 在美国市场上,上半年特斯拉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81.6%。从 Q3 的数据可以 看出,美国接近在 45,000~48,000 台,对于整个市场占有率可能已经超过了 92%。 而此后,通用在电动 SUV,还有皮卡等领域也可能会继续上量。

• 在电池需求上,美国之前卡在了 35 万的瓶颈处。但随着行业 内主要的几家公司推 出新产品,已经出口到除了加州等几个常 见州之外的地方,电池的量会拉的很快。

4.4 其他地区:

• 韩国的电动车的量上得也很快,其实是由于整个汽车工业转型, 国家需要推动这个 量的快速提升。


五. 2021-2022 会有哪些变化

5.1 高端和低端继续强化:

• 今年市场如果细分可以得到下面的数据:1. Q3 季度, A00 小 车快速上量;2. 高 端 BEV 保持持续的很高的增速。

• 在中国市场,1-6 月 A00 小车产量大致为 4.9 万;但 1~9 月 份三个月做了接近 8 万多台车。从原有的比例较低的一个范围, 现在占到接近 30%的市场。

• 今年中国市场的产量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低端车如五菱宏光 mini,欧拉黑猫,白 猫等,高端车如 Model 3,小鹏 P7 等量均 比较高。

• 往年来看,终端的 a0 车到 a 级的 SUV 和轿车占了全部市场 的 60%;2019 年甚至占 到了 1/3。a0 级从单一产品的集中度上而言,是要更高一些的。如随着五菱的持续 上量,其在 a0 领 域的市占率可能达到 70%以上。而 model3在 b 级、c 级车领 域, 随着他的量上到了 23.5 万,整个市占率也会进一步拉起 来。而中间的 a 级车,因 为产品繁多,会比较散一些。

• 从整个价格体系来看,如蔚来的定价 30 万以上的车型,和特 斯拉定价在 25 万左右 的车型之间拉开了差距。特斯拉在 25 万车型的上下两层区间内,其他的车都比较 少。甚至,这不仅 影响了 20 万左右的车型,对 20 万以下的车型影响也比较大。这 也导致了今年新能源车上量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 B 端车需 求不足;同时,原有的 20 万以下的车型在 c 端消费上,被给 较上游的给抢走了。

• 特斯拉在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的市场渗透率,Q1-Q3上牌接近60%,共47775 台。而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等和特斯拉情况类似,接近 45~55%都在限购城市。

• Q1 到Q3,造车新势力企业在限购城市的市占率从原来的 12% 的达到了 25%。同 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在非限购的城市销售汽车。今年北京和上海出了 政策,深圳也有补贴, 导致限购城市的量占了整体的很大一部分。

• 明年特斯拉如果 想在国内生产 55 万,然后销售 45 万销售,按照整体规模我们 测算 一下。按照 Q4 的 4.7 万再乘 40%的涨幅,可能是在 8 万 台左右。想要容纳满足 45 万的规模,那么非限购这一块可能明年的任务会比较重。

• 从 2021 年开始,特斯拉最主要是要解决怎么在非限购地区渗透。特斯拉对于服务 门店的人员还有设施要求都比较高,因此 也可以说,特斯拉非常依赖于现有的门店 网络。如果后续 2021 年按按照 2.5 万来生产,那么预期的价格,从现有的 25 万 可 能会达到 21~22 万;那么想要 Model Y 实现 25 万的销售规模,价格可能也会突 破 30 万的限制,拉到 25~27 万。

5.2 电池端的变化:

• 从成本的角度来讲,其实最主要的替换就是从原有三元的电芯 换到了磷酸铁锂的 电芯。

• 在特斯拉没有宣布 Battery Day 之前,他们整体在电池上的方 向是方壳和软包两 个方向,代表企业是 LG 和宁德时代。但是 如果特斯拉的 4680 电芯能在三元电池做 到 25 安时的时候, 做到 18 安时,则会带来新的局面。4680 电芯成本低,产能 高,相比方壳和软包都有优势。目前的量再结合特斯拉电池策略可以 看出,在 8 月 份低于 180 能量密度的电芯,已经占到了 30% 左右。

• 从明年来看,磷酸铁锂在乘用车的比例有可能逐步会突破 30%,甚至 40%。这主要 是成本驱动。到 2025 年,磷酸铁锂 和高镍可能各占一半,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些 互动性。

• 未来电动车下一步的规划将是在低端车型中配备 LFP,而在高 端车型中配备高镍。从对应的里程数上说,比较小的车型,如里程为 400 公里以下的,基本上都以磷酸 铁锂为主;500 公里 到 600 公里以上的 a 级车,用三元;一些 600~700 公里的高 端 车,用 NCM811。


六. 换电模式和 BAAS:

6.1 换电模式在中国的尝试:

• 今年实现换电模式的车型不多。蔚来更多的是面对私家车领域, 基于现有的换电 站,做了资产分离,其主要目的还是降低单车的售价,把整个量给拉起来。这次的 换电模式和电池资产一起执行,能在车价比较高的平台和成本下降较慢的情况下, 让用户掏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再加上一个服务费来做。这也体现了蔚来比较独特的优势。

• 传统企业包括吉利,北汽等,主要是通过跟运营商合作或者自己单独合作,在出 租车、网约车里做运营。这跟工信部强调进 一步对于全国近 200 万左右传统出租车 进行替换是有关系的;这些在大城市里,像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经放完了。

• 目前来看,以北京和海南两个地方省份在推动换电模式的尝试, 特别是以北京的 计划最为激进。而后续广州和厦门也会跟上。北京市对出租车更新为纯电动车资金 奖励政策,限定了技术要 求,具体包括:1、车辆续航里程原则上不低于 300 公 里,具备充换电兼容技术,以快速更换电池为主;2、提供车辆电池 8 年 或 60 万 公里质保(以先到为准),且质保期内电池满电电量不低于 80%;3、车辆电池与 充换电站技术相匹配;4、符合北京 市出租汽车地方标准要求。

• 奥动的换电以区域为核心,蔚来主要在高速路上构建换电网络。广州和厦门两地的 换电频次较高,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换电群体。北京的规划最大,陆续换电出租车进入运营高峰期。

6.2 车电分离:

• 车电分离包含很多内容。如电池租赁的监控,电池的维修更换, 二次销售,最后 是回收利用。简单来说,从金钱上来看,是把 不同程度、时间、类型的电池的使用 和价值分离。从技术层面 来看,是对于电池的规格统一,电池包的监控使用的提升。

• 换电的车型或者车电分离的模式,可以做一些技术考核,以及大数据的推算,从 而实现资产上使用端的分离。比如原有的三元电池,可能在10万公里之后衰减,从而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 10 万公里之后对整个容量的使用,还有对于整个充电 功率都会做很大的限制。


七. 电动汽车平台

7.1 三电系统(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

• 电动汽车平台包括电池、驱动、底盘,还有一些模块化的零部 件的整合。电动汽 车平台是有相似性的,换而言之,其特性是 一个可兼容覆盖 50~100 度电的平板化 电池包,配备不同的前驱后驱,再把充电机、热管理品牌部件整合在一起的平台。从 下图可以看出,从 2021 年到 2025 年,这些像驱动系统,电池 系统都慢慢的会被 标准化(灰色部分)。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差异 的最主要是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还 有自动驾驶几个领域(蓝 色部分)。

• 上图灰色的部分之间存在共性,到 2020 年几乎所有的国内车 企都采用 2560 的模 式,采用任务驱动这种模式。产业链中的 所有企业通过提高产能分摊成本,把成本 降下来;这些共性的 技术使电动汽车的价格一直往下降。

• 在电池把控上,在 10 万的规模上,电池的供应是相似的;如 果扩到 15 万到 25 万 的规模,单位成本会上升;若单个分工 厂的生产规模达到 30 万到 40 万,比如特斯 拉说的,把电芯做大,整合到平台之中,在此状态下,自己生产和外拓并行是必 要 的。

• 有了电动平台之后,公司可以在基础的电池和底盘之上,构建 出不同的车型,配 备不同的软件系统,从而面向不同市场。电 动平台也给了传统车企很多机会。传统 车企可以在保证上图灰 色的部分不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多方面尝试蓝色的部分。通过多次的实验,从而解决关于软件、消费者体验、电动汽车的销 售模式、能源储 备、充电网络等问题,以及思考如何把电动车 卖到三线城市。

• 在中国,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在电动车市场的需求不同。在三四线城市,如五菱宏 光 mini 这种续航只有 120km 的电动车也 会有作为代步工具的需求,只要价格够便 宜。

• 在电动车平台差异性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汽车平台之间有着很 多的共性。当然也 存在差异。以大众,丰田为例,他们在电池 的使用方式,冷却方式还有大小上有差 异,但是他们最终的采 购成本是相似的,最终构建的车型体系也是相似。

• 电动平台在发展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于电池等方 面,在第一阶段各个 平台的体验相似。第一阶段大致在2021,2022 年能实现。第二阶段是软件层面,通 过软件服务而 提升车辆的可用性。第二阶段是在 2022 年,所有的车企把续航 里 程、平台化部署以后,去比软件,比如如何更快找到充电桩, 更快让车辆更发起, 更智能化,更加贴近实用。第三阶段是最 终阶段,即构建一个电动汽车的生态。这 可能包括改变车辆使 用的方式。这个阶段至少要到 2025 年之后才会实现。

总结观点,我们持乐观态度,需求复苏是汽车板块大前提,数据扰动由于周期较短不会有大影响。未来由于商业模式变迁、格局重构,整车股会变得较为复杂,伴随着这个过程会出现很多牛股。


风险提示:疫情控制不及预期,乘用车价格战影响大于预期。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长安汽车
S
宁德时代
S
比亚迪
S
福耀玻璃
S
先导智能
工分
202.4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6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0-12-07 00:56
    谢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7 00:49
    好文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大号韭菜
    中线波段
    只看TA
    2020-12-06 22:41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20:10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18:32
    谢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14:46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14:28
    谢谢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14:08
    感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韭菜园丁丁
    明天一定赚的萌新
    只看TA
    2020-12-06 11:31
    谢谢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0-12-06 11:21
    感谢老师分享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 3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