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深度拷问:突破二线,亿纬凭什么?
myegg
2022-07-24 11:41:05

Buffett读书会/文

 

亿纬锂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电平台公司,拥有消费和动力储能电池核心技术。公司成立于2001年,于2003年深度布局锂原电池;2009年首批创业板上市;

 

2010年布局消费电池,并于2012年收购德赛聚能;2015年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先后完成小圆柱、方形、软包等各类型动力电池的产能建设,并已经切入国内外核心大客户供应链。

 

厚积薄发。作为动力电池第二梯队的龙头,随着前期客户定点放量,公司动力电池业务迎来了产能快速增长爆发期。

 

21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16GWH,预计22年出货28GWH,23年翻倍,25年公司有望完成300GWH产能建设,超过100GWH出货。

如何看待亿纬锂能未来动力业务的爆发潜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才的研究员提出了一箩筐的深度问题进行深度讨论。本篇甄选了16条:


 

1.如何看待当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

 

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方面,宁德时代确实是一家独大,国内宁德时代的份额超过50%。

 

因为整个电动化是在加速的,车企一个个全面开花,不仅仅只有头部的车企电动化在加速,很多二线三线车企也在转型做电动车,新势力数量也在增加。

 

由此引发动力电池需求快速爆发,爆发过程中也蕴含着变化和机会。

 

出于主机厂拓展二供、供应链的安全、降低成本的诉求,二线电池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二线电池企业放量是从21年下半年开始的。

 

包括亿纬和一些其他二线电池企业逐步切入自主品牌、新势力,开始放量。今年二线电池企业给的指引,量的角度,基本上都有一倍以上的增长,乐观的给到了两倍。

 

2.二线电池企业未来实现突破的路径?

 

未来二线电池企业未来会有分化。电池企业能不能抓住机会成长以及成熟,要看以下几点:

 

最核心的是团队的研发、制造管理水平。电池制造的壁垒较高,技术也在不断迭代,所以有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相对来说亿纬的研发投入在二线电池企业里是比较高的,每年十几个亿。

 

一些二线电池企业规模放得比较大,但研发投入也就两个多亿,跟亿纬的研发投入相比还是小一些的。

 

同时,电池制造比较重视工艺,包括工艺水平、制造管理水平。因为电池还是比较看产品的安全性能,生产的良率就很依赖团队的管理能力,这方面需要团队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研发投入。

 

 

 

二看质量水平。因为电池的安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电池出现安全问题,就会造成车企召回。召回费用非常高。

 

一些企业小批量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大批量考验的就是综合制造的能力,这个就跟管理经验水平,跟设备管理比较相关。

 

三看大客户。进入大客户就意味着大客户对公司生产体系的认可,对公司生产管理和制造能力的认可。

 

同时也意味着基本订单以及后续的产能消纳,即量方面的释放有一定的保障。(详见第13问)

 

四看盈利能力。一些电池企业初期会通过低价的策略来抢占份额,未来很难持续。毕竟还是要持续地投研发,持续地去扩产,需要现金流支持,不盈利还是很难的。

 

盈利情况,在这些二线电池梯队,亿纬锂能整体盈利情是最好的,对应的供应链方面也是相对最成熟的。

 

从这四点来看亿纬锂能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

 

3.亿纬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

 

应该说公司的技术布局,更全面,更前沿。公司四个技术路线都有布局,包括方形铁锂,方形三元,还有软包三元、圆柱三元,而且都实现了量产。

 

未来公司会逐步聚焦到两点:1.中低端产品的方形铁锂,2.高端产品主打大圆柱+高镍高电压技术。

 

2014、2015年国内电动车行业刚刚爆发,公司当时也转型做动力电池,先做的是方形铁锂,主要定位就是一些客车以及专用车。产品还是会偏商用车一些。

 

2015-2018年摸索期:不压技术路线,小规模多面布局;

 

2015年开始尝试三元电池,选择三元圆柱技术。产线投出来是2017年左右,当年遇到了新能车补贴大幅退坡,增速放缓。

 

公司及时调整策略,把三元圆柱产品从动力领域快速切换到了电动工具、两轮车这种偏消费的市场。从2017年开始,到2020年公司圆柱业务已经做到国内份额第一,成长速度非常快。

 

2018-2020年走入正轨:与戴姆勒合作加速大电池技术进步,20年通过宝马认证;

 

2018转折之年。此时虽然圆柱转型做了消费,公司并没有放弃三元。2018年公司跟SK进行合作,主要布局软包三元,2018年开始合作释放产能,后借由SK进入了戴姆勒、现代。2020年软包电池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盈利。

 

2018年,公司同期还在拓展两个技术:三元方形+大圆柱。

 

2018年公司开始做三元方形的研发跟产线建设,2019年就拿到了宝马的定点。2022年Q2,公司的三元方形10GW/H的规模量产产线建成,Q3开始放量。

 

2021年-至今,思路明确:技术路线收敛,主攻方形叠片+大圆柱三元;

 

大圆柱电池是公司非常看好的一个技术方向。2019年开始加大了大圆柱方向的研发。因为之前有小圆柱的基础,所以在这一块的积累以及拓展的速度比较快。到22年年底产品可以做到相对成熟,产能方面,今年年底会有7GW/H左右的建设。

 

以上就是公司多个技术路线的发展过程。

 

公司的策略是在没有看准什么技术会成为主流的时候,在技术路线没有确认,没有完全定型之前,宁愿多花一点钱做研发,也不要去赌技术方向。多路线布局,其实是为了分散风险。

 

4.公司软包三元扩产规划?

 

三元方形、三元软包是与SK一起合作,当时公司急于在三元领域实现突破放量,SK因为受限于国内当时的白名单的限制,没有办法在国内放量,所以两家就达成了合作。

 

亿纬负责建产能,SK负责提供技术。现在看两家的合作还是非常成功和愉快的。2018、2019年合作,2021年看到了业绩贡献。

 

两家合作主要布局了两个基地:A.惠州基地,亿纬控股51%左右的股权,SK参股,产能大概是10GW/H左右。B.盐城基地,SK控股,亿纬持股30%,规划产能是27GW/H左右。

 

目前惠州运营情况是很好的,去年6GW/H多的产量,今年应该可以到10GW/H左右,基本满产。配套的客户主要是三个:戴姆勒、现代、小鹏。

 

小鹏用亿纬的软包,这个软包的技术是亿纬自主研发的。后续小鹏配套的电池会切换成铁锂,公司给小鹏配套方形三元软包的量确实是会减少。

 

对公司来说,软包后续扩产会暂停,软包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虽然从安全性角度来看,软包不会爆炸,只是会胀气,安全性会更好一点。但是性价比不太高,因为软包铝塑膜成本是比较高的。

 

5.三元方形未来需求和扩产进度?

 

方形三元公司做得比较早,2018年左右开始有2GW/H的中试的产能。这两条线一直在做客户的验证拓展。2019年三元方形拿到了宝马的定点。

 

今年二季度公司有10GW/H左右的产能释放。这个10GW/H主要是给宝马的产线,但是因为宝马的放量可能要到23年24年,所以初期会先切给国内新势力用,比如说小鹏可能后续会配三元方形的电池。

 

这部分产能22Q2投产可能要到Q3末达产。除了海外宝马、新势力小鹏、哪吒后续的需求量比较大。预计23年贡献的增量会明显一些,三元方形公司后续还有30到40GW/H的扩张计划。

 

车型方面,三元方形还配套了HEV。HEV也是公司看好的一个方向。22Q1末,公司在惠州一个HEV的工厂投产,产值在40-50亿。

 

投产爬坡期基本上是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22年贡献的量还不明显,但是23年后年HEV的量应该会明显释放。目前公司HEV也是拿到了比较好宝马、捷豹、路虎的定点。

 

6.未来公司的重点技术方向?

 

现阶段电池技术进步的方向已经比较清晰,公司现在会聚焦两个方向:一个就是方形铁锂,第二个就是大圆柱。

 

方形铁锂会更多应用在中低端的乘用车,客车以及储能领域。

 

高端基本上就是大圆柱。大圆柱用的材料体系就是高镍三元,高镍加高电压这种三元正极的材料体系。

 

7.铁锂方形的重点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规划?

 

铁锂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是动力,公司的铁锂动力除了做客车、专用车之外,在乘用车领域,特别是在中高端的车型上也实现了突破。

 

第二个重点领域是储能。主要客户是华为、沃太。

 

第三是电动船舶。

 

铁锂电池是现在公司出货量最大,21年是5-6GW/H(其中储能2GW/H左右,商用车3.9GW/H)。22年来看是可以看到16GW/H以上的体量。

 

今年重点还是商用车,增速在50%左右。目前看专用车,重卡,物流车,工程作业车对铁锂电池的需求还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些重卡采用了换电模式,对应的铁锂电池的需求增量比较明显。

 

乘用车方面,小鹏P5开始用亿纬的铁锂电池。除了小鹏后续还有更多的主机厂。惠州基地已经投建了16GW/H的铁锂乘用车的项目。

 

储能是铁锂比较重要的一块。去年储能贡献2GW/H的体量,22年的量应该会到8GW/H左右,往后看量会更多。

 

储能方面公司以供电芯为主,供给华为、阳光做成储能的集成的产品,然后再应用到终端。公司在荆门有一个工厂专供华为,后续在武汉规划了储能的基地,大概是10GW/H的体量,成都计划50GW/H产能以储能电池为主。公司和林洋能源合资项目也是储能。

 

目前来看,现在总体的产能规划有300GW/H以上,其中铁锂的占比应该最多,约200GW/H的体量。这是公司后面放量最核心的爆发点。公司现在铁锂领域份额在国内排在第四,仅次于宁德、比亚迪、国轩。

 

8.亿纬铁锂方面的技术优势?

 

亿纬铁锂的优势是在工艺方面是叠片的工艺。宁德工艺以卷绕的为主。叠片跟卷绕相比,优势就在于叠片的能量密度相对会更高,边不用像卷绕有缝隙,叠片空间的利用率能量密度相对会更高。

 

其次,叠片的良率相对更高,因为卷绕就是一条非常长的几片,但叠片是会分切的,分析好一片一片,每一片分析好都是会做一定的检查的。

 

如果有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就把这片给换掉。但是叠片其实也有不好的地方,主要是制造工艺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叠片在磨机的时候容易产生毛刺和粉尘,容易造成电池的短路。从行业趋势角度来看,叠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方向。亿纬的叠片技术相对领先。

 

铁锂未来新技术,公司比较看好磷酸锰铁锂,公司布局的材料公司—金泉新材料,规划要建2.5万吨锰铁锂的产能,23年会释放产能出来。

 

9.铁锂产能、出货及盈利情况?

 

近年亿纬铁锂量的增长非常迅速,去年不到6,今年会有16-18GW/H的体量,明年进一步翻倍。按照现在产能300GW/H左右的产能规划,2025年铁锂贡献的量有可能可以超过100GW/H。

 

亿纬铁锂的盈利能力。铁锂现在更多的国内的商用车以及乘用车、储能。价格方面没有软包电池一样那么高。原材料涨价的传导也没有那么顺畅。

 

短期亿纬公司内部要承担一部分涨价的影响,所以亿纬21Q1铁锂盈利受损,22Q2铁锂电池基本上可以做到盈亏平衡,后面盈利逐季修复向上。

 

10.大圆柱的技术优势?

 

按刘工在汽车百人会的说法,亿纬46大圆柱至少可以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极致制造:圆柱电池可以实现极致的制造,供应路径缩短了30%,它的GWH的生产效率更高;

 

极致安全:电池级的电芯在内部压力超过一定的数值以后,它会开阀定向泄出内部的主要热量,非常精准、快速释放了电池的压力,避免了电池间的热扩散。

 

电池泄压以后,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整个系统可以做到绝对安全,永不起火。

 

极致成本:理论制造成本比三元方型低42%(现在还做不到)。社会综合成本会更低,本来需要550公里的电池,现在只需要350公里足矣,这里能节约整体电池的成本36%, 对应电池重量也降低差不多这么多,也同时带来了节能和里程的提升。

 

我们算了一下,配350公里的电池,跟配550公里的电池,全社会一年可以节约3万亿,这么算起来,整个电汽车对电池需求的成本能降低到50%-60% 。

 

极致效率:大圆柱电池配备的是快充技术,把电池用10分钟的时间,把它充满。具备双枪充电,速度就可以提高一倍。

 

 

 

11.大圆柱的进展和竞争优势?

 

大圆柱相当于是公司在内圈抢跑的技术路线。如果顺利,未来可以帮助提升公司三元方面的竞争力上一个台阶。

 

大圆柱技术方面的优势,经过特斯拉的宣传,市场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在性能方面,因为体积容量比21700会大5倍左右,大圆柱的成本跟能量密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成本可以降20-30%左右,能量密度可以提升20%左右。

 

大圆柱性能方面是提高了很多,但是难度增加了不少。大圆柱是特斯拉是较早提出来的方案,2020年年初提出来以后,实际量产的工作一直在往后推。最难的地方就是大圆柱极耳的处理工艺是比较难。

 

目前来看,亿纬在大圆柱的技术方面应该比特斯拉还要更领先一点。虽然特斯拉在22Q1已经发布大圆柱实现量产,实际上良率还不理想,制造工艺方面也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这导致特斯拉现在的大圆柱放量低于预期。目前特斯拉正在带着海外松下、LG、三星加速大圆柱进展。

 

量方面,海外同行也都只是在中试阶段,技术方面也没有达到成熟。最近这段时间,近期海外电池企业才开始公告要大规模扩产圆柱的产能,由此推算,海外大圆柱成熟量产的时间应该也是要到2023年。

 

相对而言,从亿纬公司交流口径来看,亿纬的大圆柱的制造工艺会做得更好,包括在极片工艺会比特斯拉的可执行性还要做得更好。

 

亿纬在圆柱方面的积累较多。公司从2015年开始做圆柱,一开始是找了三洋、松下的前圆柱团队来做的。

 

虽然公司现在的大圆柱产品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离量产的时间点是越来越近了,而且是预期行业内最先实现大批量产的。

 

材料技术路线:亿纬采用的技术是三元高镍,再加高电压快充技术路线。如果能做成,或将帮助公司在高端车企实现快速放量。

 

亿纬大圆柱量产时间节点:22年底公司4680产品可以达到量产条件。

 

亿纬大圆柱产能建设:现在已经规划20GW/H的产能。22年底大概可以投7GW/H,23年上半年陆续会把剩下的13GW/H的产能投好。

 

12.国内大圆柱竞争格局?

 

国内电池企业现在布局大圆柱的,除了亿纬,就是宁德和比克。比克总体的综合实力肯定不如亿纬的。

 

宁德时代也在布局大圆柱,但宁德更看好的技术路线应该还是方形,大圆柱技术路线只是一个补充;相对来说,现在只有亿纬在大圆柱方面更专注、更领先。

 

13.大圆柱客户定点情况?

 

大圆柱客户定点情况。目前大家能够看到的定点就是成都大运。公告一出来市场上嘲笑声音一片。实际上基于客户要求,很多信息公司没有公告出来。

 

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宝马意向合作是非常明确的,前一两年公司就安排了大圆柱中试的产线给宝马做认证和拓展,未来可以期待宝马放量。

 

22下半年以及23年一些新客户的拓展也很值得期待的。对新的电池技术,行业一般一开始会观望,先看这个产品实际的性能,以及一些厂商应用的反馈,然后才会开始加大拓展。

 

现在大圆柱亿纬已经规划了20GW/H的产能,未来还有40GW/H以上的产能在规划和后续的建设。在海外匈牙利也是有规划产能,建设进度肯定会偏慢一些,预计3到5年后欧大圆本土化的产能才会开始放量。

 

14.亿纬在二线动力电池梯队的竞争优势?

 

公司从2015年开始做动力电池,到现在也有8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处于二线电池企业里的第一梯队,也是二线电池企业里头就是最有潜力的一家电池企业。

 

从技术路线来看:

 

亿纬的技术路线布局更全面,三元、铁锂都有,而且它的三元、铁锂都是按高标准做的,技术布局也比较前沿。

 

三元方面,公司很明确就是要做高镍快充的技术路线。而其他二线电池企业,很多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三元的中镍产品。

 

有一些只有三元,方形可能相对还比较少。包括中航现在主要是三元产品,铁锂相对少一些,可能要过一两年才会大规模放量。

 

从客户结构看:

 

动力电池:2018年开始,海外客户戴姆勒、现代实现突破,后续方形三元也拿到了宝马的定点、捷豹路虎等海外大客户的定点。国内客户主要是新势力,包括小鹏、哪吒、理想等。

 

储能客户:大电站项目主要跟华为合作,公用储能主要是沃太能源也是有合作的。

 

从规模方面来看:

 

公司今年动力电池体量是可以到接近翻倍增长30GW/H,明年将继续翻倍,做到60GW/H左右。按照现在的规划,到22年底产能突破100GW/H,23年底是200GW/H。有客户、产能、产业链保障、盈利现金流优势,亿纬应该是能逐步完成落实的。

 

亿纬跟中航规模方面相当,两家公司今年体量都是在30GW/H左右,明年都是往60GW/H去走。

从产能布局角度看:

 

公司现在基地很多广东惠州,湖北荆门,湖北武汉,云南曲靖和玉溪,四川成都,基本上往西部地区去拓展。

 

原因一个是资源方面,锂资源这些地方比较丰富。电力能源成本西部地区也是会更低、人力成本会更低,政策也会更优惠。

 

目前公司总体规划的些产能加起来已经超过300多GW/H。目前市场对亿纬锂能2025年的出货预期是在100GW/H左右,这个产能是可以完全满足2025年之前的出货量了。

 

未来也不用太担心公司产能消化的问题,因为公司所有扩产产能规划都是根据客户的意向订单来做的,释放的节奏会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来。

 

一般提前一年大概能知道明年这个客户的订单指引,然后再规划明年大概要投产多少产能。总体来看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未来可以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的。产能跟客户的需求方面是可以做到匹配。

 

从供应链管控角度看:

 

公司的盈利情况一直都还不错,其他二线企业可能在此前都是不赚钱的,但公司基本上都是可以做到盈亏平衡以上。

 

此前软包电池的净利率有10%左右,今年因受上游资源涨价的影响,稍微下来了一些,但二季度开始会有比较强势的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布局2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收获阶段。

 

这些合资的产能除了在材料保供方面做出贡献,还将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也是23年公司业绩超预期的来源。

 

15.公司在上、中游布局合作的进展、规划和意义?

 

不论是上游的资源还是材料,公司都有合资的产量,且规模相对较大,紧张时刻,公司会有保供优势,同时价格方面肯定也会有优势。从下半年到明年,公司因此带来的成本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锂资源:碳酸锂主要是兴华、金海这两个参股控股的公司。盐湖提锂22Q2就会开始贡献投资收益了。到22年底金海1万吨投产,23年可以贡献比较大规模的利润。

 

钴:主要是和华友合资参股镍冶炼项目,预计在2024年开始贡献利润。

 

其他合资产能:

 

膈膜跟恩杰;负极跟中科;隔膜、负极会慢一点,但也会在23年释放产能。

 

铁锂正极是跟德邦;电解液是跟新宙邦。电解液和铁锂正极从22Q2开始产能释放。

 

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布局同时带来了利润的弹性。

 

碳酸锂资源方面,今年公司布局的兴华、锂业本来就是有5000吨的产能,22Q2开始贡献利润。再加上青海Q3末会投1W吨的产能,在Q4增量贡献。

 

所以今年公司的碳酸锂权益产量应该是可以到3000吨以上,贡献7个亿左右的利润。23年来看,青海1W吨打满,新华5000吨,也是打满的情况。

 

23年碳酸锂方面,公司总的权益量可以达到1W吨左右,对应可以贡献10亿以上的投资收益。

 

材料供应链方面,公司有铁锂正极,三元负极,隔膜,电解液产能布局。铁锂正极以及电解液,22年已经有产能释放,会贡献利润。

 

今年供应链方面的权益可以贡献1亿~2亿的利润。23年可能可以贡献4个亿。再往后,2024年左右产能全部释放,供应链或可以贡献10亿以上的利润。

 

以上构成了明年利润及超预期的空间来源。

 

后续公司规划的产能也是比较大,对应的上游资源、供应链方面的资本开支还会扩张。碳酸锂公司目标自己的锂资源的资本比例应该还是要在20-30%左右的体量。

 

公司最近公告和蜂巢在四川要布局锂资源。中游供应链,按照现在规划的体量,还无法满足公司2025年左右的需求,不排除后续供应链还会进一步地扩张。

 

16.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盈利预期?

 

总体来看对公司供应链出货以及盈利的预期,去年公司是做了13GW/H的体量,今年预计应该是可以到30GW/H左右。其中:

 

三元大概贡献10GW/H;

 

铁锂大概是可以贡献18GW/H左右。包括储能会贡献8GW/H左右。今年整体实现翻倍增长。23年应该会进一步继续翻倍,基本上是可以到60GW/H的体量。按照现在公司产能扩张和客户订单情况,23年翻倍概率较大。

 

今年动力这块的利润相比去年没有太大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今年的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同时今年的费用情况也是比较高的,股权激励费用也是有影响的。

 

2022年动力的利润应该有4个亿左右。

 

2023年看供应链的情况,有可能可以到20到30个亿,动力电池业绩弹性主要是体现在23年。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亿纬锂能
工分
3.2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4)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7-24 16:45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CY何
    不要怂的小韭菜
    只看TA
    2022-07-24 15:17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7-24 12:06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7-24 11:49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