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中国电影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3-05-10 23:01:25

管理层发言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2023年的春节档让电影行业在三年寒冬低谷的疫情时代走出来了,极大提升了行业的信心,取得了开门红,也让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有了更清晰的轮廓。而春节后到刚刚过去的五一档期间电影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从新上映的影片数量、质量、丰富度、类别以及观众的关注度,到观影消费趋势、观众的满意度以及电影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推动和延展,都能感受到中国电影市场蕴含的活力和动力。在年报编制过程当中,公司董事会围绕五年战略的中期实施情况,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做了回顾和展望。过去三年间,虽然疫情较为严重、防疫压力很大,但是公司在积极应对疫情的情况下,保持了健康稳健的经营,也认真履行好了社会责任,公司的六大业务板块都围绕发展目标有较好的推动和推进,在项目储备、创新能力、产业链的强劲与协同方面都有所提升。

 

任月/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公司经营回顾

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

营业收入:2022年为29.2亿元,同比下降49.8%;1Q23为14.5亿元,同比增长52.7%;

归母净利润:2022年为-2.1亿元,同比下降190.9%,1Q23为1.8亿元,同比增长56.9%;

扣非归母净利润:2022年为-3.8亿元,同比下降514%,1Q23为1.6亿元,同比增长92.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022年为-9,944.4万元,同比下降110.2%,1Q23为27亿元,同比增长33.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2022年为108.2亿元,同比下降2.5%,1Q23为110亿元,同比增长1.7%;

总资产:2022年为171.9亿元,同比下降10.7%。1Q23为201.7亿元,同比增长17.4%。




公司主营业务板块:

创作板块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重点题材影片、主流商业大片、多题材多类型影片的创作以及电影后产品经营。

发行板块是公司的基石业务,包括国产电商品宣传发行、进口电影宣传发行、发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二级市场发行。

放映板块是公司的阵地业务,公司下属7条控参股院线,百余家控股影院,还有影院投资建设业务和影院经营管理业务。

科技板块包括影视技术研发、器材生产销售、影院配套销售、智慧网络业务。公司形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国内规模最大、服务内容最丰富的科技产业链服务板块。

此外,公司发挥专业优势,为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专业服务,包括基地制作服务、票务平台服务、融资租赁业务;创新板块方面,公司坚持融合发展、自主创新,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的消费趋势,开发新产品、新业务,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因为创新板块还在开发中,2022年主要收入的五大板块财务指标如下:

主营业务板块收入占比情况:创作板块14%,发行板块34%,放映板块23%,科技板块24%,服务板块5%。

主营业务板块盈利情况:创作板块营业利润9,402.2万元,毛利率23%;发行板块营业利润2.7亿元,毛利率28%;放映板块营业利润-1.5亿元,毛利率-22%;科技板块营业利润2.4亿元,毛利率34%;服务板块营业利润3,933.5万元,毛利率27%。



创作板块:强储备、提质量。在项目储备方面,创作开发中项目近60个,其中原创项目近40个。2023年已经上映的影片有19部,包括《流浪地球2》《满江红》《熊出没·伴我熊芯》《无名》《保你平安》《回廊亭》《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宇宙探索俱乐部》《长空之王》《人生路不熟》等;2023年计划上映的影片12部,包括《志愿军》《巨齿鲨2》《超能一家人》《热烈》《长安三万里》《念念相忘》《朝云暮雨》《我们一起摇太阳》《瞧一桥》《我爱你!》等;摄制中未定档的有18部,包括《来都来了》《三大队》《信仰无敌》《听到请回答》《大路与樱》《守龙者》等;开发筹备中有25部,包括《射雕英雄传》《非诚勿扰3》《我和我的春晚》《只此青绿》《追声人》《群星闪耀时》《天才翻译家》《薛仁贵征东》《我不是梵高》《再见了,老板》《龙与地下铁》《荒野救援》《非演不可》《时空弹幕》《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等。以上创作项目进度时间截止是2023年的5月6日,列示的是部分的项目名称。


.




发行板块:发挥主力作用,2022年发行国产影片的市占率81.56%,总体保持攀升,近5年发行进口影片的市占率保持在57%以上。



放映板块:持续降本增效,至2022年末,公司旗下参股院线和控股影院合计覆盖全国21,577块银幕和270.91万席座位,银幕市场占有率为28%。公司旗下共有营业控股影院136家,银幕1,036块,实现总票房5.63亿元,占全国当期票房总额的2.06%。公司控参股院线实现总票房73.52亿元,观影人次共1.8亿,在全国票房前十院线中,中数院线、中影南方和中影院线分列第二名、第五名和第九名。院线旗舰下17家影院跻身全国影院票房百强。



科技板块:提升创新能力,2022年CINITY获得欧洲电影博览会授予的特别技术成就奖,成为首个获得国际奖项的中国技术相关成果,已申请6项中外专利。至2022年底,CINITY进驻万达、横店等院线,国内已开业影厅115个,待开业影厅9个,在欧洲落地4套。上映CINITY版影片154部,其中高帧率影片17部。中影巴可放映机全年新增销售1,039套,在中国新增银幕中占比为53%。至2022年末,中影巴可放映机累计销售41,201套,已实现与国内头部影投院线的全面合作。


服务板块:增强支撑能力,2022年中影基地共计为482部影视作品提供了制作服务,包括194部电影作品,13部电视剧作品以及275部纪录片、宣传片和专题片。中影云票务平台持续优化技术服务。至2022年末,中影云平台注册用户1,403.7万,接入影院10,643家,超过全国可统计票房影院总数85%,全年销售影票超过1,600万张。中影融资持续推进设备直租、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业务,至2022年末已签约客户131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2.2亿元。



创新板块:推动影视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正在筹建中国科幻电影乐园,将以系列科幻电影IP为核心,打造具奇幻性、冒险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娱乐园区。



 

问答环节

Q:从一季度票房看市场恢复比较明显,公司净利润也大增56.89%,如何看待电影行业走势?头部效应是否会放大?电影在文娱消费板块发挥的空间?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A:截至5月4日,电影票房已经接近200亿元,同比增长30%,到5月还可以同比,到后续用同比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去年疫情比较特殊,可能从同比看不太有效。但今年态势上比较好的是,正常对比2019年观众观影行为和态度恢复了约80%。从春节开门红和刚过去的五一,可以看到火车票很难买、全国旅游热,在这样情况下五一档还取得史上票房第三,说明电影市场还很有潜质,也让中国电影人非常欣喜。公司今年计划上映作品,包括公司出品和联合出品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品质质量也很高,经过这几年沉淀、打磨,从《流浪地球2》等类型影片看,公司对内容品质很自豪,相信市场也会积极反馈。从票房看,预计全年票房有望超过2021年水平。

 

头部效应方面,这几年档期马太效应比较明显,主要两方面原因:在消费端,受疫情影响各种消费活动减少,线上消费则更为扩充,观众观影时候更趋向于选择高口碑影片,口碑效应放大,强者愈强,票房向档期的白马和黑马影片聚集;供给端,片方选择档期时候也会考虑档期特性和竞争格局,头部影片会适当错峰,其他影片主动改档、让档期。目前观影习惯逐步恢复,希望该热闹的档期仍然热闹,平时的周末、工作日等时段也会逐渐充实,特别是类型清晰明确、有独特视角和影响力的影片,观影消费可能还有很大潜力。

 

2003年中国电影快速成长后,很大的感受是中国观众也在不断成长,水平在提升,这样的市场状态促进中国电影制作创作端的提升,公司基于发行业务的规模优势上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定制化的预约放映以及未来分线发行的探索。之前影片大多全国上映,导致一些影片上映空间减少,同时上映影片的数量和空间不够;分线发行下可能加大供给。希望通过这种业务探索,向市场要增量。

 

电影一直是文化消费的风向标,有时候也是判断经济复苏态势的信号。电影具备大众化、公众文化属性,跨领域延展性很强,带动的消费不仅仅是票房,例如《流浪地球2》衍生品订购火热,机器狗“笨笨”、AI机器人“MOSS”销售超过30万台,同时也带动科幻书籍、文化展览活动参与度;另一方面是电影旅游,虽然现在没有完全中国电影主题的公园,但因为一些影片带来城市旅游热,比如《非诚勿扰》带动的海南、日本小教堂旅游热,《悬崖之上》《你好,李焕英》《满江红》热映后,取景的哈尔滨、大同、襄阳、太原古县城都成为网红打卡地。公司也筹备建立电影科幻乐园,基于科幻电影基础、电影本身的魅力和融入交互能力,希望在创新板块增加未来发展业务,这也是是响应扩内需、促消费的措施,未来重要进展会向市场公告。

 

Q:市场热议央国企价值重估,集团和上市公司层面怎么看待重估机会?

任月/董事、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A: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确实是一个新的市场理念。近期央企的市场关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公司理解“中特估”是有其合理性和内在逻辑的。

 

一是从产业角度来讲,央国企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近几年疫情的影响下,央企显著发挥了引领作用、对市场的维护和支持作用,并且呈现了很强的盈利韧性,这是在市场波动环境下应当予以关注的企业价值。刚才汇报的2022年到1Q23的公司业绩情况,以及公司在疫情期间持续增强内容储备,带动市场复苏,都是这方面的实际体现。

 

二是从发展角度来讲,央国企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力军,对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都要积极探索,走在前面,企业成长是具备确定性的。这几年公司一直在推动高新技术格式并发展,探索影院预约放映等新模式,也是前瞻性、成长性的战略举措。企业经营角度来讲,中央一直在推动国企改革,提升经营活力。对于资产质量、经营质量都有明确考核,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这点上,公司很重视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状况,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Q:公司近几年创作业务发展迅猛,是公司的优势业务。请问公司在创作业务总体的思路和战略考虑,如何选择项目、控制风险?如何决定投资比例以及合适的制作团队?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A:整体思路

创作一直是中影的核心业务,尽管在整体业务比例、营业收入比例中不是最大的,但是头部的、核心的,因为创作带动了整个链条的运作。在创作板块中,公司近两年除了当期拍摄工作外也夯实储备,有了充足储备才能在每年放映和面向市场过程中有足够资源,目前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滚动的、持续生产的创作格局。目前在推动的项目60多项,原创的40多项。原创开发中本着三条原则主线:

1)重点题材、重大主题影片。作为电影龙头企业,对重点影片拍摄和创作是公司职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担当,重点题材不仅包括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中心工作的影片,目前已经把主旋律的内涵扩大,所有积极向上、能够展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精神,表达真善美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以及温情现实主义的影片都是正能量、主旋律影片。储备重点题材、重大主题影片包括全景式展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雄兵出击》,从战役原因、到五大战役和谈判、到最后的凯旋,是展现三年抗美援朝历程的史诗型影片;改编自金庸经典小说的《射雕英雄传》用知名IP、武林英雄展现中华民族状态,由徐克导演,5月7日首张海报已经官宣。

2)现实题材创作。公司特别关注现实题材表达,关注建国70年、建党百年的新时代状态,希望从社会中寻找热点、平民英雄,表达新时代的文化状态,比如五一参投的《长沙夜生活》,非常温暖地体现目前的生活状态、疫情期间积极向上的民众心态;中影还有一些成熟影片正在推进,包括《天才翻译家》,讲述有疾病的人自强不息、和疾病抗争的奋斗故事,反映两弹一星精神的《群星闪耀时》,围绕重庆山火、四川地震等现实题材的作品,以及《我不是梵高》《我和我的春晚》等储备。

3)多题材、多类型创作。包括《流浪地球》系列硬科幻影片,歌舞剧形式表达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只此青绿》,贺岁档和冯小刚合作的《非诚勿扰3》,原创的轻喜剧和现实题材《再见吧老板》等。

上述三条主线是中影创作中划分的三个类型,每个主线又包含不同的电影题材,如现实主义包括喜剧、悬疑、武打等,重点影片也存在类型化。公司去年特别就“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进行筹划,未来三年中创作30-50部中低成本的由青年编剧、导演创作的影片,让他们拥有在电影一线历练的机会,进行创作投入和创作培育。

 

项目和团队选择

原创项目选题来自三个方面:

1)社会热点和新闻。如重庆山火、《天才翻译家》等。

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比如《只此青绿》用舞剧表达文化、绘画的发展等。

3)选购有潜力的文艺作品版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主创团队:是影片从IP到大银幕呈现效果的关键资源,选择时考虑领域很多,包括个人专业能力、题材掌控能力、个人发展潜力、对影片创作表达等,比如已经进入拍摄筹备期的《射雕英雄传》,从很多导演和团队中选择徐克,因为金庸的作品很经典,而徐克也是武侠类型的代表人物;郭靖扮演者肖战也带来市场关注,公司通过定妆照、各种训练也对演员进行了反复评估,最终确认。公司选择团队时有必要的流程规矩,更重要的是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判断力和敏锐度,这是公司优于其他新型电影公司和投资人的经验优势。

 

投资比例和风险控制

公司的投资伙伴基本是基于长期可互助互利、持续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确立的伙伴。现在市场现状也要求电影投资和宣发要形成产业合力,大体量影片会在保证主导权的基础上引入在电影创作和发行宣发过程中资源合作方,如果只是财务投资方很少释放投资,希望把电影控制力和创作性发挥到极致,未来在创作发行角度是否会加大资本运营会再进行考量。公司做电影是长期、持续的,主业不会改变,要健康发展,就不能出现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风险和不良影响。目前对产业和资源形成互补效应的合作方基本都会参与融资。

具体投资比例方面,视不同影片不同、风险大小、参与方多少进行评估。市场风险是电影投资中不可避免的,把控风险就是在于要协调协作好,选好合作伙伴对于影片盈利会起到很大作用,公司在应对方式上有专门的流程控制、立项选择、流程决策、生产管理控制等,也有平衡机制。《满江红》不是公司主投项目,但公司能够投资进去,很多其他影片也有公司身影,因为片方需要公司在其他资源上进行匹配,相互之间有支持和支撑。目前公司在投资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经验,通过长期合作的平衡机制可以弱化单片影响,强调整体投资收益,影片创作投资上这几年处于盈利、投入产出比向好的状态。

 

Q:请管理层介绍CINITY业务的盈利空间、未来的发展空间,市占率方面有没有一些目标?

王蓓/董事、财务总监

A:CINITY业务属于科技板块高新格式业务线,目前处于成长期,开展市场合作、销售多是基于战略发展和培育市场的考虑,目前业务的毛利率相对市场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短期不会对公司业绩带来重大影响。

从构成上来看,1Q23 CINITY业务的收入和利润在公司科技板块中占比约20-30%,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产品服务:

1)面向放映端的CINITY放映系统:截至1Q23末,国内已经开业CINITY影厅123个,覆盖60多个城市,在欧洲落地4套。基于万达、横店等院线合作,计划2023年底在全国达到200-300家规模。另外,子品牌CINITY Science科教专门面向科技场馆,在中国科技馆已完成改造升级,进入运营。

2)面向后期制作的CINITY制版业务:截至1Q23末,已上映CINITY版影片177部,其中高帧率18部。2022年年度票房前10影片中CINITY版覆盖率达90%,半数以上头部影片选择制作AMR120帧版本。

3)面向前期拍摄的技术合作:《流浪地球2》应用了CINITY的4K高帧率实时监看、高格式拍摄等工艺,正在创作中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等影片也是按照CINITY技术要求进行设置的。目前CINITY摄影机和拍摄工艺研发基本完成,为推出更多高格式电影提供有力条件。

后几年预计将迎来影院升级换代高峰,目前市场有1万多家影院,CINITY在特殊影厅市场是竞争力很强的产品,相信未来会有优异表现。

 

Q:请问管理层对于进口片的展望,怎么看今年进口电影发行业务的趋势,后续进口片引进情况会是怎么样?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A:2023年以来全国已经上映进口片28部,票房合计超过30亿,同比增长140%。目前已经有三部进入年度票房前10,近期《铃芽之旅》和《灌篮高手》也受到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比较好地呈现了电影多样化市场活力。近年来国际市场交流日益频繁,也有利于市场恢复,包括争取全球同步上映,如刚上映的《银河护卫队3》等;国外主创团队随着疫情管控调整也更多进入中国展开活动,比如《铃芽之旅》新海诚导演来到中国。后续进口影片供给会比较充足和丰富,公司对于观众呼声较高的影片都在积极筹备,如下周将上映《速度与激情10》,后续将上映《变形金刚6: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侠:纵横宇宙》《闪电侠》《疯狂元素城》《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天空之城》等,下半年还会有一些观众期待的优质进口影片上映。公司会积极配合影片推广和排映,供应更多高质量进口影片,让电影市场影片丰富起来,促进和活跃中国电影市场。

 

Q:如何看待疫情后文旅和其他出行业务对影院影响?Z世代群体对观影、沉浸式内容需求和传统用户可能不同,请问公司对院线未来规划,沉浸式等新技术创作上有哪些规划?

卜树升/董事、副总经理

A:1Q23全国放映市场恢复较好,在映银幕数回到7.2万块的水平,全国总票房达到159亿,同比增长约14%。虽然观影人次、上座率等指标较疫情前有差距,但实现了2019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由于选择观影厅时特殊影厅选择越来越普遍,平均票价上涨对大盘拉动也起到作用。

 

疫情期间公司致力于提质增效,一是加强存量影院管理,大力商谈建组;二是加大风险处置力度,推动经营恶化影院的清算注销。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动向,积极争取优质影院资源机会。截至1Q23末,公司旗下共有营业控股影院135家,银幕1,029块。1Q23公司自营影院的单银幕产出约26.82万元,比全国平均的19.8万元高出35%,平均上座率9.73%,比全国平均的9.06%也高出了0.7ppt。对于影院建设计划,公司持续关注投资机会,2023年力争拓展不少于10家,同时在新建影院中,积极应用当前新的沉浸式等科技,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归影院。

 

Q:公司如何考虑文化电影和数字经济结合、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业务及赋能行业?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A:中影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影科技、器材的综合性企业,技工贸一体化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公司三年前特别调整出科技板块,在科技创新、应用上沿袭了一以贯之的产业发展思路,进行科技赋能。

 

数字经济方面,持续探索应用开展。电影产业虽然影响力大,但在社会层面还是范畴很小、应用数量很小的产品,票房规模还不如普通使用的产品,但作为文化产品,影响力是其他产品无法比及的。全球电影公司主要都是依赖其他科技的发展寻找电影层面运用空间,中影科技板块一直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凸显了这方面优势。20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启动全面数字化浪潮,也是在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的推动下实现的,通过2003-2009年期间的努力,使胶片退出舞台,数字进入放映、摄影阶段,在10年前就实现了电影数字放映设备的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近几年通过CINITY等高电影格式开拓,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当前科技板块重要任务是在中国电影行业的全面数字化上下功夫。

 

人工智能方面,中影很早就开始应用“中影·幻境”虚拟拍摄系统,集成数字模拟资产,综合运用新型的主动式LED显示屏以及运动捕捉、空间定位、实时渲染等技术,让真实演员置身虚拟场景的虚拟角色,和道具进行互动。2022年拍摄、2023年完成的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就运用了虚拟拍摄系统。“中影·神思”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影视图像处理系统,实现对影视项目图像视频素材的去场纹、修复、提升分辨率等,相关操作在电影中要求较高,公司在质量和效率上具备优势,《我和我的祖国》就运用了这项技术。

 

公司也非常关注AIGC技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好工具。大数据统计的数据更多是趋于常态化的,比如AI在手术中只能辨别以前遇到的问题,对特殊问题无法判断,要依靠医生长期的经验判断,未来电影行业中提升性、火花性的创作还需要人来做,文明建立在人的基础上,需要人的创意灵感,希望保持这种特性,而在创作过程中可能更多运用AI进行优化。目前中影密切关注AIGC,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很快,从文字到静态画面到动画画面,如果都能吸收消化,可能呈现出另外一种状态。公司密切关注、紧密跟随新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会做好中国电影科技创新的实践人、出题人。

 

Q:公司发起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首期投资总规模10亿元,请问公司对这项计划的考虑和规划?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A:公司从2014年就开始做青年电影人的挖掘工作,宁浩导演、肖央导演等都是当时挖掘的,但当时还没有形成系统计划;公司在三年前形成系统计划,希望在培养和开发青年电影中进行创新。人才在各个产业、特别电影行业中是第一资源,未来行业发展、企业发展都要依赖人才储备和成长,三年前推出的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和所有做青年电影人培育的公司一样,都是挖掘、孵化、培养新生代电影人,为行业长期发展积蓄力量。

 

中影的青年电影人计划的是面向有意愿创造商业价值和类型叙事的青年电影人才,不过分强调作者化、个性化,要为电影市场和投资人服务,必须具有商业价值。在商业化基础上,在叙事结构上也要具备青年特性。公司将通过全产业链优势提供项目开发、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全周期孵化通道和资金保证,对优质人才项目、尤其原创项目进行扶持,增强创作板块创作业务能力,也为公司影片持续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筹备。丰富项目储备可以扩大资产投资规模,扩充更多年轻视角作品,为公司现有的大体量项目做补充。对于一个金字塔,底边越宽形成的塔尖越高,拥有这么多项目储备后,高峰才会出现。发掘有潜质的青年导演,特色鲜明、功夫扎实的工作团队和工作室也为持续推出高质量电影提供人才和团队保障。

 

项目总投资规模10亿元,按50部的数量算平均一部2,000万元,更多希望中小成本电影市场活跃起来。项目的10亿元中以公司自有资金5亿元作为引导资金,中影投资会吸引很多投资方,联系具有资源互补的业内公司共同完成投资,影片上映投放后通过院线、网络发行、版权销售、衍生品开发等方式回收资金,后三年会用前三年资金进行滚动式发展,在持续滚动中推动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以下为网上文字补充问答部分)

傅若清/董事长、总经理

Q:公司对今年国内电影营收预期如何?

A:随着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逐步回暖,整体电影行业也呈现出向好的态势。具体的营收预期还是期待后续市场端表现。

 

Q:请问2022年整体电影行业营收较往年相差多少?哪种题材的电影营收较高?

A:202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较2021年下降36.38%,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55.11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84.85%;进口影片票房45.56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15.15%。从影片票房分布看,头部影片聚集效应明显,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有8部为国产影片,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优质文艺温情片逐步走出了独特的口碑路径。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中国电影
工分
3.17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