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泰格医药专家访谈2021.10.11
无名小韭38250923
2021-10-12 08:26:46

要点:

1、 公司治理层面,叶和曹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没有问题,叶的战略眼光很强,公司的文化相对比较宽容,不像药明一样严苛,员工安全感更强,中高层(经理及以上层级)稳定性很好,相对其他临床CRO公司好很多。

2、 公司发展的历史上,抓住了资本市场和行业的多次机遇,总体来说没有重大的决策失误,收购的公司基本没有出现失败的情况,整合能力强。

3、 业务层面,在国内市场,公司与昆泰等外企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与外企相比公司的服务好得多;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团队经验和稳定性好很多,没有看到类似的竞争对手。

4、 一体化和国际化两个发展方向,一体化方面,临床订单的导流效应明显,一体化预期会比较顺利;国际化方面,不是去抢昆泰等外企的单子,而是伴随国内药企的国际化进程,新冠疫苗订单对公司的国际化能力有明显提升。

5、 投资方面,叶在医药圈内的地位较高,可以在天使轮以较低的成本投资到大量企业,这些企业会使用泰格的服务,相对于服务换股权,同时这些企业的投资回报也很好,形成正向循环,这部分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

 

 

专家背景:

06-18年在泰格工作,工号是24号,18年后创办了凌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进行创新药领域的创业。

 

一、公司治理

1、 对公司主要管理层的能力如何评价?

06年到18年,叶和曹能力很强,叶的眼界和战略思维比较强,曹在执行层面比较强,方法技巧也比较好,配合比较好,两个人性格比较温和,不是非常aggressive,总监和经理层面的稳定性都比较好,中层以上流动性很小。两位老板愿意分享,比业内一般公司好得多,文化很好,专家出来后还会跟曹总沟通;

两位领导专业素质也很好,外企出身,叶总90年代就在罗氏做GCP标准下注册,最早一波规范开始做临床的人员,曹也是CRA出身,对行业的理解和认识比较深,团队的素质很高。

总监层面的能力也比较强,在公司的管理下可以发挥各个人的长处,很多总监从基层员工提拔上来,零几年加入泰格慢慢做起来,空降的相对较少。80%-90%是自己培养的,海外员工对泰格体系的融合比较好,很多员工加入泰格后作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2、 泰格从成立至今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2009年左右,收购了美斯达,主要承接国际药厂的业务,之前泰格没有数据统计团队,那个时候主要做国内业务,收购后有一个业务相互加持补充,现在美斯达原管理层殷总也还是泰格的SVP,一年利润贡献也蛮大的,对于当时的泰格而言,体量一下子增加不少

2009年左右做了一轮融资,启明创投来做了尽调,在资本市场有一定号召力,泰格的品牌力和知名度借助资本的力量逐步上升

2011-2012年报IPO材料上市,昆泰当时是想收购一部分泰格股权,后来创业板体制出来,泰格就寻求独立上市了,上市以后BD这块快速拓展,延伸了业务链条,除了CRA大临床服务外,拓展了整个药物临床开发相关的所有实验室相关服务,和其他CRO公司之间拉开差距

2010年前后收购了杭州思默,当时是只有CRA业务没有CRC业务,曹总考察了美国之后,收购了杭州思默,一开始收购后是并入母公司业务条线在总监层面管理,但实际上CRC和原有CRA管理体系很不一样,曹总坚持将思默作为单独体系拆分出去,自己亲自做SMO业务总经理,思默变成泰格的供应商,泰格变成思默客户,最后证明曹总决策很对,思默已经成为重要业务组成部分,拥有2000+人

泰格投资板块做得很大,叶总本身罗氏出来,罗氏中国在上海张江,叶总在上海海归圈名气大,很多海归博士回国创业找钱+合作CRO,推荐叶博士的比较多,也就积累不少人脉和项目

2015年药监体系变革对新药临床研究打击很大,CRO公司死掉很多,泰格作为领头羊,旗下湘雅公司也被核查,后来2017年也关掉了

2014年收购方达,当时希望利用方达在美国一期经验,向中国导流一些客户,加强中美的BD业务合作,方达在国内也可以帮客户做一些美国FDA的BE研究,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怎么赚钱,原来计划逐步关掉中国苏州的实验室,后来722临床核查+一致性评价,国内BE业务开始崛起,方达在中国做的BE研究符合美国FDA要求,实现了0缺陷通过,因此吃下了国内一致性评价业务的主要份额

国际化想法一直没有变,当时收购方达也是国际化战略中的一步,但是国际化收购整体还是比较谨慎,倾向于建立自有团队,在东欧、南美、澳大利亚等地也有际化团队布局,主要招募当地华人作为国际化业务负责人,这次疫情新冠这块锻炼了一下国际化团队

Biosimilar+新冠疫苗+临床要求变革BE这块泰格都抓到了,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战略大失误

3、 泰格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情况?

吸引员工的因素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泰格的工资水平在业内中等,股权激励算是另外的工具,自己的人做总监也有成本的考虑,总体来说文化比较好,愿意包容团队的成长,不是末位淘汰等残酷的机制,安全感会好一些,基层的流动性会大一些,来的时间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没那么大,骨架是很稳定的,下边员工的可替代性比较大,比同业公司好很多。

二、 行业相关

注册角度来看,2017-2020年新药申报节奏和数量和2010年截然不同,行业加速拐点在2018-2019年特别明显

创新药大方向没有问题,明后年美国加息可能会短暂影响流动性和一级市场投融资,但头部项目和公司不会受到影响,现在头部企业对于项目也是越来越挑剔,行业需求还在,绝对数量不会下降,项目质量会逐步提升

三、 公司相关

1、 国内临床业务中,泰格相对外企和其他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分别是什么?优势是否存在边际减弱的可能?

对外企:昆泰过去其实和泰格正面竞争的领域不多,昆泰主要做国际公司中国业务,纳入全球研发体系,主要做MRCT项目,这些项目泰格过去是拿不到的,但其实昆泰中国业务做得并不好,项目配合度不高,之前默克一个单抗药物MRCT找昆泰作全球唯一供应商,昆泰做得经常返工,默克中国区总监对昆泰并不满意,觉得效率一般又很死板,德国默克这边对昆泰还是比较喜欢,总体来说,海外药企对国内本土CRO的认可度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昆泰的CRC业务必须要分包给国内CRO公司来做,昆泰本身没有CRC团队,因此昆泰很多项目CRC是给思默做的,未来随着泰格一体化服务能力的逐步提升,只有泰格抢昆泰份额,昆泰抢泰格份额空间不大

对国内企业:临床CRO相对于临床前业务,对于团队稳定性要求很高,临床前业务标准化程度高,与动物、设备打交道,员工间可替代性更强,临床CRO需要长期经验和医院关系积累,CRC业务管理步骤相对简单,CRA沟通链条、体系、经验要求更为复杂,药明康德临床团队稳定性较差,预计再给10年也追赶不上泰格

2、 一体化战略方面,公司进行一体化服务拓展是否有协同作用?

一体化方面,原来叶对重资产的业务比较厌恶,收购了南京的一家公司,一体化的业务不太担心,唯一的担心是管理层会不会退休。泰格收购的公司基本都是成功的,基本没有出现原股东套现离场的情况,临床业务的导流效应非常明显。

3、 国际化方面,实现国际化的可能路径是怎样,比如哪些业务可能是第一批国际化? 

泰格国际化一定是伴随着中国创新药出海,因为要直接在现有国际市场上和昆泰头对头竞争是很难的,未来依靠中国原创新药中美双报自然而然走向国际市场,泰格在这块有先发优势。

4、 投资方面,公司之前保持优秀投资业绩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投资决策的主要流程?

泰格的投资有十几年的经验,对背景的了解等都有优势,有比较成熟的投资团队,天使轮优势比较大,估值偏低,注册是泰格做,毒理也给泰格的话,本就都收回来了,带着钱去找项目比单纯的BD容易的多,容错率也高,叶总投资的很多公司上市,对上市很熟悉,资源较多

5、人员扩充的问题?

后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泰格还是自己培养人才为主,保持中高层人员的稳定性,在CRA和CRC的校招方面,与高校合作,大四就到泰格实习,OK就可以留下来工作,从大二、大三就开始抢人,大四实习半年后马上就转正,实习期间的成本比较低,杭州政府还有奖励,很多骨干都是这样留下来,每年增长20-30%的问题不大

6、人效提升的空间?

临床的人效提升的空间相对有限,加班加点的情况比较多,人效的空间不大,薪水也很难压;客户端存在竞争,国内项目的利润率差不多保持稳定,国际项目增多后单人产出可能会增加,还会用中国人去做。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泰格医药
工分
4.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