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底盘智能化(悬挂+制动)专家小范围交流纪要
Adler
一路目送的龙头选手
2022-05-22 13:09:08

会议核心观点:

 

1、空悬比线控技术更成熟,应用场景更多,技术和安全冗余要求更低。空悬一般用于25-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

2、国内空悬和线控大体上还是无法跟外资品牌媲美,价格也有30-40%的差距。整车厂仅在部分二线车型考虑引入国内供应商做培育。国内供应商从引入到实现量产要2-2.5年。

3、空悬这块,拓普集团(601689)有定点,但基本上是不太重要的车型,目前空气弹簧的认证和定点进度较快。

4、线控之快,国内厂商方面伯特利(603596)有优势,尽管极端工况下失效率较高,但相比其他国内厂商,方案提供的能力较优,公司的one-box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5、整车舒适性方面,双叉臂和五连杆还是比不上空悬,未来到2025年空悬渗透率有望达到15%以上。

 

详细纪要:

 

1、空气悬挂和线控领域能否做个介绍?

 

空气悬挂比线控自动应用广很多,技术更成熟。我最早是接触大陆给大众的第一代空气悬挂,我们后续研发用到很多威巴克和大陆新一代悬架。大部分中高端车型或多或少都用到空气悬架,特别是打的供应商。从技术和成本来看,这块比17-18年成熟,成本有较大降幅,目前一些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或多或少均有配置。线控比空气悬架成熟度低,应用较窄。虽然目前有缺陷,但后续方向还是会往这方面发展,只不过尚需时日。

 

2、细分市场,包括集成行业竞争格局如何?

 

很多部件都有传感器、ECU,还有CDC,大部分主机厂还是以继承方式找到供应商。核心零部件,如强、弹簧、ECU主机厂会自主采购,其他大部分都是集成商采购。我们对tier2下一级优劣势研究不多。

 

3、国内中鼎、拓普、宝隆等你怎么看?产品您如何评价?

 

国内公司说实在,我们车型在做定点的时候,稍微终稿偏上,或自主高端一点的,跟他们大部分是以交流探讨为主,实际应用还是比较少。虽说威巴克合作比较困难,商务谈判较困难,但考虑到整体技术和市场质量表现,我们自主中高端的还是以外资品牌为主。你提到的几家本土企业,内部低端车型也还是有定点的,像拓普之类的。我感觉她们在技术积累上有欠缺,在信号传递和控制逻辑,还有一些电气架构开发的平台的配合,对我们的要求满足性,不仅是理解还是解决方案提供都有欠缺。他们在成本上也是有一些优势,可能是一种比较折中的选择吧。长远看,我们住机场也还是很乐意希望跟他们有合作的,希望共同提升应用比例。所以目前现状,他们发展意愿比较高,但从实际成果跟外资有差距。

 

4、市场悬挂渗透率您如何预期?

 

2520%我觉得可能性是有。我觉得目前可能个位数的渗透率,但一旦稍微成熟,市场接受度高了,主机厂继续规模支持,成标本能降的话,我觉得还是能达到15%以上的。虽然它出现时间挺早,但我感觉这块配置一般还是比较高大上的。消费者对这个的需求也是逐步提升。

 

5、我看蓝图他们对空气悬挂预期渗透率一开始定的是20%,最后卖的80%,也追加订单了。那咱们这边选配怎样了?

 

高端有那么几款车型是标配的。选配方便我们都做了预留,看客户情况。我们有一款30万益商电动车,客户都会选配,比我们预期高。

 

6、好像国内参与度空气悬挂比线控高。拓普和中鼎有进入供应链的机会吗?算法主机厂自己是要做对吧?不会完全此阿勇威巴克的?

 

类似自动驾驶,最核心的就是EEA,核心的ECM以及算法逻辑控制都要跟我们架构去适配,包括自动驾驶以及视觉、动力控制、底盘这块,我们优先自主。如果这块做起来,对车厂投入还是很高的,不管是人员还是设备。但趋势是有这个趋势,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单独控制器或算法我们会单独做定点,集成我们会找威巴克或大陆。最理想是算法自己可以控制,但实际来看还是比较难,但最终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核心还是一搭的tier1为主吧。算法这块其实不太复杂,我们再第二代把很多前提条件和基础逻辑设计好了,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也对供应商有约束或限制。这一块我觉得纯粹由主机厂来搞必要性不大。整体看它对车子安全性没有其他模块那么关键。当然主机厂如果说比亚迪这种下游部署齐全的道也有可能。但目前来看自主来做的主机厂不是很多。

 

7、刹车这块,主机厂采购角度怎么看?行业好像没空气悬挂竞争格局这么好,这个领域您怎么看国内供应商?像伯特利这种怎么看?博世这种产品和报价的差异能否介绍一下?

 

这个不管是概念还是基础技术或样品,导致出来时间已经挺久了。我这边的感觉和交流,工程师们觉得成熟度跟空气悬挂比起来差得有点多。虽然大家很有想法做,但实际应用层面,半路就停了,或者没有场景用起来,一直也都不温不火的。我觉得后续趋势还是有点难。供应商这个层面,我们总是绕不开博世等,它们一般用在高端赛车。但它们技术和经验积累比国内厂商更好,研发费和单价都很高。这块也是阻碍我们应用的因素。竞争激烈后消费者对车型选择多,对主机厂价格也比较关心。以往对豪华品牌敏感度比较高。

 

8、伯特利您觉得跟博世产品上各维度有哪些区别?

 

技术这块 one-box还是比较成熟的。伯特利相对于外资品牌还是有些落后的,极端工况有差距。正常使用体现不出来,但特殊情况下有些问题,失效率有些偏高。必须得承认,技术差距存在。虽然伯特利在紫东领域份额增长较快,特别跟国内主机厂合作较多,但技术差距我们也不能忽视。即使在某些应用上,平衡一下,还是愿意使用它,牺牲一部分消费者感受。研发跟博世差异较大,价格可能有30-40%差距。大部分合资要求研发费要支付的。线控自动是架构件,一个平台我们选择同一个供应商,研发费也都是把平台所有车型cover掉。研发费用在千万级别,博世4-5000万。国内像伯特利报价就低一些。如果我们跟高层有谈判得好,他们愿意分摊一部分,主机厂投入小很多。大部分外资都是要求支付的。单价上,应用差异较大,基本有个30%左右的差异。综合考虑研发费这块差异比单价更明显,有40%

 

9、失效率这块具体产品到底是硬件还是软件原因?您如何归隐?

 

主要是软件方面多一点。大部分中外企业差异,特别是tier1的,软件差异多一些,大部分成本差异或者差距都是这一块为主,尤其是黑匣子这块。

 

10、线控自动国内伯特利外另外几家您产品里您怎么看?

 

对于新产品来讲,我们评价最多的是技术性能这块。目前我们队伯特利更倾向一点,拿森这种时间也不是很久,单纯从技术方案来看,要差一些,样品验证也比较少。Tier2交流如果说方案上有很多bug也不会进入下一阶段。所以伯特利较优。质量方面,由于实际应用不多,体现不出PPM差异,本身基数低,可比性不强,各厂商拉平。成本来看,国内tier1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不是很大。最终实际成本跟我们要支付的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看怎么谈了,很多时候都是共同承担的。

 

11、拓普咱们怎么评价?

 

他们基本上是全面出击了,我们合作的是底盘结构件较多,自动这块它还是比较欠缺的1.他们比较主动找到我们接触,要去跟我们交流甚至想拿项目,但我们感觉还是不是很放心。我们跟伯特利合作反而比较全面,自动弹、线控等合作比较多。我们跟欧洲联合采购项目,我们也把它导入到欧洲二线品牌上。

 

12one-box这个趋势您怎么看?

 

不管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刹车控制,对未来是小的冗余和备份,在技术和成本容许下,我们倾向有一定冗余。从安全性上博世这个方案更应该采用,不考虑成本的话。但实际来看,整车销售已经过了巅峰期,近几年疫情影响,大家消费热情有点衰减。未来对成本考虑更大。综合评估one-box方案应用可能也会不少,甚至会占主导地位。

 

13、从接触到定点要走什么流程?周期多长?

 

如果是零部件的话,周期其实不一样。空悬或者线控制动因为是设计架构开发,特别是对于黑匣子,我们会出来一个性能需求,我们有ESI制度,先接触有实力的可能供应商,先出方案,我们也会做选择,最终也是看他们的服务、交付、报价。对于黑匣子,我们时间也比较长,半年。有了这个技术要求,我们应该可以抛开原先那几家,找出所有供应商做交流,我们据此找4-5家备选供应商,他们提供报价和方案。然后我们再更新技术要求,这个时候基本把所有需求确定下来,这一次供应商基于这个要求会再做报价。谈判以后,这个价格作为定点依据,量产供应商就会确定。像空悬、线控底盘这种3-4个月周期是要的,供应商定点差不多1年时间。后面样品、认证时间要更久。基本上实现量产要2-2.5年。如果从项目需求出来到定点,1年至少,再要1-1.5年开发产品。

 

14、为什么空悬比线控自动应用范围更广?

 

空悬更多是舒适设计,线控自动更注重安全性,容不得马虎。空悬如果失效,舒适会打折扣,但迂对安全性有影响。从成本看,空悬发展时间较久,应用较多。不管是现在实际感觉还是判断,空悬应用范围更广。

 

15、空悬5000块钱增量成本能下探到多少?

 

实际感觉可能还不止5000。自主高端这块,25-30万层级的,基本上都在用了。

 

16、找国产线控供应商主要是基于成本低还是基于供应链安全性?

 

2-3年前大规模芯片短缺或疫情前,我们确实比较考虑技术。但目前现状,供应安全这块,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本土化布局比较多,对芯片这块,很多主机厂都开始研发了。用了伯特利很多也是这种考虑。不论成本,保供都困难下,这也是一个考虑。尤其是二级供应商的来源和布局也会有要求。

 

17、拓普这边,我们并没有定点对吧?

 

是的,就是方案上的交流,还是比较表面和粗浅的,

 

18、空悬这块我么你偏好开式还是闭式

 

我们成本要求较高,性能稍微达到要求即可,对方案没有什么要求。

 

19、拓普在空悬这块跟我们合作怎样?

 

拓普有定点,但车型有搁置,车型从定位和销售来讲也不是很重要的,总体还是以培育多一点吧,量产也还没有。

 

20、空悬我们一般会找二供吧?以国产来说,会找孔辉或拓普来做吗?

 

二供我们的传统,大部分零部件进入量产1-2年都会考虑,但像空悬,我们考虑比较少,新开发供应商很多验证要重新进行,这块投入和周期要很久。核心零部件开发二供想法比较少,除非万不得已。

 

21、我们会把边缘项目交给其他供应商吗?

 

是的。但核心零部件,技术不成熟的我们还是不偏向找二供。我们只会对不太重要的车型做二供选择。

 

22、国内企业先从一些小车型供应起,如果供应好了,份额会不会提升?

 

我们比较看中成本和报价有事。他们本身也是后来者,本身表现好,份额上升是肯定的。

 

23、单看空悬带来的舒适性,有没有其他机械装置能起到空悬作用,五连杆行不行?

 

多连杆、双叉臂等基本上不可能达到。

 

24、新发布的常规性,比亚迪就是用双叉臂和五连杆。这种乘坐体验是如何?是不是差于空悬?成本多少?

 

比亚迪配置差不多在我们这边是中高端,我们基本都在采用,比老一点的结构舒适性好一点,但跟空悬比不是一个档次,只能是有限范围的提升。

 

25、空气供给单元里面,主供的是不是AMK和威巴克?

 

是的。空气单元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己指定二级供应商,空气单元你基本也就这么几家,国内一供基本也用它们的。

 

26、拓普空悬进展如何?

 

跟线控来讲,进展更靠前,我们合作的还是比较多的。25年规划的新车型在接触,电脑还没定点。

 

27、拓普供的是不是主要是空气弹簧?

 

单独供空气弹簧肯定不够。

 

28、拓普进度最快是哪个零部件?

 

就弹簧这块吧,还有集成。基本上国内没有哪个供应商能跟威巴克一样做所有零部件。供应商还是集成方向多一点。

 

29、威巴克和大陆供的空气悬架,空气单元是外采吗?

 

威巴克自己做,大陆部分外采,但它们还是能够实现核心零部件自己完成。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拓普集团
S
中鼎股份
S
保隆科技
S
伯特利
工分
3.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