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隆基股份春季策略会小范围交流纪要
听风者
2021-05-15 16:54:27

Q:近期中环调高组件价格、通威调高电池片价格,隆基是否跟进?
A:应该会涨价,具体涨幅还没定,近期价格委员会召开后再看情况。我们的行业地位、业务模式 决定了不能只考虑单环节问题,要看产业链需求变化。前段时间没有调价,也是考虑到电池片库存 积压有点多。
在这种硅料价格趋势下硅片也是短缺的,硅料和硅片逻辑一样,今年都是短缺的,更大压力在 电池、组件,下游压力+原材料短缺,这两个环节行业整合速度会加快。下半年下游需求释放后会 有短暂缓解,上半年各家都有低价订单,消化后三季度订单价会对应市场价格。下半年开始电池组 件环节盈利会改善,但向上修复空间受限,尤其是组件环节,除了原材料波动的影响还受制于航运 运力紧张,如何如期交付也是一个难题。
Q:中环、通威涨价是不是反映了行业变化,下游需求转好?
其实今年上下游之间的反应是背离的,我们在春节前已经注意到了,当时组件价格下游传导受 阻,下游需求明显放缓但上游原材料价格还在涨,今年也一直是上下游背离,终端需求不匹配。按 照硅料供给和终端需求来看,目前是紧平衡的情况,硅片产能短缺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打破平衡,出 现极端情况。今年出现了极端的情况,硅料基于全年短缺、没有新增产能释放的条件超涨了,与行 业需求背离,其实上半年全球需求是相对平淡的,硅料预期到这种短缺提前超涨了。我们之前预期 价格在三季度见顶,现在看他们可能想在二季度到位,如果国内 6 月份需求放量的话可能硅料还会 涨一波。
目前的价格对下游有比较大的影响。下游要保证 5-6%的收益率,如果电池、组件覆盖成本,硅 片维持正常毛利率,硅料 180 价格见顶。如果硅料要进一步挤压硅片利润,价格会更极端,这样可 能会进入相对恶性循环,因为硅料与硅片逻辑一样,硅料涨硅片也跟涨,向下传导可能导致下游亏 损,或者下游传导不下去再向上传导,影响今年的需求。
我们觉得如果下半年组件价格 1.8-1.9,大部分国企央企项目可以接受,所以目前没有调低国 内需求。国内需求弹性比较大,受到政策因素影响明显,不排除今年下半年抢装又超预期。上半年 10-12GW,一季度 5.3GW,二季度平淡;三季度户用项目放量,15-20GW(政策二季度落地、三季度 启动,明年户用没有补贴了,按照往年看三季度多一些);地面电站三四季度 30-35GW(绝大多数四 季度),基本 55-60GW。下游开发商的项目还是要做的,没有说把项目积压到明年,因为明年价格可 能也下不来,所以我们还是维持预期国内需求 60GW。海外 160-170GW,明年供给端没有问题的话 200GW
出头。
产业链价格博弈越来越接近尾声,各环节已经清晰认知到了趋势,3-5 月招标完成后下游需求
开始释放,6 月份可以看到明显信号。我们认为产业链需求好转的信号是电池环节价格企稳或者反 弹,如果需求不好电池片价格很难上行,五一前电池价格上行时我们预计市场需求在制造端开始反 应,后面看到胶膜辅材等需求增加了,其实就是制造端提前备货,因为辅材段价格还在相对低位, 开始提前备货。
今年原材料波动的影响在 3-5 月比较明显,后面波动可能就不会那么大了。当然也要看硅料价 格的走势。
整体看 6 月份情况,我们看国内订单明显增加,其实一季度如果没有硅料涨价国内交付也会多 一些,但硅料涨价影响到了一部分平价项目,其实竞价项目也受到影响,本来 630 会有抢装,组件 涨到这个位置抢装也没有影响了,不着急了,更多会到今年年底。
去年统计数据中单月装了很多,但很多项目组件需求没有产生,并网量上去了但实际可能只装 了一半,今年肯定要做,这部分都有 7-8GW,所以我们没有调低需求。
Q:开工率情况?
A:5 月开工率没有明显改善,我们之前预期 5 月下旬好转,保守预期 6 月好转,我们的组件订单也 是能看到的。上半年组件订单基本是海外订单,国内订单集中在下半年。组件 5 月环比改善 5PCT, 硅片因为硅料短缺基本没变化;6 月组件端可能提升至 85%,硅片没有变化。
Q:二季度外售会减少?
A:二季度组件环节有库存,外售比例不会有所下降。
Q:户用订单到执行?
A:国内很快,去年直接签单发货。国内变数很大,大家都会适当调节。
Q:硅料价格 17 万能否接受?
A:能顺利传导下去的话基本可以接受。我们当时电池有急单去采购了一些硅料,相应硅片价格也 会高一些。今年只要终端需求开始释放就没有什么问题。
Q:之前有硅料前瞻性备货,现在的硅料采购是基于未来价格判断还是组件需求?
A:今年硅料处于强势方,现在持续需要硅料,短期还是需要持续采购的。后续硅片价格也会涨起 来。
Q:年报存货中库存商品 50 多亿,占收入 10%,与友商相比偏高,原因?
从去年到今年市场变化特别快,只是看财报的话没有办法真实体现公司管理方面的考虑。库存 增加有些是提前买了硅料及其他辅材,如接线盒因为缺芯片造成价格较高,我们提前备货,所以现 在没有任何接线盒短缺或者成本增加的压力。要结合行业变化、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举措看财务报表。
一季度库存比较多,一部分是辅材,更多是组件。组件里 2GW 海上,还有 2GW 有订单绑定,没 有订单绑定的也就多了几百兆瓦。
今年库存持续会比较多:1)有提前备货,二季度也降不下来,多买了一些辅材;2)航运时间 拉长,客户要求到岸价的比例增加,财务确认周期拉长,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发出了但体现在库 存里(如果签的是到岸价,发出在海上飘着的时候就是库存商品)。一季度开始持续存在运力紧张 的问题,签单后能否发出去也是个问题,很多客户要求到岸价,我可以付运费但要拿到货。海外需 求诉求比较强的部分:1疫情影响的顺延需求,宽限期 6 个月,时间比较紧张;2两三年前完成的
招标,时间节点是今年。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到付比例增加,但主要还是 FOB 价格。 航运成本是下游承担,但合同签订锁价后航运成本再增加需要组件企业承担。
航运运费?
大部分 FOB(超过 60%),不影响我们;到岸比例增加会影响现金流和毛利率。现在 3 美分/W,以前 只有 1-1.5 美分/W,去年下半年开始涨起来的。
二季度加大了哪些辅材的采购?
价格调整比较多的辅材我们都有买一些。
玻璃、胶膜的保质期有多久?
会提前做成组件(标准品),订单已经早签了,会根据订单类型加大采购量。
三四季度签单及执行价情况?
现在组件新签订单报价 1.8 元以上(下半年执行)。
直接签满期货订单还是留给现货?
尽量能签就签,虽然我们觉得国内弹性很大,但上下都有可能,海外市场价格也会参考国内市场。 现在签的下半年订单基本都是海外订单。
前段时间华电招标最高报价 1.8 元?
现在公开中标价还没有到 1.8,基本 1.75-1.8,但现在硅料已经 180 了,基于 180 的话组件价格就 要 1.8。
五大四小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央企今年 2、3 月完成了指标确定、内部审核,4、5 月陆续启动招标,大家认为产业链价格影 响了需求,目前下游对今年的情况比较清晰,基本 6 月份开始启动需求。
大的国企央企 1.8-1.9 可以接受,但如果 1.9 以上会有好多项目接受不了。如果能够保证大型 国企央企的地面电站做完,国内至少 55GW 需求,60GW 是大概率事件。
主要现在没有特别明显的启动迹象所以大家很担心,但过去近年国内一直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 去年也发生了四季度抢装导致超预期。
现在新签海外订单比较多,国内订单的情况?
更多在洽谈。
组件单季度有效产量接近 15GW,目前签单对产能的覆盖率?
最新订单数据没有出来,4 月底的数据看到更多订单在三季度,四季度不太明朗,那个阶段可 能是国内集中装机,要考虑国内需求情况。4 月底的时候三季度订单超过 1GW,但已经隔了 20 天了。
今年情况变化很快,可能一周就集中签了大量订单,都有可能存在。现在组件企业比较谨慎, 我们也比较谨慎,价格变化太快,先保证二季度订单。
现在签订的海外订单何时交付?
今年价格波动比较快,之前是提前签,但发现今年不适合太早签,价格不能保证覆盖成本,所以 3 月开始我们对下半年订单比较谨慎。
历史上海外订单都要提前一年?
那时候组件价格趋势相对明朗,但今年变化太快,组件价格 1.73 和 1.74 的差别都要考虑。 现在组件环节有库存,会根据需求情况做标准品备货。现在 7、8 月订单基本已经签了,不像之前 要提前三季度,时间缩短、订单密集。海外签订到交付的周期变短了,组件企业自己做了调整。
海外可以接受的价格?
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容忍度高,去年 1.9-2 元,当时国内 1.6 元,而且海外今年执行的项目是 两三年前完成的招标,海外过去几年招标定价没有大的变化,对组件价格容忍度更大。
之所以出现 3 月的情况,一方面下游需要时间反应行业发生了什么,行业价格每天都在变,下 游需要时间消化;另一方面去年疫情导致全球收益率 8%以上,然后在很短时间降到 5-6%,很难短 时间内消化。今年组件涨价会导致全球收益率回到历史平均水平,甚至有些地区低于平均水平。
从我们的订单来看,海外需求逐渐增加,今年全球需求不担心。我们预计国内 60GW,后面有明 显信号的话可能调低到 55GW,但这部分需求海外可以弥补,比如印度市场疫情严重,但需求没有放 缓,因为明年要征收关税(组件 40%电池 25%),今年已经出现抢装,现在的签单量超过年初出货指 引(目前超过 4GW,全部今年交付)。欧洲、美国市场的量都是平稳增加的,只有中国需求比较平淡。 但今年又是国内光伏比较特殊的年份,需求分布可能极度不平衡。
印度抢装的可完成性?
其实有风险。一方面下游考虑疫情希望政府推迟关税实施时间,如果政府同意抢装力度会放缓,价 格 1.8-1.9 的话有些项目可能就不做了;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物流等时间也别长,运营效率特别差, 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目前我们的订单没有取消的情况,毕竟关税还是带来了抢装需求。而且一般光 伏在偏远地区,相对安全一些,但通关等还是有影响。
印度价格?
提升了,但还是偏低,海外 24 美分,印度 22 美分(不含运费,运费对方承担)。
海外签订到交付的周期?
不同市场不一样,基本提前一季度签,签的时候定价。
因为硅料不够拉晶炉子停了很多?
对,全年可能都是这种情况,今年很难改变。
一季度硅片很多拿去外销了?
很难平衡,很多是长期大客户,但我们的自用量也在增加,硅片到现在都很紧张,所以停了一些成 本高的老产能来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今年的情况导致硅片环节缺硅料、电池环节缺硅片,电池环节 产能比硅片大很多,今年很难改变。
新产能情况?
没有增加太多,今年年底整体增加 20GW 产能,新产能四季度释放。而且考虑到今年的市场行情, 今年会去做之前没做的检修。
硅片非硅成本情况?
现在讲单片非硅没有意义,因为各家出货比例不太一样,随着 182、210 尺寸增加,单片非硅增加, 只能看单瓦。单瓦成本持续下降,一季度没太大变化,下半年会有一些降低,全年下降空间 6-10%。
如何看待非硅成本差距在缩小?
他们作为新进入者,过去技术进步差距肯定会缩小,隆基做为技术领先者已经越来越接近极限水平, 现在的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维持,很难追上。
下半年组件产能释放?
现在 50GW 出头,年底 65GW。1)嘉兴项目由 5GW 陆续达产到 7GW(上半年陆续释放),电池转换效 率提升后可能达到 8GW;2)电池转换效率提升后原有项目带来的增量,可能要到年底释放。
电池产能?
今年增加 8GW,1)5GW 改造和未达产产线;2)3GW 新路线(银川)在年末形成,对今年没有贡献。
电池新路线情况?
两条路线比较明确,介入的量可能会有差异,介入的时间点很关键。二三季度可能有些信息出来。
新路线的设备?
公司可能会参与一部分,但具体不方便讲。
新电池技术用的硅料是 N 型?
对的,都是 N 型电池片。
如何看待 TOPCON 和 HIT 技术路线?
优缺点都很明显。1)转换效率,目前平均 23.5-24%,极限 TOPCON27%-28%、HIT27%,差别不大。 2)TOPCON 优点:实现了产线兼容,延长现有产线使用周期,国产化更好;缺点:工序太长。3)HIT 优点:温度系数低、结构对称、工序简单、成本下降空间大;缺点:低温银浆,很多国产没有布局, 甚至没有研发。重点是选择的技术里能不能快速突破,选择的时机也很重要。
供应链源头还是因为缺硅料,目前硅料厂一部分长协执行,有些多的竞拍,在这种供需趋势下硅料 价格只高不低,如果硅料再涨的话影响的是硅片利润? 不是这个逻辑。有些硅料企业说只要硅片有利润就会挤压,但不是这样的,今年硅料、硅片是同一 个逻辑,电池、组件是一个逻辑。硅料缺硅片也缺,现在很多客户的需求都满足不了,硅片涨价下 游是能接受的。按照硅料企业的逻辑,行业会出现恶性循环,如果保证 5-6%收益率、电池组件盈亏 平衡,硅料见顶 180,如果硅料超过 180 还涨,硅片因为短缺跟涨,电池、组件也涨,下游接受不 了后需求就会放缓,再迫使原材料降价。其实 3 月的情况再持续一两个月价格是可以下来的,但大 家觉得下游可以接受,所以继续涨。
如果有的硅片企业愿意牺牲利润保证硅料?
那要看专业化硅片企业,一体化企业不会这样考虑。目前头部企业很难出现这种情况,涨到 180 后毛利率只有 20%,我们 25%。
如果真的这样就会陷入恶性竞争,像组件环节一样低价竞争,但这对产业发展非常不利,最好 的是迫使硅料厂家降价。
如果最终小硅片厂为了保量牺牲利润,后续基本再也不会赚钱了。小厂拿到的料有限,大厂的 料被长单锁定,长单价格形成虽然受到小厂订单价格推动但不可能无限推动,走到极端的时候大家 都会采取措施,不可能坐以待毙。
目前只有硅片利润,所以硅片有更多下限?
不能按照他们这个逻辑去推。他们确定硅片企业缺硅料,所以觉得可以继续涨到硅片没利润,但要
考虑一体化企业的定价策略,隆基、晶澳、晶科等头部企业上游感受到压力下游就会涨价,涨不动 了再去向上传递。硅料虽然是强势的一方,但下游不是毫无措施的,最终是终端需求决定,今年敢 涨是因为大家确定需求有 160-170GW,但如果涨到大家都接受不了海外的需求也有弹性。如果下游 明确 1.8 以上价格不能做,硅料肯定不会涨到这种程度,就是因为对今年碳中和的需求有刚性预期, 才敢涨。如果明年硅料供给相对终端需求过剩,即使硅片产能已经扩到 350-370,终端价格还是下 行,因为需求就是那么多。更多要看下游需求变化和一体化企业的定价策略,不是说硅料要挤压硅 片利润。一体化公司要考虑全盘,涨价下游能接受就涨,不能接受就向上传导。
多少钱亏现金成本?
现在硅片价格可以传导,现在有硅料会尽量生产,停掉是买不到硅料。
组件和硅片产能利用率?
都是 80%,后续产能提升统计口径会变化,5 月和 4 月变化不大。
先满足一体化需求还是对外销售?
保证合理出货目标,下游目标 40GW,当然会做内外平衡。
与硅料企业合作协议的形式?
市场价保量。
原材料先进先出?
对。
二季度硅片毛利率?
硅片下降,25-30%;组件二季度还是有低价订单要消化,环比一季度没有太大变化。二季度整 体压力比较大,三季度可能开始好转。
不排除出现其他情况,如去年玻璃环节政府干预,不排除硅料环节受到政府干预的可能,近期 很多官媒也提到了硅料价格对下游的影响,下游电站开发商也在说原材料价格涨价接受不了。
政府怎么调整硅料,像玻璃是批产能?
今年产能肯定释放不了,政府可能会有其他的应对,具体不好说。
明年硅料产能可以支撑 250GW 的行业需求,后面就不会有紧平衡状态了,现在硅料企业考虑的 可能只是一年,后续要看博弈。现在局面有些被动,但下游还没有反应,像去年大家找到了玻璃的 替代材料,当然硅料找不到替代材料,但可能会想其他办法遏制涨价。
颗粒硅比例?
20%,再高可能会影响质量。后续要看技术进步和产能释放情况,现在产能太少了,两家加起来也 就 2 万吨。
今年出货预期?
年报披露硅片 80GW(含自用,外销 40GW)、组件 40GW、电池自用。
组件出货中海外结构?
估计还是一半一半,可能海外偏多,国内也能占到 45%左右。
目前有无考虑 210 方向?
目前没有。我们推 182 的时候是基于 PERC 路线验证下来 182 是相对较好的尺寸,再大的话制造端 和终端都会有一些问题,像制造端生产 210 拉速会放缓,组件端内部损耗也会增加。我们觉得到终 端 210 和 182 并不一定会有那么大的差异,理论数据上度电成本差异不是很明显,210 在地面电站 下沉深度要深,荷载能力、温度(大电流导致电流比 182 高)都有影响,对终端来说度电成本不一 定节省,人工费用可能也有增加。去年 182 和 210 停留在理论层面,今年有些实证数据后会看得更 清楚。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坚持做 210,目前市场份额上看 182 更高一些,长期来看争论可能今年就停 止了(210、182 都有,182 占比更高),明年关注点可能会转移到电池新技术上,明年 PERC 接近极 限,大家开始布局下一代电池产能,隆基有 30GW 新产能释放(24%)。尺寸是在行业没有技术突破 时候的关注点。
硅片产能建出来以后会不会大家都抢硅料,硅片利润流失会不会以涨价涨不动、抢购硅料造成硅料 暴涨的形式? 今年已经出现了硅料价格极端的情况,现在硅料短缺导致硅片短缺,硅片价格还是能传导下去。下 半年产能释放造成进一步缺硅料是不可避免的,大厂硅料产能是长单锁定,新产能如果没有锁硅料 的话市场上硅料量是很少的。现在大硅片企业新产能建设节奏已经适当放缓。
硅料锁料的法律效力?
量达不到交付比例要付违约金,硅片厂付预付款,锁量不锁价。大家基本是有履约意识的,只有个 别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合作。
目前硅料价格?
15 万以上,上次有个电池急单价格已经 16 万了。
硅料库存?
相对略低,还是缺硅料。
有没有囤库存?
转换为电池或者组件。
硅料采购是怎么考虑的,因为价格太高没有急于采购还是抢不到?
长单的量可以保证,散单的量比较少而且价格高,过高的价格不会采购。我们今年硅片和组件环节 没有谋求出货量,80 和 40 的目标可以完成。
产能建设进度会放缓或修正?
有一些放缓,年底 105GW 只增加 20GW。影响不大,好多项目都在建设中,要投产很快,上游建设周 期比较短。今年没有着急释放产能。
如何看待明年硅料供给?
硅料厂建设进度,大部分产能下半年释放,供给紧张的局面会开始缓解。
新电池技术投资力度很大?
所有环节中电池技术是很关键的,对产业链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供应链环节原材料也要做一定调整。
目前比较关键的是电池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加快了新技术产能布局。PERC 今年做到 23.5%以后很难 有很大提升,到了布局新技术的时间了。
新技术能否与对手有差异性?
是可以的,隆基很早在电池组件环节布局,依托上游成功经验已经在延伸了,总体上会在新技术有 体现。
历史电池新技术扩散周期很短,只有 3-6 个月?
PERC 技术扩散的时候有很多因素促成了快速扩散。在实验室已经有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大规模 量产前组件环节已经完成了研发和产品生产,但由于成本太高没有扩散,2017 单晶硅片成本下降、 国产化水平提升,很多因素促成了快速扩散。
现有新技术不像 PERC 已经高度成熟,PERC 大规模量产时技术已经到了 70%的水平,HIT 可能只 走了一半,甚至一半都不到。1)HIT 设备只是主流厂商完成相关研发,交付是今年开始的,设备投 资和国产化有很大提升空间。2)技术研发进度,这两年才有相对明显的进度,量产效率与 PERC 没 有拉开差距。TOPCON 极限效率 27-28%,HIT27%,现在 24%,还有 3PCT 差异。新技术与 PERC 是不同 的程度,不能参考 PERC 的扩散。
企业选择的时机也很重要,两个技术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比较关键的是介入技术后能否实现快 速突破,供应链端硅料、低温银浆也有问题需要克服。
此外设备投资额略高,二三线企业越来越没有能力参与竞争。今年电池组件企业整合会快速加 快,组件头部企业产能释放后会进一步挤压二三线企业。今年比较悲观的市场下,比较乐观的是电 池、组件连个产能过剩的环节的行业整合会加快。
长期来看,头部企业在新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提早布局、技术认知深刻,选择合适的时间 点布局,都非常关键。对企业能力、实力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像今年在供应链管理、交付能力上都 是比较大的考验。
从电池项目盈利情况、新技术投资方面,就会甩开一部分企业。如果成本没有很快坐下来,全 球明年进入低价竞争的阶段的话,就很难为下游提供性价比。
行业发展空间很大,但进入壁垒很高。虽然空间很大,但分解到单个年度是供需平衡甚至供给 过剩的。长期看需要增加行业集中度,从上到下环节的供需会更加合理。
辅材端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有很强的周期属性,很多是可以避免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对行业 的认知没有硅片、电池、组件深刻。我们管理层很早就在游说玻璃端的供应商扩产,他们非要等到 需求信号非常明显的时候才建,加上建设周期的错配,导致了现在的局面。随着后期行业成熟,现 在的这种周期属性可以很好的规避。
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保持差异化能力和行业领先型,从电池、组件、硅片三个维度单独看,我们 与行业平均的差距是不是会收缩?
产业在经历变化,公司也是,我们已经过了成长阶段进入了相对成熟阶段,但考虑到行业还有 很大空间,我们还是有一些机遇。去年我们已经对差距缩小有预期,所以很早进行了产能建设,但 人才扩散等是不可避免的。公司在转变思维,不能单一看经营水平。
行业的变化:1)行业过去依靠补贴,现在政策已经明确了;2)产业链内部电池组件整合加快, 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大;3)大家意识到相对于专业化来说一体化模式可能相对更好,这要求 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好,不是简单的向上扩向下扩的问题;扩产的时间差也很重要,我们之前 扩到 100GW,现在只能扩到 30-40GW,这种时间差也会导致他们持续落后。
隆基的规划:1)加快产能建设;2)推进成本降低;3)去年开始加快电池新技术布局,加大
研发投入。随着硅片环节技术稳定,我们认为硅片环节产能会过剩,隆基要依靠电池实现持续增长, 大的技术变化会在电池。33GW 新技术布局,今年 3GW,明年陆续投产,进一步巩固在一体化方面的 优势。
现在转变思维,围绕光伏产业链,着眼全球能源转型做延伸。1)加快 BIPV 生产,我们认为未 来一定会有爆发,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目前着眼于国内市场;2)氢能布局,现在氢能 产业还在起步阶段,这两年不会有太大变化,长远来看潜力很大,光伏制氢是比较重要的生产方式。
组件环节也在转变思维,不会一直提供标准品,我们发现细分市场是有差异的,后续会挖掘细 分市场的需求差异,生产本地化产品,提升产品的性价比。18 年就开始进行规划,很多竞争对手只 是效仿阶段。
公司建设物流公司的考虑?
没有实体,只是资源整合平台,协调全球资源,目的是提升交付能力、降低运费成本,属于供应链 管理方面的优化。现在怎么进行的还是怎么进行,通过这个平台研究、协调全球航运资源、设计运 输方案。
李总减持力度较大的考虑?
之前是董事后来退出了,没有参与内部经营管理,更多是财务性投资。上市前进入的,更多资金精 力在连城。
目前国内 BIPV 还工商式布局,不是增量市场,本质是存量市场?
传统附加是 BAPV,BIPV 是结合在一起的,有差异。
国内 BIPV 市场还没起来,更多是支持政策,海外很多市场有明确指标要求新增建筑配套组件, 而国内更多是鼓励绿色低碳建筑,没有明确路径,有些地方政府有补贴但很多没有。住建部前段时 间提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不排除后续有细化政策。行业内的人很清楚 BIPV 性价比,行业外 对此比较陌生。
国外 BIPV 公司的主要竞争力?是设计能力吗?
我们觉得后续主要制造商还是在中国,严格定义是建材,但对组件企业来说就是个组件产品,产地 还是集中在中国。海外集中在下游 EPC 端。定制化、多元化都是趋势。
汉能的 BIPV 与我们的差别? 大的逻辑是一样的,因为本身是组件产品,结构件可能有些差异。入股森特就是为了 BIPV 市场。 如何评价森特? 公司要借助他们在建材领域的渠道和经验打开市场。去年我们自己布局探索发现不能按照传统组件 模式,也是要抢占先机,等到传统建材公司都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太大有事了。 森特优势在资质?
对,还有产品设计经验、EPC 经验,以及下游渠道资源,我们的定位是大型工业的应用场景。
利润分配?
初始阶段是我们卖产品、他们做下游 EPC。后续 BIPV 市场起来后会深度绑定。
BIPV 订单变化?
今年 400MW,明年还没有明确规划,主要是市场需求没有起来,不太好判断,我们判断未来两年需 求会爆发。
二季度盈利趋势?
二季度是今年压力最大的一个季度,组件端有低价订单,毛利率不会有太大差异,量有增长, 发货 8GW 以上,最终要看财务确认,因为航运紧张有些可能确认不了。硅片出货量有些减少,毛利
率 25-30%,盈利能力有压缩,主要由于硅料价格涨得比较快。 我们觉得大家偏悲观了。短期压力的确比较大,但最终验证下来压力大的时候对行业发展都是
有利的,18 年 531 压力很大但是最终推动了行业发展。这次也会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意识,后面 会规避原材料短缺风险,也在考虑全方位策略。
组件盈利一二季度会是行业低点?
对,行业都有一些低价订单。
低价订单情况?
二季度就会消化,现在也有签一些新的订单。基本都是现货订单。
组件二季度排产不如一季度但出货量增长,是发出了一季度存货?
产能利用率和量之前有一些差异,一季度末有些没有确认,二季度订单环比增加,其实产能也有些 增加。一季度是传统淡季,3 月产能调整比较多,4 月就恢复了。产能利用率数据的统计口径有差 异,100%利用率其实就 90%,有效产能没有那么多。
之前一直强调不卡脖子不去做,是否会进行硅料布局?
硅料更多是产能问题,现在硅料主要是专业化公司,隆基作为下游龙头进入的话会引起产业混乱, 影响下游竞争格局。长期来看产能过剩,不是技术限制造成的卡脖子,之前进入热场是因为热场有 技术限制。
组件涨价空间?
下半年 1.8-1.9,硅料价格 180 已经 1.8。
组件价格 1.9 的话是否下修需求判断?
1.8-1.9 或内还是可以做到 60GW。今年不可能比去年底,就算只有 55GW,也会被海外需求弥补。
山东测算了行业超配比例 1.55,目前超配比例?
平均 1.2-1.3,美国欧洲很早就到了 1.2-1.3,有的市场更高的到了 2.0。
国内超配比例有无提升空间?有没有提升的阻碍?
有。去年国家已经定义了超配,已经打开了限制,更多主要是消纳问题,这是全球性问题,储能成 本下降后超配比例会增加。
二季度组件订单结构?
海外在增加,美国、欧洲、印度、澳洲、越南等传统大市场增加更多。
何时交付?
现在签的主要是三季度。
二季度组件出货海内外结构?
60%出头是海外市场,与一季度差不多。
如何判断跟踪支架?
看不同区域。很早就有了,国内基本是固定的,海外有几家做的比较好的,也是根据加州等纬度, 有地区差异。国内渗透率有提升空间,最终要看项目所在地等综合因素。
工商业是否需要跟踪支架?
不太需要,主要是大型电站,性价比更高。
硅料继续上涨会挤压哪个环节的利润?
下游各个环节都会挤压,可能电池、组件分摊比例更大一些。
组件价格继续上涨会挤压哪个环节的利润?
下游运营商。
除了组件成本,土地、路桥成本去年溢价比较高,是否有一定的压缩空间?
土地等成本过去几年没有太大变化,更多是铝材、逆变器等其他辅材涨价造成 BOS 成本上升。
开发商的节奏?
今年政策等各方面影响主要需求在下半年,下半年的价格也比较明朗,基本从 6 月开始释放需求。 后面可能还会有陆续招标,4 季度需求比较集中。
硅片环节的整合情况?
短时间内挤不出去,还要看电池环节的整合力度,如果后续都是一体化企业可能会影响需求。现在 介入行业中任何环节压力都很大,很难有大的突破。如果一体化提升,产能消化风险就会比较大, 其实电池环节的风险已经出来了,像隆基的电池产能释放后对外需求就减少了,他们产品消化也有 很大的风险,这也是电池价格上不去的一个原因。之前有人提说硅片短缺电池片也是短缺的,为什 么价格上不去,其实不同环节逻辑不一样,一体化企业自供比例提升后外购电池片需求减少,大的 电池厂的消纳会有很大的问题。
未来公司比较担心的事情?
终端应用方面,光伏发展需要快速与储能结合,但储能技术发展太慢了,全球消纳问题会比较 明显。一方面加快储能发展,一方面提升电网灵活性能力,这是全球化问题,好多地区已经出现了 消纳问题。
产业链内部,有些环节供给短缺情况可能会不时发生,但总体来说还是供应过剩的。
怎么推动储能发展?
壁垒比较高,我们也尝试做过一些原材料(负极材料),但壁垒比较高就停掉了。环节的趋势也不 太明朗,不适合介入。
如何看待玻璃价格?
预计快见底了,不太会到 20。
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是否有影响?
现在没有影响,因为如果制裁的话会影响美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美国大部分还是进口的。
N 型硅片硅片?
现有设备 N 型 P 型可以随时切换,介入后一直保持 N 型产出。这部分订单比较少,不会做库存,一 般是根据订单生产。品质没有问题,LG 供应商。
国产 N 型硅料进程?
大厂能做,但与进口对比品质(稳定性)可能有差异,需要持续提升。18、19 年国产单晶用料比例 才提上来,需要过渡,后续需求起来后会提升 N 型比例,估计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组件行业格局?
头部企业为主,产品集中度逐步提升,过去介入单环节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终期份额目标 30-35%, 不排除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也看终端需求和竞争格局变化。
组件核心竞争力?
综合实力,交付能力、财务稳健性等都很关键,市场波动性大的时候海外客户就会看企业财报;在 细分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前端已经完成了设计研发,组件端更多是服务。
组件销售服务人员与出货成比例?
不是同比例的,不需要这么多,下游集中在大的市场和能源集团。​​​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隆基绿能
工分
1.18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太阳花冰淇淋
    长线持有
    只看TA
    2021-05-15 18:26
    光伏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常常韭韭
    超短追板
    只看TA
    2021-05-15 18:01
    老师,没有时间,看完后很上头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