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OK镜行业新政解读
2022-06-21 20:47:53

事件:上周五眼科板块涨幅较大,与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将放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验配资质要求有关。

据悉,《角膜塑形镜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相较于前期要求角膜塑形镜只能够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验配,转变为只需满足具备核准登记的眼科诊疗科目、具备至少1名具备角塑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匹配的专业设备和卫生条件等。

1、 去年以来,市场关于角塑验配资质的争议不断,并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压制,此次征求意见稿符合行业发展的正常逻辑,利于角膜塑形镜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2、 文件中对于医师、技师和培训机构都有了更为明确、量化的要求,对于角膜塑形镜的技术操作规范也有了明确规定,体现了相关部门希望角膜塑形镜行业规范、良性发展,或将加强行业监管,利好合规经营的行业头部企业。



【OK镜行业专家会议纪要】

Q:OK镜文件对行业的影响?

A:6月15号的文件是征询意见稿。这个将2001年《卫生部关于验配机构的管理通知》中提到的验配OK镜必须是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的要求下放。现在只要是医疗机构有眼科执业资格就可以了。如果按照新规执行,基本上终结了过去眼科二级医院投入门槛太高,很多地方都处于灰色地带,OK镜正式迎来了眼视光诊所的风口。过去大家是没有这个资质的。

但验配人员资质要求仍较严。过去要求是医师,现在仍要求是医师,主治医生。这个要求强调安全性和合规化,因为角塑镜毕竟出过问题。行业想良好的发展应该这么做。

除了眼科医生之外,放开了关于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验配的辅助权。去年视光技师有了职称考试,去年刚下文,今年7月份第一届考生考试,考后会有职称等级。现阶段还没有这么多有职称的人,至少除了眼科医生外,未来会有更多的眼视光技师,能拿到视光验配的辅助权。

除了广东省2003年出台关于眼科诊所建设标准外,中国眼科诊所和门诊国家没有出台任何建设意见和标准。后期很多地方开设眼科诊所也都是参照了广州或者当地的专科诊所的建设标准。这个制约目前行业发展,因为眼科诊所和眼科门诊部的设置没有相应标准。现在当地有开设眼科诊所和门诊部的,一般是当地卫计委部门给了相对宽松环境。

除了二级以上的,就是含眼科的一级以上医院,这些地方能开展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综合门诊部含眼科的方。这个政策下来后,我个人认为眼视光行业必将迎来一轮新的变动,投资眼科诊所和眼科门诊部的这种行为会变多。过去国家政策不明朗,很多机构和资本,可能没有下大力和资金做这个事情。现在如果这个征询意见落地,从长远看有利于整个眼视光行业市场化和资本化运作。

Q:这个文件和去年10月份北京《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相比哪个更有可能落地,若可以落地何时开展?

A:去年10月14号北京的文件相当于行业摸底整顿。OK镜本身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监管严格,整顿是正常的,中间可能有一些医疗机构因为这个事情被暂停验配OK镜,但我认为去年摸底就是为今年解除二级公立医院做OK镜限制的局部市场调研。

现在这个征询意见稿,不再既强调机构级别,而是强调验配人员资质和医疗属性,更加人性化,有利于行业发展。之前的政策20年没变过,已经不适合行业现状来了,现阶段的征询意见稿,我个人觉得基本上可以从宽执行了,具体落地时间应该要给下面的验配机构、视光中心升级的时间准备。另外还会有相应眼科诊所,时光诊所设备标准,类似于专科诊所诊疗建议,让当地更好具体执行。这个文件我认为会在三个月到半年内落地。

Q:未来普通眼镜店是否有升级成视光诊所的可能性?

A:眼镜店升级视光诊所还是有很大难度,人才储备、眼科资源、以及地理位置都需要考虑,其实过去几年有很多人在尝试,但目前都不是特别成功。

因为眼镜店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商业属性比较强;眼视光诊所未来的医疗属性非常强,必须有一定的医学背景做这个才更好。所有眼镜店或连锁眼科机构升级为眼视光或眼科门诊是不可行的。

但是要单纯探索尝试一到两家眼科诊所门诊,可以另辟蹊径,比如跟医生合作,或者开新的品牌,当地有较多患者资源可以尝试,但是整体全部转型难度比较大。

我个人看好1)眼科医院开展眼科诊所、门诊;2)一些医院医生跟社会型公司合作,开设眼视光诊所或视光终端;3)角膜塑形镜行业从业者,相对的医学背景更好,跟医疗资源更强的企业合作,通过运营的角度去合作这种视光诊所类的医疗终端。

Q:医生可以无限制注册医疗门诊,还是一位医生只能限制在1-3家之内?

A:作为直接负责人,一般注册一到两家就没办法再继续注册了。要是注册过多,大多数可能有借证或者买证嫌疑,这个文件明确规定有注册地,当时注册的医生能在这里是最好的,如果是借用证做的注册,后面视光终端负责人还得想办法招一个医生到门店做第一执业人。如果一个医生多点执业,有区分第一执业地点和非第一执业地点。

Q:很多视光中心的资质是三类医疗器械销售的证,如果这样的机构想升级成为一个门诊,审核周期大概需要多久?流程是怎么样的?

A:如果当地已经有申请过的眼科诊所或者门诊部的情况下,两到三个月之内办理注册完成是很容易的;如果当地一家都没有,因为当地的卫健部门没有相应的标准,第一个办理的人就难一些。如果采取综合门诊部方式也不麻烦,可能1-2个月也能够办结,只是投入大一些。快一个月可以拿到医疗证。

Q:关于眼视光门诊需要拿一个什么样的资格证,是否有相对明确的规定?

A:如果按照意见里的要求,只要诊疗范围含有眼科就可以了。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投入成本越高,所以最宽松的环境就是眼科诊所或者眼科门诊部。但全国没有这样的标准,要视当地情况而定。

Q:还要拿医疗机构的许可证吗?可以理解为视光门诊的标准不确定吗?

A:对,这是硬性要求,一定要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诊疗执业许可证,里面一定要含有眼科诊疗项目。门诊标准看当地卫计委的部门有没有审批过,他们能不能审批。

Q:视光门诊跟视光诊所差别在哪里?

A:现在没有视光诊所或者视光门诊,现在仍然是按照眼科门诊和眼科诊所的标准去做的。一般眼科诊所的级别会比较低,可能200平以内就能注册下来,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比如说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的医护比。眼科门诊部的要求高一些,一般说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就有要求了,这方面复杂一些。

Q:现在OK镜厂商销售给公立和民营的出厂价是否一样?对于厂商这两个渠道毛利率有区别吗?

A:代理商销售给民营或者公立医院的,这个有所差别,有不同的情况,需要录给民营的视光中心的量大小等都有差别。一般公立医院体系里面,肯定比私立的或社会眼视光中心批发价要高一到两成。个别的公立医院高的比较大的,比如说有八折供货的情况,都有可能的。公立医院里面特殊类型,比如三产公司的公立医院,作为国资注册的三产公司,属于国家的。这种情况下它是经营的,也能盈利,这种情况下进货价放低到4-5成。

Q:目前公立医院采购清单里提到没有这个品类的品规正确吗?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是院外三产的形式。还是现在OK镜也有一个正规的订货渠道?

A:第一种三产公司,第二种虽然在收费目录里没有这个项目,但是如果院方愿意配合,可以到物价单独申请,报卫计委批准,以耗材的形式入院,这个是可以的,浙江省就是这样的模式。

Q:现在OK镜或者其他一些品牌进院困难吗?

A:公立医院做角膜塑形镜,第一场地、人员都受限。科室是否愿意开展这个项目,院领导是否支持。如果相对的条件都成熟,不是很难。总体公立医院正规入院的模式还是相对较少的。这个政策让一级有眼科项目的医院也可以开展OK镜业务了,很多一级医院发展也不是很好,有这么好的机会一级医院大多会引进。

Q:未来OK镜是否会以民营为主要终端?

A:目前,要想把这种消费型医疗产品做大,做到比较大的渗透率,全依靠公立医院体系去做是有难度的。公立医院体系撑起的是门面担当和宣传教育为主。真正做大我个人考虑还是以民营为主,未来政策落地之后,民营、视光,眼科医院,大力的推动角塑镜的产品,能更好的让消费者知道近视防控的重要性以及角塑镜产品的优势。所以从长远,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依靠民营进行发展。

Q:目前终端使用者对于OK镜的选择由医生主导决定,还是患者会有自己的偏好?

A:目前角塑镜的验配有比较大的技术属性在里面,还是医生/技师的推荐作为主导。患者的选择性相对较窄,医生的主导性以及引导性相对较强。这种情况下,医生推荐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Q:医生在给患者做OK镜的推荐时会考虑哪些因素?最终选择哪个品牌由什么决定?

A:现在也不是所有品牌都入驻医院,一般一个医院有5、6个品牌已经不错了。从医生的角度来还是以患者的适配性为主,如果患者适配3个品牌,考虑到患者经济情况,医生会给予建议。过程中医生也会有偏好,这个偏好是医生对哪个品牌的把握度更高,更适合这个患者。第二就是医生和厂家的关系,人际关系问题在这方面也有体现。

Q:从患者的适配性角度,目前产品的差别会比较大吗?

A:对于大多数患者来,其实如果排除掉度数的限制,普通患者基本上所有的品牌都能够适配。对于特殊性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某些品牌。

Q:欧普可以拓展到600度,爱博的角塑镜设计上有一些专利,这种特殊的设计会是吸引下游客户选择的关键点吗?

A:这块更应由医生做出选择,因为镜片是医生进行验配和设计矫治方案的,他会知道患者更适合哪个镜片。梦戴维的DF和AP系列,中高端产品个性化设计比较强,同样阿尔法500度以内的,产品个性化就相对小一些,如果小孩确实需要镜片做参数调整,医生可能会选梦戴维,如果两个品牌都合适,那就会重新考虑,最终用哪个根据医生偏好和患者选择。

Q:医生会考虑自己对于品牌的把握度选择镜片,那上市较久的角膜塑形镜会更有优势?

A:一定会占有优势。角塑镜的患者除了新患者还有老患者换片,老患者没有什么佩戴问题,都会沿用原有品牌,除非这个医院不做这个牌子的角塑镜。正常,老患者是不更换的。因为佩戴的过程中安全性、有效性都没有问题。

 

Q:OK镜的研发壁垒高吗?如果新产品上市后,对头部的品牌份额的影响会比较大吗?

A:角膜塑形镜最大的壁垒在拿证阶段,技术偏同质化,都是美国的技术现用,无非是参数上的改良,我认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产品没有太大亮点拿证比较困难。此外,新品牌都要经过推广期,爱博这几年发展比较快是因为他们提前两年做了市场推广,国产第二家知名度高。现在出来的几个新品牌,疫情影响市场推广相对滞后,能看到他们第一年、第二年上量还是比较慢的。

Q:长期来看,新品牌进院压力也会很大?

A:进医院是第一步,进医院后上量是第二步。产品进医院是第一道门槛,进院后上量也会有些难度,但是目前有较多的未开发市场可供开发。部分地区的视光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许多GDP低于四、五千亿的城市还有很多。当地医院的视光项目开展一般,完全有足够的市场容量继续挖掘。

Q:民营医院是否有动力集中使用几个品牌,再和上游做议价?

A:公立医院比较困难,民营医院肯定是这样的。

Q:之前政府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方可进行验配,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视光门诊进行了验配工作。现在消费者没有在二级以上医院验配的比例是多少?

A:个人估计在20%多,不到30%的消费者在非医院渠道进行验配。

Q:如果意见征询稿落地了,短时间内能够验配OK镜终端数量会较大提升?

A:过去验配的人想办法升级,更大胆更正规的做,合规验配的终端市场数量上升了。

Q:之前一些视光门诊不合规,私下开展验配。现在放开后,机构正规化了,但是短时间的验配量因为医生数量的问题无法增量,需要医生数量增加后才可以吗?

A:过去验配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即使有不合规。合规化后,正常验配量还是会继续往上攀升,因为合规的机构会更大胆的做验配。

Q:原有不合规,不能开展验配的视光门诊在意见稿落地后,能够合规开展验配工作的比例是多少呢?

A:在所有的视光终端中(排除医院外),原有没有资质的视光终端至少占到50%以上。在意见稿落地后,我认为这50%的视光终端至少有一半以上能很快拿到资质,难度不是特别大。

Q:除了行业20%-30%的自然增长之外,政策落地后对短期行业的额外增长大吗?还是因为验配医生数量相对固定,政策落地所带来的额外的增量较少?

A:肯定有所增长,但现在无法具体估量。政策落地后新增终端与门店数量会增加;对整个市场,市场教育和宣教会更多。大概率最少能提升5-6pct。

Q:眼镜店升级做视光门诊比较难,那欧普自己做终端,再做升级是否会相对简单一些?

A:欧普做会相对更容易。当然当地有实力眼镜店想升级做一两家视光终端也不是难事,但几十家门店全部转型的概率较小。

Q:有消息认为阿尔法的增速特别快,在1-2年内市占率可能超过欧普。如何看待未来厂家的市占率变化?

A:目前阿尔法和欧普的市占率差距不大,差3%-4%,按照目前阿尔法增速,有超过的可能性。欧普和阿尔法各家北京不一样,阿尔法有爱尔的背景,个人觉得作为进口第一品牌有很大的优势,但这期间其他品牌也有可能抢他的量,比如日本美尼康拿证后会不会抢量不知道。阿尔法总代理被爱尔收购了,但他们日本生产厂家被美尼康收购,而美尼康的总代又在中国大连,如果他们之间的代理权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阿尔法未来的销售,这是其潜在的问题。

Q:目前行业增速是多少?欧普未来增速会跟行业增速接近吗?

A:从过去几年,欧普上市后的市场增速稍低于行业增速。去年的销量基本稳定,同行业增速接近。个人预计欧普在近几年的增速会同行业增速一致,如果其终端布局效果显现,可能增速会超出预期。而进口品牌中的阿尔法增速稍高于行业增速,所以会有人认为阿尔法未来会超过欧普。

Q:未来三年行业的增速大概是多少?

A:过去估计在25%-30%,但是新政策落地后,我认为行业增速可能调高到30%-35%。

Q:新规则对于执业者要求同以往有什么区别?包括门诊配备的医生资质、人数以及实际验配的验配师的资质?

A:过去只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主治医生能够开展验配,同文件规定一致。但文件新允许经过培训备案,考核通过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但是需要有医生的辅助,同时该医师不需要是主治医师。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员范围,但是对人员资质要求没有降低。文件细化了验配人员的标准。

Q:好像之前验配人员叫验配师,是一个特殊的资质,这需要多少时间培训以后可以拿到这个资质?

A:过去有验配师这个资质,但是国家层面不承认验配师有验配资质。可以说政策放宽了,让更多的人进来了。

Q:欧普康视希望能够搭建自己的终端,其中一些是以眼科门诊部的形式,一些是视光中心的形式,目前已有300多家的终端,试图跟爱尔抗衡。您对终端这块的业务有什么看法?未来有哪些挑战?

A:欧普的视光终端有医疗型与非医疗型,但是欧普清楚未来的方向只有医疗终端这条路径。所以欧普在收购、建设门店的过程中,基本上按照诊所或者门诊的标准去要求。所有收购的医疗终端的议价水平较高。比如当时欧普收购的所有终端项目,医疗类性质的可能是10倍,非医疗性的可能只有8倍,欧普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更多申请医疗性的终端项目。从这点,欧普已经开始提前布局。

另外,从欧普所有的门店的行业布局,眼视光终端和眼科医院存在差异,前者属于轻资产运作,后者重资产运作。相对应的回本周期,眼视光终端为1-2年,医院是3-5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而且新文件对于眼科医生的要求,除了放宽验配人员要求外,在要求注册地,医生的第一执业、第二执业都可以。这让更多的医生进入验配体系中。这对于欧普是有利的,验配规范化后,欧普的引流、专业性更强。所以欧普的终端布局我认为有前瞻性。但是具体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前景仍然考验自身的管理及运营能力。眼科医院和眼视光诊所对运营能力要求都较高。除了专业性之外,运营也有相当的重要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欧普现阶段以收购为主,自建为辅的模式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后续自建居多,可能对它的资源,以及人才、团队的要求较高,公司压力会增大。

未来眼视光领域中眼科诊所这种类似于口腔诊所的商业模式,欧普算是第一个在开展的,爱尔属于眼科诊疗机构为主,目前也在开展眼视光终端和眼科门诊部的布局,但欧普开展的更早,而且更专注于眼视光的领域。所以从个人的见解,它可以作为防御墙,为生产厂家提供保护,在未来竞争激烈的时候,公司手握终端,更容易把自己的销量提振起来。

Q:OK镜在上市初因为验配不当出现很多安全性风波,对小孩的角膜造成了很多的感染。国家出台了现行文件,对验配资质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而现在出台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执业者资质,同国家对医美等相关行业监管收紧的方向相背离。国家背后出台新文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首先,2001年的文件已经完全滞后于行业发展。在过去的行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民不告官不纠的态势。这种情况下出台这个征求意见稿,国家从监管的角度入手,与其让它放任自流,野蛮增长,不如有一定的标准可供遵守,看似放宽了限制,有更多专业性的要求。意见稿出台的背后有和行业大佬的意见,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卡死了下方的医疗属性的范畴,让更多的执业者以更严格,更标准的方式开展业务,对场地、人员、设备、售后服务进行了细化精确的规定,相对应的减少了一些小规模眼镜店份额,设置了相对应的门槛阻止不规范人员进入行业。所以个人意见是文件看似放开,标准化了要求,有利于行业发展,不至于出现2001年左右的事情。

如果任行业野蛮发展下去,大概率是要出问题的。过去这段时间的发展,不是说没有出现过安全风波,只是发现及时,行业相对自律等,行业比较规范。但是不如国家出台更好的,更专业的规定,限制住行业发展方向,让大家更好的执行。同时执法部门也有法可依,能够正常开展执法工作,减少灰色区域。

Q:亨泰现在在国内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A:这分为亨泰的老品牌和my ok两块。my ok是2020年拿证的产品,目前属于学术推广期,产品的销量还没有明显增长。

而老亨泰,即上海南鹏亨泰,后来也被昊海生科收购了,在过去销量保持增长,但是滞后于行业增速。另外本身的产品定价偏向于高性价比,现在想升级为中端产品难度较大,过去学术上对产品的认知偏中低端。

亨泰更多是贸易型公司,在学术上的工作相对较少。所以我认为它需要一段时间把资源、销售团队进行整合后才能继续发力。过去的积累和渠道仍然存在,但是发挥的不是那么理想。

Q:政策落地后对爱尔眼科的影响是良性还是相反?是否会出现眼科终端增加后的内卷情况?

A:我认为爱尔眼科的眼科医院要比眼科门诊诊所高一个级别,如果私立的眼科门诊诊所发展较好,对私立眼科医院也会有帮助。爱尔眼科门诊部的布局竞争会比较激烈,但公司在全国的眼科门诊和医院数量较大,政策落地其实有利于整个视光的发展。竞争虽激烈了,但整个市场容量也有所增加。所以没有绝对的负面影响,长远还是要把市场蛋糕做大,这对爱尔的业绩有所帮助。分区域讨论。公司相对弱一点地区,除长沙、武汉、沈阳地区外的医院,如果能够把视光业务发展好,对爱尔业绩和利润的帮助是相当明显的。所以爱尔如果更关注眼视光业务去做也是可以的。
Q:现在视光终端配OK镜的比例有多少?未来市场增量是来自于新建视光中心,还是视光中心配OK镜的比例的进一步提高?

A:第一,现在只要是视光诊所或者视光中心的,90%是能够验配的,只是量大量小、以及是否合规和开展宣传的问题。

第二是增长的问题,除了新开的视光门店未来会划分一部分市场外,老的视光中心在行业天花板打开后,一些营业额达300-500万的门店可能升级为眼科诊所或者眼科门诊,未来营业额天花板能达到一千二百万左右(5年以上达到1000万,10年基本接近天花板1200万)。所以个人觉得老门店也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Q:这个政策对OK镜还有离焦镜销售的影响,它是否对市场竞争有一定的改变?

A:我觉得都会利好。因为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里面做角塑镜,做角塑镜需要单体门店去承接。门店里面除了角塑镜一定会推近视防控的其他产品。离焦镜作为近视防控的主力品,而且是面向近视大众的产品,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问题,所以一定意义上都会利好。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竞争的问题,不是说它俩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Q:OK镜拿证的难度在哪?

A:所谓的拿证难,实际是在时间成本上,以及国家审批局的审批速度上。它必须要做临床,所以它的时间成本最低也要至少两年到两年半才有可能拿到证。过去几年都是3-4年,现在看可能两年到三年,还可能要两年半以上,接近三年的时间才能拿到证。从开始入组时间成本就很高。

此外NMPA对临床数据和报告要求严,所有的数据都要公开,不能以专利保密性为原因选择不公开。例如一个国产品牌,本来今年上半年就能拿证,因为递补材料没有提交,从而影响拿证。

Q:视光中心升级眼科门诊,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是直接去当地的监管部门申请,还是需要准备什么?

A:门店设置是按照诊所标准设置的,内部的环境不用做太大的变化。如果说你当时的设置标准不是特别理想,可能要把内部的场地设置重新进行一下区分。因为诊所类的经营,它是要严格区分医疗区的。非医疗区和医疗区的划分要比较明显。

如果符合条件,就按照要求提交所有的人员、门店各方面的资料就可以,基本上是比较快的。

Q:这个政策从利润端更利好OK镜的销售,还是视光中心?

A:目前,因为这个政策是针对角塑镜验配的,我个人觉得首先利好视光中心大规模发展。视光中心大规模发展后,从一定意义上,也是利好角塑镜的。

Q:短期有哪些方面在利润方面能有大的增量呢?因为OK镜在利润端是视光中心拿大头。

A:对的。从利润额视光中心拿大头。但厂家利润率高达80%。

Q:是不是这个文件出台以后,未来这些视光中心都必须得转成眼科诊所,才能做OK镜的验配?

A:我认为这个文件一旦下发,终端门店是必须要转型的,只有转型了才能更好的做这个事情。否则真的严格审查下来,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Q:欧普康视定增时,又有眼科诊所,又有视光中心,这两个转变难度大吗?政策多久开始实施?

A:征询意见稿出来以后有一个准备期和缓冲期。这个意见代表未来行业的方向已经确定。个人认为3个月~6个月政策落地。如果这期间能下发一个关于眼科门诊,或者眼科诊所的设置标准就更好了,全国都有这个标准,各个地方想审批就更容易。如果没有就看每个地区的情况。所以对于下面的门诊想转型,或者想升级,如果当地有设置标准,我认为升级不难,不用关系太到位,只要标准符合,审批问题不大。

如果当地没有设置标准就麻烦一些。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要放大成本建综合门诊部,这个国家是有标准的。可能成本增加一些,但能办下来,也能升级成功。

Q:医生配备上,医生属于公立可以兼职。那么诊所是不是要有全职的医生在?

A:注册诊所的时候,注册人员是要第一执业在此诊所,这是卫计委关于注册诊所或者注册门诊部的要求。但是注册成为医疗机构之后,可以让其他医生作为第二执业点。因为现在有多点执业,除非当地医院不允许,正常是可以的。如果有多点执业,这些医生也是有验配权的,只要是按照规则上符合要求的医生。

政策里有培训的要求。这个政策出来之前或后,培训是一步步要去做的。只有把人员培训出来,才能更准确的去落地。

Q:像爱尔或者朝聚,它自己有医院,医生可以下去。但是像欧普这些,会不会还得去找医生?还是说可以不用,之前的视光中心就有医生,或者医生可以共用。

A:基本上一个医生作为第一执业、第二执业的地点可以实现共用的,但是可能没有那么强。从这点欧普和爱尔其实都可以。欧普自己一定有当地医生的资源。作为执业点来,第一执业、第二执业的问题不难,难的是注册第一执业、第二执业证的时候。需要各个门店的老板自己想办法注册下来。

Q:像爱尔有自己的医院,他们下面开医院的诊所,也需要注册吗?

A:也需要注册,它作为医疗延伸者注册,但是也需要医生注册,也需要医生执业。爱尔和欧普是一样的,无非爱尔的医生资源多,可以直接分配下去,但是从全国来注册资源、注册医生都是借的。

Q:OK镜价格未来两三年价格走势?

A:目前中国角塑镜价格,没有把医疗服务的价格得以体现。我认为现在渗透率这么低,也没有厂家愿意打破现在的整体格局。短时间内,价格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渗透率翻一番,在未来三年以后,行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终端价会出现一些竞争,做一些折扣或降价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短时间内,整体的价格趋势还是维持不变的。

现在即便有一部分供给放开以后,短期价格冲击也不会那么大,还是需要更多的市场打开之后再考虑价格调整。

Q:前段时间北京同仁医院赵阳出了本《大国护眼之策》,里面重点介绍雾视疗法和哺光仪,这两个近视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怎么样?

A:雾视是没近视之前作为预防有效手段。而且雾视也是在所有的眼视光检查机构里面,作为一个验光前的准备。但是控制近视很难做到。

哺光仪产品目前存在争议。根据临床观察有短时间内的眼轴控制的效果。但是这种光线对黄斑的影响方面,过去在临床中有医生发现,对于黄斑区有损伤的患者出现过类似的病例,但不是很大。所以到目前为止它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时间太短,现在仍在观察。比起现在的阿托品,它的争议性更大。

Q:从近视防控的手段跟测试,您觉得未来会有更有效的,或者更有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出来?

A:目前,近视防控的主流产品,我个人觉得除了角塑镜就是离焦镜。

其次,阿托品未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虽然现在多少有一点争议,但是它作为一个辅助性的用药,和角塑镜和离焦镜进行配合,也可以单独使用,还是有很大的市场前景的。这三个产品应该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至于其他的,现在国外也有研发类似于口服药的方式,但是目前这几年没有再提了,临床效果估计不是特别好。

除此以外,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产品出来,如果有颠覆性技术,还要经过临床验证,短时间内不会这么快。

Q:刚才提到一个是雾视的设备,一个是哺光仪,您觉得5年内会成为相对偏主流的,慢慢的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治疗方式吗?

A:雾视,已经老生常谈了,过去很多人提过。预防好一些,控制没有特别好的临床报告出来。哺光仪就要看未来3-4年之内临床数据,以及对于眼睛的安全性,主要考虑安全性的问题。有效性基本上可以验证短时间内有效的,长期的有效性有待验证,另外长期的安全性。如果这些都成功,哺光仪可以作为主控品推出,因为它的要求并不高,就是短波激光。

Q:之前很多视光中心也可以配OK镜,虽然规定要求二级以上的医院,但没有严格执行。那些视光中心也没有符合要求的医生。现在政策对于整个行业要求提升了,医生数量的限制会不会限制行业增速?

A:能做角塑镜的这些企业,或者视光中心,在当地要么是原有医疗器械商转型过来的,要么是做大眼镜店转型过来的,还有一些对行业比较认知的,本身医疗属性不会特别低。传统意义上没有眼科医生坐诊,但是如果一家眼视光中心做的比较好,一定有眼科医生做支持的。所以,只要想做这个事情,而且能把这个事情做好的门店和视光中心,要想升级难度并不高。我个人认为这个政策还是会利好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册一个诊所必须是眼科医生注册。

Q:这次征询意见对于一些眼视光中心配备的设备要求很详细。假设从头开始去新建一个眼视光诊所,达到它这次要求设备的投入,大概需要多少钱?

A:分国产和进口设备,低投入60-70万,多买点进口设备就可能100万。按眼科诊所的标准,200平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门诊部,要求会更高一点。

Q:所以像欧普之前自己建的,或者收购的不是眼科门诊的机构,像视光中心,其实他们的设备配备还是都符合要求的?

A:基本上大多数符合要求的,大多数应该能升级成功。可能个别的不一定完全符合要求,但是如果说当地有政策的,可以升级。

Q:欧普他们想要自己再收购一个眼视光诊所。收购的对价大概能便宜多少?

A:就是有没有医疗属性,有没有医疗证。对于欧普来医疗属性强的肯定估值倍率会高。

Q:爱尔会往上游做OK镜吗?长期OK镜竞争格局的终局展望?

A:爱尔做OK镜的可能性蛮大的。第一个,爱尔体系内部在产业布局方面的投资,包括护理液都会考虑做,如果它能做护理液,那做角塑镜的可能性基本上很大。

第二,除了角塑镜之外,阿托品也在申请。所以一定程度上,往上游的产业链延伸一定会有的。

未来OK镜市场格局变化肯定会有,但是更多的伴随着一些大鳄入局会有变化,比如说爱尔新品的推广会更容易一些。原有老品牌被一下子打倒的可能性会偏低。比如说现阶段已经成型的几大品牌,它的市场份额波动的可能性不算很大,除非有大的事件发生,比如说证到期了拿不下来。老品牌的市场份额变化一般不会太大。

Q:像阿尔法和爱博都是有点抱爱尔大腿的感觉,爱尔这么做对这两个品牌影响大吗?

A:阿尔法已经被收购掉了,爱尔收购了它成为中国总代理。对阿尔法的影响应该不是特别大。对爱博的影响可能偏大一点。如果爱尔除了阿尔法之外,又有自有品牌来做,爱博的市场真的会发生一些萎缩,至少它的增速和爱尔的增速,还有爱尔原有的量,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目前爱尔给爱博贡献的体量,大概占据整个爱博体系的接近40%。

Q:现在医生的大概数量和医院的数量,在这次宽松之后,能够提升大概50%左右。现在医生数量的匹配上,大概有多少的缺口呢?

A:中国的在册眼科医生现在应该不到4万人。主流还是在公立医院里面,私立医院还是少一些。所以医生的缺口一定会有,但是从目前阶段来,中国很多地方的注册是区域性的,所以可能存在跨地区用证的情况。所以相对肯定有缺口。但是短时间内,应该能满足这些门店的要求。如果长期,这个证一定是缺的。

Q:现在OK镜行业渗透率要发展到什么程度?

A:中国目前渗透率大概在1.2-1.4%,整体不高。我们参照香港、新加坡以及台湾比较合理。他们平均人均GDP比我们高一些,这些地区人种、近视率较接近,而且社会观点比较一致,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一样,我个人觉得参考他们比较有意义。

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台湾、香港、新加坡这种地区,他们的渗透率大概是在4%-5%,平均年增长速度应该在10%以上,10%多一点。我们中国大陆地区角塑镜未来的增长,应该也是按照这个方向去发展的,虽然我们人均GDP不如他们,但是整体的渗透率应该未来在3%-4%。至于说未来能不能到10%仍有待观察。但是3%-4%的市场渗透率是没有问题的。

在未来5年,市场增速保持30%左右应该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Q:欧普有没有跟爱尔合作的可能性,以前合作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情况?

A:欧普和爱尔之前是有合作的,在2017年上市之前。2017年上市之后,包括2017年3·15之后,爱尔体系已经在剥离欧普了。未来爱尔和欧普的合作可能性可以说很小,因为欧普在布局终端,爱尔的眼视光收入占据整体收入的30%。一定程度上,在眼视光角度来,双方形成了非常明确的竞争关系,所以应该不会有产品的合作。

Q:视光中心的数量全国有多少?4万多眼科医生,如果视光中心数量很多,每个视光中心一名眼科医生到底够不够。眼科不是还有很多民营医院,现在已经合规了,他们应该有很多医生在那里。这个眼科医院数量,民营医院大概能有多少?
A:全国的眼视光终端数量就是两三千家,我们说相对比较有一定的实力的眼视光终端数量,没有太多的,不像眼镜店这么多。因为之前的门槛比较高,而且很多的政策限制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医生注册我个人觉得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当然要求必须是第一执业在那里,可能要找一些退休医生。这里4万多医生里面,找出四五千人,应该不是特别难。

眼科医院,眼科医院一直在招医生。民营医院现在在册的,加上地区性的小眼科,应该有3000多家,在册的民营眼科。眼科医院一直缺大夫的,因为眼科医院的标准里面要求的大夫数量是比较高的,这个一直缺乏。

Q:您觉得从现在这个政策,以及之前出台的一些政策,未来OK镜相关的政策还有哪些方面可能会出台?或者说整个眼科行业里面,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政策?

A:国家关于眼科诊所,或者眼科门诊部的设立标准,如果以专科诊所的形式下发眼科规定,只要有相应的这个标准出来,对于整个行业,对于民营的除医院之外的医疗机构的发展,应该是有更大的助力,这个政策要关注一下。

此外,角塑镜验配这一端,在监管力度上,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落实执行这个政策,一旦这个政策落地之后的审查,因为这个政策落地之后要执行一段时间。执行一段时间之后,要看整体的医疗器械管理规范,以及验配的审查力度,全国内的监管。如果监管从严,估计很多没有转型成功的视光中心,可能就没法做角塑镜了。转型成功的这些可能更好的发展了。

国家近视防控大战略已经实施。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欧普康视
S
爱尔眼科
工分
2.2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