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miniLED产业专家电话会议纪要20210401
Tmac
蜜汁自信的小韭菜
2021-04-02 23:45:08
Miniled背光对显示器的性能效果?
采用微米级尺寸的LED芯片,不同的工艺,达到节能、分区调光带来对比度和色彩优化提升画质、超薄、以及寿命更长等有优势,并且可以搭配柔性基板配合实现LCD的曲面化。
 
Miniled背光和oled去对比?
现在显示效果已经可以根oled几乎一致,但对比oled,可靠性寿命,以及成本上会具备优势,一个大概的概念是整体成本可能是oled的60%。
 
miniled封装打件工艺?
封装工艺多元化(直插、COB、SMT的都有)
目前所谓的巨量转移技术,主要是苹果和BOE为代表的在用,UPH速度很快,但因为工艺和设备的局限性,现在其余产业链厂商都还在用其他方式在实现量产。
目前的巨量转移还是以针刺物理转移方式为主,未来会有激光的方式去做,更快更高效,但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对基板/芯片等环节的要求都会更高。
 
工艺相互之间的比较?
COB是成本最低的技术,正装,封装厂可以直接去做,几乎不用新增太多设备,打一些铜线,最后再加一道激光返修就可以实现。
 
巨量转移目前的进展?
苹果和BOE都是来自同一家的巨量转印美系设备(库里索法),是用刺晶的方法,物理转移,包括深圳的新益昌,普莱信也都是用这种方式做,只不过各家工艺不一样。单头的方法现在看良率和效率都很低,一天能做出一块屏很不错了,苹果和boe是不一样的路线,效率大幅提升。
苹果从去年12月到现在还没有量产推出新品,并不是卡在某一道设备环节上,而是整线工艺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返修环节的制约,需要自动的激光返修机去做(国内也有厂商在做),这个工序里面涉及到一些封胶/融胶/化胶/重新焊接的环节,也构成了产能的瓶颈。如果芯片环节能实现超高良率控制和筛选,就能把这个环节问题解决。
另外,刺晶的速度不够可以用多机台去凑,但是速度上去后,精度又是一个问题,也构成了对目前大规模量产的一个限制。
COB工艺不太需要返修的供需,会简单很多。
 
下一代激光转移方式?
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合,需要芯片环节进行资源整合,怎样保证激光不把芯片表面薄膜打穿,美国有设备公司在做,已经准备面向市场在公开销售。
整个行业进去到全面大规模量产,还是需要时间。
 
玻璃基or PCB基?
亮度2000是一个分界点,以上需要玻璃基,一般是75寸及以上的产品适用,以下用PCB是主流(成本当前更低、色发光效果好、易加工)。RGB直显,后面会更倾向于用玻璃基。
对设备来说,二者没有太大差别。库里索法的设备是有兼容性的。
玻璃基产品应该很快会有面市。
 
模组环节?
除了台系厂商以外,国内近期也有玩家进入了苹果的mini模组环节。
 
LED封装厂商在这个产业链上的布局?
瑞丰和华为有紧密合作。
国星是最早用COB方法来做的,成本目前能做到有优势。
立景原来是给华为做摄像头,设备相对高端一些
聚飞、宏力等厂商也有一些路线去做,但应该都还需要时间
但考虑后面行业用激光打件方式大规模量产提高效率,基本上芯片厂和下游面板厂主导,可能会对封装环节形成压力。
 
新益昌?
BOE原来和rohini主要是小尺寸,现在和新益昌也在开始合作,做大尺寸的应用,1.9*1.25m都可以去做,实现尺寸向下兼容,UPH做上来就可以量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京东方A
工分
11.43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