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优化生育热点:人口专家纪要
华东大导弹
全梭哈的小韭菜
2021-07-28 20:20:45
主持人: 吴*
  1. 政策出台基于人口形势的判断
  1. 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这个领域,政策上的调整是不定期的。国家认为很重要的时候会出台一些决定。前面“二孩政策”也是,这次“三孩政策”也是。这一次和以往的政策都不太一样。写得非常详细,务实,具有可操作性
  1. 第七次人口普查,是此次决定出发背景,调查结束了90年以来,对中国生育水平的一些历史性争论,比如一直不承认总和生育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2. 1992年通过调查,当时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低于2.1。但后来又说数据造假,没这么低。2000年人口普查这个数据是1.2,大家还是不相信,觉得可能要交社会抚养费,有瞒报漏报动机。所以一直有论调认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提出目标,希望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希望稳定在1.8左右。所以对这个战略,一直有争议,没有达成共识。2012年1.18,2015年降到1.05。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可能有这么多低的生育率。
  3. 2004年的时候研究国家人口和发展战略,2006年有全国生育状况调查,当时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87。虽然处于低生育率阶段,但低不太稳,面临大幅度反弹风险。2007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遏制出生性别比快速上升的势头,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率。学术界对这个决定有一些争议。
  1. 七普数据出来后,2020年出生了1200万人,总和生育率是1.3。个人推算,1.3可能是四舍五入的结果,可能在1.26~1.29之间。为何这么介意这个数据,因为对生育率的判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1. 更替水平。低于2.1,或者2.0。母亲生育的女儿进入结婚生育年龄,可以更替母亲。更替水平以上,对封闭人口来讲,人口数量肯定是增长的,替代的时候一代比一代人多。低于更替水平,变化方向不一样。对封闭人口,人口一定是越来越少。欧洲学者认为进入1.5是进入低生育陷阱,算是一个经验说法
  2. 1.3是超低生育率。如果不考虑性别比,1.3里面0.65是女孩,她再生孩子再打6.5折。如果再考虑性别比,可能是六折。50年女儿和母亲的比例关系,不到40%。这个下降速度很快。
  3. 为何这么介意超低生育率,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觉得人口总量太大,但过快的减少造成结构性的问题。代际之间、养老金支付比例等等。所有的规划,都不是围绕这个预期目标进行的。中国人口形势要想恢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非常迫切
  1. 好消息是,出生性别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非常高,高的含义是,你生育率比如是2.1%或者1.5%,里面有过多男孩,尤其是选择性生育。虽然现在生育率下来了,但性别比朝着正常方向发展,但也不会很快正常。性别比涉及到婚姻里的挤压性。
  2. 坏消息是,中国一步步在低生育率陷阱里,造成人口负增长加速,需要高度警惕的
  1. 对政策效果的评估
  1. 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基本结束。二孩政策出台的时候,专家2017年提出“单纯的二孩政策是不足以助力中国跨越低生育率陷阱”。但生育率还是会持续下降,原因:
  1. 高生育率人群不断减少,低生育率人群不断增加。所谓低生育率人群受教育程度高,高中及以上。这个人群的生育意愿要比初中及以下的人低很多,这就是生育梯度。生育梯度的存在,促进生育率不断下降。
  2. 中国区域差别很大。很快全面进入低生育率陷阱。
  1. 2019年死亡人口是998万,2020年未公布,但新冠疫情影响,应该不低于998万。2020年出生人口是1200万。如果这样假设的话,2020年自然增长率比2019年下降了一半。2019年是千分之三多,2020年自然增长率推算不到千分之1.4,净增长约200万人
  2. 2021出生人口应该是五连降,明年还会下降。调研一些地区下降幅度大的是百分之十几,一些县级单位下降超过20%2021年再这么降下去,随时面临负增长。以前我们预计2025左右会负增长,现在这个趋势下去,除了1960年自然灾害原因,中国可能长期持续负增长现在是高度重视
  3. 三孩政策对人口总量影响会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可能年度增加3%以内的可能性比较大。没有三孩政策的时候,三孩大约是150万左右。这个效果对冲不了一孩生育下降,和晚婚晚育的影响。现在能稳定就不错了。
  4. 总人口将面临快速负增长。对人口结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会带来问题。中国以往是增长型的人口。
  1. 根据七普数据,黑龙江、吉林、内蒙、辽宁、山西和甘肃等六个省级单位,进入负增长。黑龙江下降16.87%。吉林下降幅度是12.34%,其他的地区都是2.6%多。一般人口数据都是千分之几,现在是百分之几,下降幅度很大。6个地区合计人口数,占到全国的13%
  2.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云南等,人口增长幅度不到全国水平(5.03%)的一半。这些区域下一步马上负增长。这几个地方占到全国人口的20%
  3. 户籍人口负增长,上海已经负增长。北京如果不是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流动,户籍人口已经负增长。
  1. 年轻人口的特大城镇化,也造成很大影响。20-39岁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占比是高的,生育率是低的。
  1. 2013年开始,初婚的人数一直下降,下降幅度非常大2019年初婚是600多万对,2013年是1200多万对,下降了41%。一方面有婚姻推迟的原因,还有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的原因。低生育率陷阱的表现形式,也有离婚率上升等。
  2. 人口的大城市化,造成所谓结婚负担、生育养育负担很重。
  1. 低生育率陷阱机制已经形成,短期内很难破除,不是单一政策可以改变
  1. 低生育率陷阱人为机制是,降低到某一个水平,一代母亲比一代少。实质上会造成人口学问题。婚姻模式一般丈夫大于等于配偶年龄的比例占到75%(大三岁),小于妻子的是20%。在人口年龄金字塔里,新生儿不断减少,结婚男性年龄的人口假设是1600万,但比你小三岁的年龄段才1100万。这样持续减少的话,加上性别比,受教育程度,会有一个持续挤压,造成结婚难。贫困地区尤甚。
  2. 社会学机制。对下一代的预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好像只要没考上985211,就想没考上大学。预期变化用能力无法弥补的,用金钱去弥补。
  3. 房价的上涨非常快,特大城市化也造成了结婚成本、养育成本等各种成本的上升。
  1. 对《决定》的分析
  1.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说法,92年的时候也说过这事。当时控制生育率是一票否决,会有具体的指标,落实任务等。
  2. 一老一小问题。很快会落实的,就是各种假期等。制度上政策层面解决,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的,就会出台。
  3. 直接影响生育养育成本的。生育本身不是大的成本,但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很高。我们的短板是0-3岁托育问题。
  1. 这个阶段的教育,机构把孩子当成一个很重要的赚钱工具。第16条说,发挥中央预算投资引导和撬动的作用,要建设一批质量有保证、价格可接受的机构解决问题。0-3岁的养育也很影响职业妇女就业,家庭关系等。
  2. 现在虽然有很多公立幼儿园配置,但人口的特大城市化,公立园承担不了托育的职能。私立幼儿园前几年又出事。未来规划会把这块建设落实
  3. 决定中首次提到,教育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儿童所谓早期教育,很多都是西方,日本,美国的产品,这方面会发生改变。这次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打压,后续对教育思路,教育改革都会跟上。
  1. 第19条,对住房的要求,个人税收的调整等,需要财政上的平衡。以前儿童教育也有扣税补贴,但力度不大,不过落实速度非常快。这次不确定,会不会向上次一样落实非常快,力度会更大。这得取决于中央的决心,还有地方的情况。
  2. 公租房的问题,不仅仅是保障房策略问题,需要建设周期,需要设计。
  3. 23条,计划生育保障制度。这一条是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是敏感问题,规模看起来比较大。增长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4. 29条,及时研究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落实决定,具体政策措施中,面临问题需要及时回应,采取适当措施。
问答环节:
  1. 《决定》里提到,各级党政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怎么理解?
住建部有房价上涨的考核指标。到人口这块,不会机械地说,你的总和生育率或生育目标落实得怎样,但会考核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比如一公里之内的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规划布局、幼儿或小学教师的配备培训,托幼机构的配置,公立园和私立园的比例等。
  1. 俄罗斯啊生育率从1.2提到1.3,甚至提高到1.5。从研究的角度,觉得他们采取了什么好的措施,实现了增加生育率?我们的配套措施有用么?还需要做什么?
前苏联的时候一直鼓励生育,只是鼓励的方式不一样,提倡英雄母亲,二战之后一直这样。前苏联解体的时候冲击很大,预期寿命曾经一度下降了6岁,这个是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确实是跟普京这些年的一些措施号召,包括鼓励措施会有一些关系。但说实话也不是特别大,0.3左右的波动对俄罗斯重要。但我们所说的回升是寄希望于在更替水平附近。就算回到1.8,还会面临人口快速下降的问题。
破解中国的困局。不是一代人的政策能够解决的,具有长期性。有专家提到,欧洲的国家也不是特别低。传统白人生育率还是低的,欧洲很多国家越来越黑,包括移民。把低生育率问题当回事我们以前没有达到共识,也没有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这个决定是根本性转变。
  1. 一胎降低是因为结婚的人变少了,还是结婚之后生孩子的比例变少?
二孩生育政策不理想,主要是一孩生育率下降太快。两个原因就是不婚的比例,以及结婚不生育的比例都在上升。妇女终身没有结婚或生育的比例,大概是不到千分之三。不到千分之三的人终身不育。
有个指标叫递进生育率。一孩以前的递进生育率是99.97%。2017年数据,可能一孩生育率从99.97%,下降到90%左右。有8%左右的人,按照目前这个状况发展下去,是终身不生育的。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是非常大。并不清楚是不是终身未婚,按照这个指标,终身不生育是可以计算的。也不会无限制上升。
受教育高的妇女,晚婚和不结婚的比例上升很快。最终是否结婚不清楚,但过了育龄期,对生育影响不大。所以一胎下降的影响非常大。
  1. 人口的迁移结果导致,一二线城市,小孩是在增多。
一线城市增加是随着父母迁移度。大城市化和特大城市华,迁移流动和抢人大战有关系。北京上海增加幅度比较大。
还有一个问题是考核指标,各地政策的原因,生育年龄比较迟。孕产妇的死亡率,大概是十万分之10-20之间,当地不敢收,都会转到好一点的城市。虽然人口下降,但一二线城市收入更高群体的,新生人口的总盘子并不是马上下降。
  1. 结婚年龄限制,是否会有放开?
根据《婚姻法》规定调整空间不大,就算是改,影响也不大。现代社会真正愿意18岁生育的人很少。大学扩张、高等教育普及等,使得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这是历史发展趋势。
希望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大学里可以结婚,也可以生子。夫妻双方可以在一个大学,政府可以提供廉租房或者宿舍,更方便的生活条件,从国家的层面可以考虑。
  1. 国际经验上,是否有通过减轻教育的负担,来调整生育政策,调控生育?
发达国家都是鼓励生育,日本等几乎都是每几年出台一些新的政策,都是落到实处,但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
中国有个很大的变动趋势,就是互联网使得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一,人和人的交往都是线上,线下越来越少。第二,从社会学角度,独居和独身的比例上升非常快,影响到生育和生活方式。
90年代大概是8%,2015年上升到15%。日韩独身和独居的比例大概是25-30%。2020的普查,一人户的比例,可能是18%的水平。互联网改变着年轻一代的文化、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等,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1. 关于出生人口数的口径。2020年大概是1200万,2019年大概是1500万。如果不加任何干预,肯定会下降。是否有测算过,出生人口数的底在哪里?何时会触底?
我们都有测算。2017年测算,2020年在1240万左右。很快接近1000万,但会在这个平台持续一段时间。疫情如果能尽快结束,我们认为会有出生小的堆集,但不能叫反弹,不会掉的那么快,然后再持续往下掉。认为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在900万和1000万之间会稳定一段时间,也就维持3-5年,3-5年之后可能下降到1000万以下。适合生育的妇女少了,更替水平更低。
1000万左右的假设是在今明两年,可能2021年都有点悬。明年还是疫情,能达到1000万就不错了。后面会有很小的补偿和反弹,不会再形成高峰。
现在提辅助生存技术。两条:不规范的人工流产,造成终身不育,和工程院开会说的。但大的多少不知道,很难确定分母。
  1. 有什么前置指标观测?

所有的冲击干预,孕产期保健都得服用叶酸。建档立卡的话,就得去医院。这个是可以监测的。建档立卡的趋势没问题。今年上半年监测的这些前置指标的数据,大概有10-15%的下滑,个别地区是25%。也是一些战略调研和抽样,不是全国数据。
  1. 政策要坚决搬走影响生育率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消费。到现在出的政策,医疗方面上面觉得政策已经可以了么?还是是否会有更严厉政策?辅助生殖可以略微提升的手段,辅助生殖是否会成为集采?现有辅助生殖是否会有改变?
中国医改的方向是促进全民健康,更好地去参考规划。专家对此不太了解。
辅助生殖这块,以人为本的角度更便利,有些法律上的问题。比如冻卵。医疗机构困惑的是,有些法律上的问题需要突破,他们可以做什么,这方面不明确。有的医生反馈,有些人冻卵,但冻卵之后的法律问题,怎么去解决。需要医疗专家。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读客文化
S
海伦钢琴
S
爱婴室
工分
25.56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3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07-28 20:3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