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CCER重启在即,产业深度分析,核心标的全梳理
九哥实盘
不要怂的老司机
2023-07-03 14:27:43
大家好,先来看一条新闻。

 那么,什么是CCER,为什么重启CCER是重大机会呢,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碳资产管理的概念

碳资产是指在碳市场体系中产生的,代表控排企业温室气体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并经特定程序核证,可用于抵消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企业通过碳资产管理,可以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企业应从被动地应对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参与策略也应从单纯的履约管理转变为碳资产综合管理。所谓碳资产综合管理,侧重于“综合”二字,不单是片面的履约交易,而是包括“数据整理—CCER开发—配额/CCER交易—履约服务”的全流程全内容管理。

 

双碳”战略背景

(一)大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人类共同体携手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为典型的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一是其影响是全球性的,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二是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独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调应对。

《巴黎协定》是人类共同体携手应对气候问题的一次历史性胜利。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二)“双碳”目标及其含义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根据英国非营利机构“能源与气候智能小组“统计,截至22年4月国际上已有126个国家和欧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提出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介绍,碳达峰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双碳”目标具有多重意义

(一)是大国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双碳”是我国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的承诺,体现了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作为国际大国,我们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为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做出重大贡献。

粗放发展难以为继,转型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21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114.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0.9%,居世界首位。据人民政协报介绍,如果“十四五“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那么GDP年平均同比增长率要保持在5.5%左右;长久期看,如果要在205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均GDP水平赶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年里年平均同比增长率要达到4.6%以上。若同期碳排放同步增长,那么全球的能源和环境资源都难以支撑,因此必须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


(二)“双碳”战略使得排碳成本不断上升,倒逼产业结构升

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性强,80%的碳排放来自工业制造业。2011—2018年,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GDP总量扩张)相关系数高达0.67;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相关程度更高,为0.71。截至22年,我国50%以上的能源消耗以及80%的碳排放均来自工业制造业,尤其是电力、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

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工业上先进节能技术的平均普及率不及3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居民生活、交通等领域用能持续增长,能源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以年均2%左右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5%左右的GDP增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幅每扩大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费0.5亿吨标准煤以上,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以上;经济增量部分对应的能耗强度仅为目前的1/3左右,将以更大力度减少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单葆国表示,据初步测算,未来随着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的持续推进,203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有望较2020年下降30%左右。


(三)排碳成本上升或驱动技术创新

越晚行动,碳减排成本越高。“双碳“背景下排碳约束力度将逐渐加大,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已宣布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发放规模将有所收紧,排碳成本的上升会刺激企业向低碳转型的决心。人民政协报表示,我国现阶段生产性碳排放量从百亿吨以上降到90亿-98亿吨,平均每吨碳排放量的影子价格为428元,降到80亿-90亿吨,平均每吨影子价格为4229元(每减少一吨碳排放量GDP的损失)。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周剑提供的测算数据显示,时间越往后推移,我国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越高,尤其是从2050年到2060年相关数据上升非常迅速,甚至达到300多美元/吨。

碳价提升或驱动技术创新。能源基金会CEO邹骥认为,碳中和的创新需要减排技术作为基础,而碳价高于减碳成本,就可以驱动技术创新。就政策激励而言,碳市场的设计要有明确目标,划定碳资产的总边界,推动碳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让市场交易发现碳价。

(四)“双碳”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转型革命,助力国家实现能源独立

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决定了煤炭的“压舱石”地位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全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4%左右;截至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消费比重依然达到56.8%。油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但截至2018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43%,能源安全供应并不稳定。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最终实现能源独立。中国“能源独立“战略是指通过能源战略制定、科技攻关、政策引导和科学布局,有序实现国内生产与海外权益产量总体达到与消费基本平衡,自主生产与消费能力基本相当,确保国家在重大事件时期国内生产基本满足消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介绍,中国“能源独立“的重要标志有二:1、国内(能源)生产量占消费量90%以上、清洁能源生产量占消费量70%以上;2、能源供应实现“长久安全“和“自主可控”。

碳交易是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构成

碳交易市场的根本意义在于降低减排成本、控制总量排放

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重点排放企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或CCER。全国碳交易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十四五”期间或将扩大至化工、建材等八大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主要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根据《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重点排放企业是指属于以上覆盖行业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225家,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根据取得方式,碳排放配额被分为两类:企业自行购入的碳排放配额、政府无偿分配取得的碳排放配额。《暂行规定》承认碳排放配额的资产属性和流动属性。根据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企业需要再履约期前完成其配额清缴义务,一个履约期的长度为一年。

我国碳交易市场包括CEA与CCER

我国碳交易市场包括配额(CEA)交易与自愿减排(CCER)市场交易。

配额(CEA):即将该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并分配给下级政府和企业,若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则可通过交易多余碳配额,来实现碳配额在不同企业的合理分配。该交易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火电企业。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交易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碳市场按照1:1的比例给予CCER替代碳排放配额,即1个CCER等同于1个配额,可以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2021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国的国家碳信用机制(CCER)可以用于全国碳市场的履约清缴,并明确了5%的抵消上限比例。


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0亿元

“十四五”期间若覆盖八大排碳行业,2025年碳交易现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0亿元。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未来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据北京绿交所预测,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或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80亿吨。2022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均价为55.3元,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0亿元。

2025年CCER现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左右。若CCER5%的抵消上限比例不变,按80亿吨总量计算CCER可交易上限为4亿吨。近年来CCER暂停登记后市场存量紧缺,CCER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缺少长期指导意义,按照CEA成交均价粗略估算,CCER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字仅仅是现货市场的规模。

交易量方面,2022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621.90万吨,年度成交额3.58亿元;大宗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4467.05万吨,年度成交额24.56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我国碳配额&CCER交易的定价规则

碳配额价格由市场决定,理论价格应等于减排的边际成本。碳价波动属正常现象,但过低的碳价无法形成有效激励,而过高的碳价则会增加企业成本,增大发展碳市场的阻力,因此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对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十分关键。为了避免碳价出现大幅波动,目前碳市场设置了价格涨跌限制,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2020至2021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与发达碳交易市场相比价格较低,但是长期随着碳容量空间稀缺,价格趋于升高。

碳配额供需决定碳价,碳价与工业活动景气度与能源价格呈正相关。以疫后欧盟碳交易市场为例,自2021年上半年欧盟各国逐渐放宽疫情管控措施,工业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发电需求急剧增加刺激了煤炭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能源价格的走高同步体现于碳价上,EU ETS碳价由2021年年初的33.56欧元/吨一路上升至2022年2月8日的阶段性高点96.65欧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碳交易市场并非一个理想的自由市场,碳的价格受到各监管要求及交易限制的影响,碳配额覆盖范围、使用场景、分配方式、交易地点及交易规则等都不同程度上塑造了碳交易价格。随着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监管层或积极引进金融工具以促进碳排放的合理价格发现。

CCER价格以配额价格为锚,但理论上低于配额价格,原因是CCER的使用场景受制于5%的抵消上限,当CCER价格等于或高于配额时,对于控排企业来说碳配额将更有吸引力。与此同时,CCER的价格受CCER的供需情况影响,当CCER签发量过大、签发速度过快时,CCER供大于求将导致价格走低,影响自愿减排企业的积极性。

CCER的背景及应用

CCER的概念

CCER的中文名称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的CER,在框架上承袭了CER的设计理念。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经核证后的减排量(CCER)可进行交易的机制。CCER用于国内,签发流程均在国内,签发机构为发改委,CER签发机构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

CDM)执行理事会;CCER目前在国际上除航空业外暂不能流通。

CER:《京都议定书》形成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约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各国碳减排产品的全球互认和流通奠定了基础。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指其附件B列明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开展再造林等活动以增加碳汇,并据此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从而抵消其自身的碳排放。

2010年前我国积极参与国际CDM交易市场,CDM从2005年开始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政府共批准305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455个成功签发,中国CDM项目的数量和年减排量居世界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需求市场欧洲对CDM的需求降低,同时国际上对中国CDM项目的合规性以及数据稳定性产生质疑,对中国项目的签发率极低。2020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叫停多个中国CDM项目。

 CCER的三大特点

CCER交易市场对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CCER市场是碳配额市场的重要补充;2.CCER交易有助于碳市场的价格发现;3.CCER是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良好载体。

CCER借鉴了《京都议定书》中CDM推出的自愿核证减排机制(CER),同时也沿袭了CER项目所要求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指该项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能够通过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切实有效地产生碳减排效益,并且减排效益应与申报材料中所述保持一致。

可测量性:要求该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必须是可测量的、可核算的,需要对数据的监测、收集和获取过程进行规定,确保减排量数据的准确性。

额外性:指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排量相对于基准线是额外的,即这种项目活动在没有外来的CCER支持下,难以正常运行,存在财务、技术、融资等方面的阻碍。

我国CCER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CCER体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暂停重启三阶段

回顾我国CCER体系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将其分为起步-暂停-重启三个阶段:

起步(2009-2017):2009年,国家发改委启动CCER交易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2012年6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施行。1同年10月印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进一步为自愿减排机制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系统性的管理规范。2015年10月,“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上线,发改委在该平台上对CCER项目的审定、注册、签发进行公示,并允许签发后的减排量进入交易所交易。2017年3月,发改委暂停受理CCER项目的备案申请。


 CCER暂停

暂停(2017-2022):CCER共运行了5年的时间,发改委在2017年3月发布的“暂缓受理”公告中表示:"《暂行办法》施行中存在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研究员表示,CCER交易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CCER线上交易以来,前期受到地方试点配额宽松以及准入限制等影响,市场需求有限;但是自暂缓受理相关备案申请以来,因供给中断、试点配额同步收紧、参与全国碳市场履约抵销、社会公益碳中和需求增加等因素,市场总体已面临严重供给不足,保守估计,全国及地方碳市场年度履约抵销的理论需求量超过2亿吨。

2)受业务规模较小、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复杂等制约,CCER金融业务仍在起步阶段,各方参与度较低。

3)现有9个地方交易所在交易主体、交易产品、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方面存在的管理差别,加剧了全国CCER交易市场的分割和差异。

存量CCER相对紧缺,或加速登记重启速度。项目暂停后,目前仅有存量CCER在进行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可用的CCER均为2017年3月前产生的减排量。上海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表示,截至23年3月,CCER预计存量不到1000万吨,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如近期CCER放开的话,考虑到开发注册有一定时间,有可能今年年内CCER仍保持相对紧缺的态势,不排除有简易程序的可能性。

多部委频繁释放信号,2023年CCER重启在望

静待重启(2023):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多部委开始释放出CCER市场重启加速的信号:

生态环境部:2022年7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一次在媒体1的采访中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加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2022年10月27日,李高再次正面表态:“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尽早启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要切实维护市场的诚信、公平、透明,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2022年12月4日,李高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表示中国要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同时争取尽早重启中国CCER市场。

央行:2023年2月,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态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开展CCER业务,已有8家券商获得证监会准入碳交易。同月,央行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余剑表示,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经评估,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将自2023年起纳入工具支持范围。

第二个履约期仍将暂时聚焦于发电行业

第二履约周期仍聚焦发电行业,实行配额年度管理。2022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1案(发电行业)》,这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正式开启。《配额方案》显示,第二个履约期仍围绕电力行业,实行配额年度管理,基于上年实际排放情况确定第二年基准值,体现发电行业能效逐年提升和单位产出碳排放逐年下降的趋势。

免费分配,总额下降。《配额方案》遵循服务大局、稳中求进、政策导向三大工作原则,配额仍实行免费分配,采用基准法核算机组配额量,计算公式如下:机组配额量=供电基准值x机组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机组供热量。2021、2022年度各机组预分配配额量均为2021年该机组经核查排放量的70%。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政策:稳中有进推动碳市场建设

在新冠病毒感染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不利因素之下,国际大宗能源价格高涨和国内经济发展增速下降,都使得我国的发电、制造等碳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经营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2022年的建设进展稳步推进,主管部门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重点放在数据质量治理和技术规范完善,行业范围扩容和参与主体类别增加并未在本年度推出。

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通过部门规章文件,继续深入推动碳市场的制度建设与标准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三份文件当属《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公开征求〈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和《关于印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发电设施〉的通知》。2022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系统总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建设运行经验。此外,国务院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也是目前市场参与各方最为关注和期待的进展。

1)《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2022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下称《工作通知》)对第二履约周期的报告与核查事项做出安排,其中的重点工作包括重点企业排放数据的报告、排放报告的第三方核查、对核查机构的强化管理、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更新、2022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的确定公开以及日常监管的加强。

2021年3月29日发布的第一履约期《工作通知》相比,2022年发布的《工作通知》在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上体现了延续性,比如对排放报告、报告核查的要求基本保持不变,两项工作的截止时间节点也沿用了3月31日[1]和6月30日。与此同时,在纳入企业门槛上,依然以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标准,将2019-2020年间任一年份排放达标的电力企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管控,此前被认为有望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钢铁、有色和建材行业暂时仍不需要参与实质履约清缴。

在保持一定政策连贯性的同时,2022年发布的管理工作通知也针对之前全国碳市场中暴露出来的MRV体系不健全、排放报告数据质量不佳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工作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包括对编制2019—2021年核查报告的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于2022年7月30日前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截至2023年2月,已有青岛希诺新能源、北京中创碳投、中环联合、杭州超腾、广州赛宝、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75家碳核查机构的评估结果、自查报告、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在生态环境部信息平台公开。

更重要的一点是,2022年的《工作通知》针对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也更有约束力的流程规范,要求企业逐月向环境信息平台报送相关数据及原始凭证。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自2022年4月起,需要在每月结束后40日内,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对碳排放量核算相关的参数数据、加盖CMA资质认定标志的检测报告、发电设施的生产数据进行存证。此外在信息公开披露方面,重点排放企业需要在2022年3月31日前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公布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经核查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具体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机组及生产设施信息、低位发热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方法、排放量信息、生产经营变化情况、技术服务机构情况、履约清缴情况等。

2)《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2年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统筹考虑国内国际面临的新形势、疫情影响、技术进步、电源结构优化、保障能源供应等因素,结合第一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实际运行经验,对此前第一履约期的分配实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一是对配额实行年度管理,分年度规定基准值。区别于2019和2020年采用相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做法,2021、2022年度采用了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基于上年实际排放情况确定年度基准值,使基准值更加符合行业实际情况。二是优化配额分配基准值设置。以配额基本盈亏平衡、行业企业可承受为原则,结合2019—2020年配额分配的实际情况与2021年机组碳排放数据核查结果,对各类机组的供电、供热基准值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配额分配结果符合预定的政策目标。三是调整机组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适用范围。与2019—2020年仅在常规燃煤发电机组配额分配时采用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不同,为体现全国碳市场对高效供热生产的支持,2021、2022年在常规燃煤热电联产机组配额分配时,也采用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对热电联产机组低负荷运行时的配额补偿,体现“保供热、保民生”的政策导向。四是改进配额分配操作方式。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自动生成配额预分配、核定、调整相关数据表,实现参数智能提取、数据智能计算、结果智能生成、信息智能比对,在大幅减轻基层和企业的工作量的同时,极大提高配额分配的工作效率和便捷程度。

3)《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

2022年12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下称《核算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发电设施》(下称《核查指南》),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机制,增强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核算指南》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简化、两完善、三增加”。“两简化”的具体内容:一是将计算方法复杂的供电量替换为直接读表的发电量;二是压缩核算技术参数链条,将供热比等5个参数改为报告项。“两完善”的具体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内容;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存证的管理要求。“三增加”的具体内容:分别是增加上网电量作为报告项;新增生物质掺烧热量占比计算方法;新增非常规燃煤机组单位热值含碳量缺省值。《核查指南》从核查方法、核查内容、核查报告等方面分别对核查活动进行了规范。一是核查人员可采用查阅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观察设施设备、验算或验证操作等方式开展核查工作;二是《核查指南》列出了主要信息和数据的核查内容及要点,其中标注星号*的内容原则上为必须核查的内容。核查人员可根据重点排放单位的实际情况或经验判断,确定查、问、看、验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程度。无论核查的内容和详细程度如何确定,都应确保核查结论的可信性;三是《核查指南》给出了核查报告的格式,核查组应根据文件评审和现场核查的核查发现编制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当真实、客观、逻辑清晰。

4)《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

2022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系统总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建设运行经验。

根据该报告,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低成本促减排功能初步得到显现。发电行业的2162家重点排放单位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主体,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其中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约为1.88亿吨,约占第一履约期碳市场覆盖范围内排放量的2%。第一履约周期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总体而言,市场交易量与履约所需的配额缺口量较为接近,交易主体以完成履约为主要目的,成交量基本能够满足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需求。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排放量计算的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从控排企业的角度进行统计,共有1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178家重点排放单位部分完成配额清缴,企业履约率为91.15%。分地域来看,海南、广东、上海、湖北、甘肃五个省市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

5)《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022年7月14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年24号]明确了16件拟制定、修订的行政法规,其中包括由生态环境部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表示,去年(2021年),国务院已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了立法计划,今年再次列入这个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目前的状态是待审未定。该条例是一项重大立法决策,考虑到目前经济形势,出台的时机需要在综合考虑和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交易量:碳排放配额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大幅下降

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4.8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配额价格稳中有升,减排履约成效初显,碳市场在优化碳排放资源配置、促进企业低成本减排和经济社会高效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初步显现。

2022年,CEA成交量5088.9万吨,成交额28.1亿元,分别同比2021年大幅下降71.54%和63.27%。原因主要是我国碳市场目前的履约周期安排为两年履约一次,2022年底并无履约清缴要求。根据生态环境部2022年11月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征求意见稿)》,全国碳市场要求重点排放单位于2021年12月30日完成对2019—2020年第一履约期实际排放量的履约清缴。相应的,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第二履约期的实际排放量需要于2023年12月30日完成清缴。

窗体顶端


年内的成交量方面,2022年全国碳市场每个交易日都有交易,日均成交量为21.03万吨。市场的交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体现为交易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其中1月、2月成交量分别为786.25万吨、167.06万吨,共占全年总成交量的19%。11月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明显增加,并于12月实现激增,11月、12月成交量分别为729.84万吨、2625.30万吨,共占全年总成交量的66%。

地方碳市场发展情况

政策: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有偿配额拍卖方面,2022年9月和12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了两次上海碳市场配额(SHEA)有偿竞价发放,为上海碳市场注入新活力,有效地保障履约工作;两次有偿竞价的成交价格分别为52.56元/吨和60.38元/吨,两次拍卖合共成交总量245.97万吨,同比增长352.94%。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分别于2022年12月9日和12日开展了碳排放配额政府预留部分的有偿拍卖工作。2021年度湖北碳市场政府预留配额,分两批共投放配额拍卖200万吨,成交200万吨。合计成交金额为8668万元,其中:第一场拍卖投放配额160万吨,共有91家纳入企业参与,总成交量为160万吨,总成交额为6822万元。第二场拍卖投放配额40万吨,共有20家投资机构和41家纳入企业参与,总成交量40万吨,总成交额1847万元。2022年8月份深圳开展碳市场首次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总成交量58万吨、成交金额2526万元,以“小切口”促进碳价“大变化”。有偿分配的配额有效地平抑碳市场价格风险,控制企业履约成本,确保履约工作顺利推进,并为碳市场后续发展提供流动性。

行业扩容方面,2022年广东碳市场积极组织拟纳入行业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能力建设培训,覆盖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交通、建筑行业近600家企业。按主管部门要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完成拟纳入行业企业2019—2021年碳排放信息报告核查评议工作,为新行业纳入、配额分配政策调整提供能力和数据基础[4]。

碳金融方面,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持续开展碳金融标准建设,参与编制证监会《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并正式发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引导协助工商银行等多年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办理碳配额抵押融资业务8笔,抵押碳配额58.5万吨,融资总规模约3000万元。2022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展各类碳金融业务12笔,涉及碳排放权规模204.33万吨,实现融资约5828万元。此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持续开展碳配额质押业务,总交易额达7000万元。

交易量:成交总量下降的同时成交总额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2022年地方试点碳市场总体成交量呈现下降的态势,由2021年的6157.5万吨下降到5056.9万吨,总量下降超过1100万吨,降幅达18%。逐个市场来看,大部分试点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出现下降,仅湖北、上海和福建碳市场的成交量有所增加。其中,福建增加544.4万吨,上海增加358.7万吨,二者增量之和达上述试点碳市场总增量的96%,福建连续两年成交量保持增长趋势。广东、天津、北京、深圳和重庆碳市场成交量下降,其中广东降幅最大,达1289.7万吨。

其次,成交额方面,由于各试点碳市场的碳价整体提高,全国试点总体成交额有所提高,由2021年的21.2亿元增加至26.5亿元,涨幅达25%。天津、广东、北京和重庆碳市场成交额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北、深圳、福建和上海碳市场成交额都呈现增加态势。其中,深圳碳市场虽然成交量下降幅度较大,但其成交额增加将近1.5亿元,超过成交量增加驱动的湖北碳市场成交额的增加量,占总增幅的23%。整体来看,各试点碳市场的成交额变动对整体成交额变动的贡献分布比较均匀。

价:地方试点市场价格普遍大幅上涨

2022年各试点碳市场的交易均价全部上涨,价格涨幅均不低于15%。其中,深圳碳市场碳价涨幅最高,达到286%,由2021年11.22元/吨的均价升高至43.31元/吨;北京、广东、福建碳市场碳价涨幅均超过50%,其中北京碳市场在所有试点碳市场中碳价仍然保持在最高水平,相比于2021年的碳均价下降,2022年价格重新回到2020年的90元/吨以上。上海碳市场成交均价略低于2022年全国碳市场均价,但近乎持平,比上年均价上涨37%;天津、湖北和重庆碳市场的上涨幅度相对较小,天津碳市场涨幅最低。除此之外,相较2021年只有北京碳市场成交均价高于全国碳市场的情形,2022年广东碳市场价格也一跃超过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成为全国八个试点碳市场中唯二超过全国碳市场均价的试点碳交易市场。

碳资产管理的主要模式

结合碳减排路径建立体系化的碳资产管理平台

从产业的碳减排流程来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一是碳核查,主要是确定核算边界、识别碳排放源、收集活动水平数据、选取排放因子数据、计算碳排放;二是减碳场景仿真,包括识别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用能结构建设、识别革新生产技术、使用LCA等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和碳足迹计算;三是根据量化结果,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四是依据碳排放的结果和路线分阶段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新技术、常态化计算碳排放,监测碳减排效果;五是购买碳配额或碳汇实现碳中和。结合减排路径需要从三个维度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1)碳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碳排放核查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完成可持续的碳核查,建立碳家底管理,通过碳足迹建设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监管,如宝武碳业“碳印象“SAAS碳资产管控平台;(2)碳减排技术管理一甄别和开发合适的减排技术,结合碳足迹的动态管理迭代减排技术,优化工艺流程、生产管理水平等;(3)碳交易、碳汇管理一建立碳交易预测和对冲机制,研究国内外碳市场的政策、法规和交易模式,为公司在未来的运营提供完整的实现路径和建设基于碳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从资产资源优化的角度考虑碳资产的配置

碳中和不是企业的自身行为或者政府主导的行为,应该按照其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和产业链定位的特性、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自身能力等划分出不同的市场主体并且区分他们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应该做出的贡献能力,有控排企业、有减排企业,有企业通过“技术提升+碳交易”实现碳中和;有企业通过技术提升实现负排放。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和成本问题,有部分企业继续排放。但是需要将排放量最少化,为此需要通过资源的配置和碳交易市场的对接形成碳资产的有效匹配。在碳交易模式下,企业必须重视碳资产管理,如果简单履约而忽视碳交易的金融属性,会增加巨额履约成本,将“资产”变为“负债”。因此,结合自身碳资产现状,积极通过减排能力降低履约成本,利用金融工具创新碳资产和碳汇管理,实现资源优化。

从碳市场应对和有效利用的角度考虑碳资产交易

碳市场通过赋予碳排放量一定的价格,从短期而言为企业带来了灵活的履约方式,对减排成本高的企业而言,能够通过市场交易,低成本实现履约,为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则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得额外收益,加速减排项目的实施。从长期而言,稳定的碳价预期为企业投资碳减排技术提供盈利预期,促进电能替代、碳捕捉、氢能等高成本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随着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届时全球碳市场将覆盖全球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量超90亿吨,呈现出广阔发展的态势。

作为直接管控企业碳排放的政策,碳市场虽然对纳入企业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约束和减碳成本,但同时也通过交易机制提供了更灵活的工具帮助企业低成本履约,并为企业增加了新的资产,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而碳市场的开放,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而且成熟碳市场建立对于获得碳排放定价权和帮助企业应对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从碳投资策略管理角度出发,结合投资周期和资本运作,形成企业发展过程的碳投资策略

首先,企业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需要考虑碳排放配额的匹配、碳减排技术应用以及未来碳交易的建设成本。其次,企业在减排压力和路径下,需要投入资源结合关键工艺研发关键技术、投入减排技术,不断降低能耗、排放水平。此外,企业获得的碳配额作为一项资产,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利。通过各类金融工具,实现套期保值、锁定风险,同时要认识到其实际上是额外的融资工具,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定未来的投资计划和制定降碳措施时,应该把碳市场价格纳入分析的范围,确保利益最大化。由于“双碳”目标本身就是新鲜事物,国内外均在探索阶段,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应对政策和市场有效跟踪和分析,优化碳策略。

从碳汇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实施从碳需求到碳供给的生态闭环据

不完全统计,以森林覆盖率大于30%作为指标,共有637个县(市)可以作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相关研究表明,从时间长度上区域森林资源丰裕度与相对贫困的变动是不相关的,也就意味着森林丰裕度的高低相对贫困度变动影响不大。其次,森林资源不丰裕区相对贫困综合指数约为森林资源丰裕区的75%,说明森林资源丰裕区相对贫困更为严重。为此,结合乡村振兴从两个维度破题,一是帮助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建立ccer开发和管理能力,考虑这些地区的人才贫乏,从能力输出和碳汇需求牵引出发,帮助这些地区形成内生造血式的碳产业振兴,打破“资源诅咒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宝武碳业与宁洱县建立的“双碳振兴”碳资源合作模式。二是考虑碳中和所提倡的减排量通过各种方法的抵消过程,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碳中和也是必需的;据统计,每个中国人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4.5吨,低碳行为管理可以通过与CCER碳汇富足地区建立普惠式碳中和市场,通过个人低碳行为的碳积分计算购买或捐赠积分的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公益“零”碳模式。

上述内容是经过多处查找自理整理而成。简单概括一下

1、碳交易对于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2、CCER市场空间巨大

3、碳资产管理是核心

4、拥有碳资产、碳资产管理能力、碳交易所等资源或业务的个股将充分收益。

5、收益逻辑:一是拥有大量的碳资产,通过碳减排的手段,获得碳资产,从而出售获取利润,例如一些环保企业、可再生能源、垃圾发电、养殖业、热力公司、林业碳汇等。

二是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的公司。通过为其他实施碳资产管理,从而获取收益。

三是碳交易所。这个都明白,收税。

那么,哪些标的能够收益呢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国网英大
S
先河环保
S
永安林业
S
福建金森
S
百川畅银
工分
20.07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7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1)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3-07-09 22:15
    写的这么好  居然没人看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7-04 11:01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7-04 08:4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星火🔥燎原
    一路向北的萌新
    只看TA
    2023-07-03 22:59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7-03 21:25
    这种政策文段真的好难看的下去呀,超级绕。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7-03 19:37
    九哥终于写文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3-07-03 14:41
    亚玛顿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