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力设备新能源2024年展望-冬去春来,再续征途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4-01-05 21:55:56

会议要点

1. 2024新能源电力投资展望

行业前景:电力设备行业观察到的边际利好包括成本曲线平缓、技术进步加快、库存周期低位,以及全新应用和市场需求爆发,给行业带来明显正面影响。

投资机会预判:受益子方向包括电力设备出海、配电网投资升级、特高压与核电建设加速、工控机器人量产。产业链价格平稳,预计全年制造成本将维持较低水平,驱动需求。

新能源市场:2024年新能源消纳需求旺盛,调峰资源充足,电网投资建设是新能源发展瓶颈所在,应关注电力系统投资机会。

2. 电力新能源并网与投资展望

新能源项目并网延迟:西北新能源并网延迟,特高压建设和主网扩容审批流程长,拆迁征地复杂,导致电网环节成为瓶颈,对并网和消纳造成压力。

电网投资景气:预测2024年电网投资同比增速约10%,高压环节涨幅约60%,主网增速约7%,新开工线路和特高压需求推动;配电网投资温和复苏,更多投资于设备,利好电力设备标的。

特高压和柔性直流输电前景:2023年核准4条直流线路,2024-2025年预期每年核准4-6条,十四五规划新增线路,柔性直流输电市场空间2025年达350亿,推荐关注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头部厂商。

3. 核电与新能源扬帆

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渠道耕耘,看好长期布局的头部企业,包括思源、三星、海星、华明和威盛,金盘在美干变出口有优势。

核电板块因新增核电机组审批及4代核电技术商用,受清洁能源和稽核能源属性支撑,将在绿色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看好核电设备厂商先受益,因其门槛高,行业资金密集和安全性要求高,推荐东方电气、上海电气、江苏神通等。

4. 国产化与周期回春,工控全景透视

库存周期已进入主动补库阶段,从库存低分位数走过4个完整阶段。尽管订单和行业数据滞后,但末端需求提升预期明显。

国产化率快速增加且趋势强劲,国内厂商产品更新快、响应优势强。订单下滑的外资供应链与国产竞争力形成鲜明对照。

人形机器人行业获政策和企业支持,2024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推荐关注零部件变化和新技术应用,如电子皮肤、轻量化材料。

5. 产业展望与机遇

关注高壁垒核心零部件:推荐关注空心杯电机制造商,如明智电器、伟创电器等,以及行星滚珠丝杠制造商贝斯特等,这些产品具有较高壁垒和市场需求。

看好公共出海业务:2023年工控公司积累海外业务,2024年可能是加速之年。海外市场是重要的业务布局方向,推荐汇川技术、伟创电气等在海外布局较好的公司。

工业电源国产替代前景乐观:精密测试电源和射频电源国产化率低,2024年有望成为突破之年。看好科威尔、艾克赛博等国产化突破企业。

6. 2024全球储能产业展望

全球储能市场2023年整体出货量约190GWh,其中美国接近70GWh,中国超45GWh,欧洲超35GWh。2023新增项目预计380GWh,显示未来一两年并网规模。

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预计250-260GWh,增长约40%。风光装机增长,电力市场电价波动加剧,提升储能需求和盈利潜力。

中国2023年电力现货市场政策推进;高比例风光等影响下,储能配比和时长增长;工商业爆发式增长预期。美国市场高电价促进储能,日内峰谷价差震荡增大,经济性提升。

7. 新能源储能市场2024展望

美国储能项目并网预计:2024年美国大型储能项目并网预计达60GWh以上,出口需求达90GWh。

欧洲储能市场超预期增长:2023年,受能源政策和经济争议影响,欧洲大型储能出货量达到25GWh左右。

储能成本下降激发需求: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2023年价格降幅超40%,激发特定区域敏感市场需求。

8. 技术升级与市场前瞻

技术进步促成成本下降:电池技术的推进以统一规格和大容量、长循环寿命为方向,降低生产成本

电池安全性需求提升:储能应用多样化及极端温度环境要求电池冷却系统(如液冷技术)和消防系统标准提高

集成化趋势显著:电池系统向高集成化发展,整合冷却、管理、消防系统以优化成本

9. 新能源车电池产业链未来展望

五月份为行业拐点,之后需求增速共振,电池及材料市场库存去化,预计动力行业库存已清理干净。正极、负极等材料库存已修复至历史偏低水平,年底预期库存将进一步修复。

锂资源供给紧张,价格击穿成本线,导致盐湖减产;节后预期复产将带来补库需求,关注锂资源企业。

供应链经过整年盘整,2025年预期将有效修复,产能利用率将恢复至合理水平以上;目前行业盈利已筑底,下行空间极小,可关注新技术与国产替代如锰铁锂电池、复合箔材等前景。

10. 2024电力新能源展望与投资

铜箔设备和隔膜设备国产化趋势明显,建议重点关注恩科时代等头部企业及珠海冠宇、中荣电器和万马股份。

氢能设备板块,2023年招标量预期接近两GWh,是前年的翻倍,2024年有望达到4GWh,推荐关注中石化中能建推动的风光项目带来的投资机会。

绿氢成本有下降空间,2026年后欧洲碳税征收可能使滤清技术成本比灰氢节省约14元/公斤,优势逐步显现,预期滤清技术将率先实现与传统能源的平价。

会议实录

1. 2024新能源电力投资展望

大家好,下午好各位尊敬的投资者。我是中金公司新能源研究员曾涛。在本场关于“电力设备新能源2024年展望”的投资策略会上,我们的同事包括曲浩宇将分别汇报相关内容。近期我们注意到电信板块在2024年的投资趋势上,行业的底部已经在当前时间点上得到确认。我们的判断依据是行业内部存在多重边际利好变化的叠加,包括产业链成本曲线的平缓,基本上见到了阶段性的成本底部。行业内各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加速,库存周期已回落至非常低的位置,甚至可谓历史最低。

 

另外,几个子行业的新应用和新市场地区的需求在爆发。以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为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利好。但是结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外部的利率周期来看,今年全年的投资方向和细分子方向,包括电力设备的海外输出和持续的订单兑现、国内外配电网的升级投资、特高压和核电建设的加速,以及工控机器人量产化和国产替代的加快等,都将可能带来投资机会。我们预测,今年将有大概率持续出现的轮番表现。

 

随着储能和新能源车产业链推动的碳酸锂等电池材料价格的持续下降,当前价格已经逐渐稳定。至少在今年一季度,我们预见整个成本会保持在可预测的稳定区间。我们认为,2020年整体产业的制造成本将维持在较低水平,进一步推动需求爆发。基于此,我们对今年全球电动车的产销量、电池的装机量和储能出货量,维持了乐观的看法。我们看到,产业链价格和重要环节的库存双低,伴随一季度淡季因素逐渐消失,二季度初可预期的需求爆发。

 

自下而上的需求传导将爆发,当前成本曲线已为未来三年的全球需求的释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预见,板块相关公司的盈利稳定性在今年一季度,特别是一季报时,将清晰显现,包括利润率的稳定和产业链价格的平稳。某些环节和龙头公司将迎来盈利的拐点。

 

由此,我们认为,春季带来的库存价格双低及需求的快速回升,将驱动一波产业链传导效应。未来三年整体放量需求的确定性增强,伴随估值修复,这股行情非常值得把握。以上是我对今年全年,包括一季度主要子行业的策略分析。接下来,请徐浩源同事详细汇报电力设备行业的投资机会和展望。

 

谢谢曾总。大家下午好,我是电力设备分析师徐浩源。下面是对电力设备板块2024年的展望。首先我们审视了电力系统,特别是国内市场未来发展的瓶颈。通过电力平衡测算和新能源消纳调峰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对2024年的整体电力供需,我们基本上预期达成平衡。关于新能源消纳,现有的灵活资源足以支撑新能源包括能源局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核心的瓶颈,并非全在调峰环节,而是在于电网的投资和建设。

 

2. 电力新能源并网与投资展望

我们在西北地区观察到的新能源项目,并网时间,尤其是大型基地项目,并网存在一定的延迟。这不仅涉及特高压建设园区的问题,还包括主网扩容问题。尽管从2022年起,电网方面加大了变电设备招采规模,但主网线路的建设仍需获得省级政府核准,审批流程较长。同时,涉及到拆迁和征地问题,因而建设复杂度高。电网这一环节的瓶颈,给新能源并网和消纳带来了压力。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好电网投资的景气周期。无论是国内特高压,还是主网和配电网的投资需求而言,从目前的景气周期来看,预计到2024年,这一环节仍将是持续景气向上的态势。例如,2023年我们已经看到电网投资同比增速约6%,而预计到2024年,整个全国电网投资的同比增速将达到大约10%。具体来看,高压环节的涨幅可能接近60%,主要源于新开工线路的投资落地。主网环节预计同比增速约7%,一方面由于特高压开工带动的主网配套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的主干网路不仅承担配套特高压,也直接负担新能源消纳任务。

 

在配电网环节,我们认为整体投资将温和复苏。与上一轮农网改造相比,这一轮投资更加侧重于设备,有利于相关设备的标的。这是宏观层面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想重点推荐电力设备领域的几个赛道。首先,投资主线是特高压和柔性直流输电。走势分析显示,特高压环节的投资确定性正在加强。2023年直流方面,已有4条线路核准开工和招标,属于多年以来的高位。展望2024年和2025年,预计每年将有4到6条直流线路核准预期。这些预期的线路一方面来自"十四五"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沙格荒大型基地的外送需求,将促成新增线路规划。"十四五"期间直流核准线路可能达到约十四条,这将是一个新的高峰,并具有持续性。我们认为这一赛道值得持续关注,它将为相关标的带来业绩弹性。

 

技术层面,我们看好柔性直流输电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与常规直流相比,柔性直流适用于新能源大型基地的外送,无需匹配常规电源装机。近年来IGBT国产化进度和电压等级延伸的速度超出预期,使双800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成为可能,而6500伏IGBT为后续海风柔性直流开拓了更多空间。在柔性直流领域,换流阀设备的市场规模在"十四五"期间及"十五"期间分别达到200亿至350亿,将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显著业绩弹性。在此方面,我们重点推荐许继电气和国电南瑞等头部厂商,同时建议关注中国西电等有柔性直流经验的公司,以及他们在IGBT和IGCT、柔性直流电容器方面的国产化进展。

 

第二条主线是国内电网主配网投资切换与配电网投资需分布式光伏发展。我们注意到,过去三年电网的主网环节投资保持了超过10%的年增速,而配电网投资相对稳定或呈下降趋势。当前,中国的配电网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输电网优于其他国家。包括光伏发展和充电桩技术所带来的配网投资需求,将加剧这一差距。配网投资将侧重两方面:扩容,主要涉及变压器以及分布式光伏的汇流和集中配储;智能化,以满足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侧的可控性要求。在配网投资的自动化和终端采集方面,我们推荐关注包括威盛、东方电子及4方股份等二次设备公司,它们的投资需要更加急迫。

 

第三条主线关注海外市场。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电网瓶颈影响新能源消纳,制造业回流带来了新的电网投资需求。面对这些需求驱动的投资升级,我们认为有持续性。海外传统厂商扩产周期较长,产业链配套存在短板。中国电力设备厂商可抓住机遇出海。截至2023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变压器和电表出口保持稳健增速,中国企业凭借高性价比可抓住供需错配的短期窗口进行出海。

 

3. 核电与新能源扬帆

总结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渠道的深耕,这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比较看好长期在海外布局的头部企业。在这方面,重点关注的标的包括证明了自身出海能力的企业,如思源、三星、海星、华明和威盛,还有在美国可以进行干变出口的金盘。这就是我们推荐的电力设备出海环节的主要顺序。

 

谈到核电板块,鉴于市场对核电设备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尽管近期有一些事件性催化,例如新增4台核电机组审批和四代核电技术的商用,我们依然认为核电具有清洁能源和稳定能源的属性,并且在长期绿色能源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政府对核电发展的态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这从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2年党的20da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我们认为现有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处于一个成熟和规模化应用的阶段。在当前能源电力紧张的状况下,我们实际上缺乏的是清洁和稳定的能源,而核电正好具备这些特点。

 

依据国家规划,预计到2025年,整个核电运行的装机容量将达到大约70亿瓦的规模,新一代如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也将得以推进。例如,去年12月华能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始商业运营,这标志着我国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地位。此外,小型核电反应堆的灵活性、安全性以及低投资等特点使其适用于城市供暖和工业热电供应。

 

在核电发展的大背景下,预期核电设备厂商将首先受益,主要是因为他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拥有资金密集和高安全要求的特点,并且存在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建议关注主要核电设备厂商,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以及核电阀门行业龙头江苏神通。

 

接下来,我的同事江鹏将汇报公共板块的展望。谢谢大家。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我是中金电信的研究员江鹏。接下来我将介绍我们的年度风控策略,这篇年度策略的标题是“成周期与成长交织”。在2024年,我们核心看好结构性成长机会和周期复苏的机会。我们认为投资应该从基层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工控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成长型行业,其周期大约是3至4年一轮。对工控资产的定价,本质上是景气度定价。在周期切换阶段,EPS和PE往往会出现双上行,从而带来戴维斯双击的投资机会。然而,本轮工程周期自2020年中开始下行,已经持续了约两年半时间。在这一周期下,孕育出了新能源工程出海、人形机器人、工业电源等细分投资机会。

 

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投资机会将不仅局限于周期切换期的戴维斯双击,而是更加丰富多元。我们看好四个主线:周期复苏,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工程出海和高端工业电源国产突围。我们回头看工控板块的历史表现,目前所处的位置无论在周期跨度还是高度上都处于历史底部。结合中金宏观的预计,预期2024年GDP同比增长可达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达6.7%。我们认为公共板块将持续沿着终端复苏,产能利用率改善,企业盈利改善,到资本开支出现拐点的逻辑进行演绎。

 

4. 国产化与周期回春,工控全景透视

从库存周期角度看,目前已经处于被动去库阶段。图表分析显示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区间,自2020年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完整库存周期。按照库存周期规律,未来应该进入主动补库区间。虽然从微观订单数据和中观行业数据这两个滞后指标尚未看到明显改善,但11月至12月的订单数据显示,因高基数和外部需求影响,订单存在一定压力。

 

对于整体行业增长,三季度向OEM市场的同比下滑是一个相对滞后的数据。更前瞻的是观测周期进程和阶段。在市场结构变化方面,2023年出现了"外冷内热"现象。国内设备制造商收入持续高增长,代表企业汇川在伺服变频和小型PLC领域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3年国产化率加速,趋势与年初预期相反。市场本预计外资供应链恢复会导致份额回流,然而实际上趋势完全相反。这背后是因为国产品牌在产品更新、标准化与定制化、响应服务等方面相较外资厂商展现出中国特色的优势。

 

外资厂商如ABB、安川在中国区的订单和收入在三季度均有同比下滑,这与订单递延效果有关。通过分析电气工控产品和日本机床对中国的出口可见同比下滑趋势。国产化率的持续提升是未来加速和不可逆的趋势。长周期角度看,我们看好2024年的周期复苏。

 

在此背景下,我们推荐敞口较大的传统行业公司,例如工控领域的核心企业。对于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0到1的新兴产业,2023年获得极大加强,2024年可能是量产元年。企业如榆树、智源发布新产品,特斯拉Optimus加速迭代,华为、腾讯、小米入局。政策方面也提供了支持,如工信部的相关指导和行动方案。人形机器人产业在2023年达成一致预期。

 

分析过去人形机器人三波行情的催化剂,主要集中在特斯拉进展和新技术推动。2024年,特斯拉的量产推进可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机遇主要是边际变化的零部件,如行星减速器的应用,带来的市场预期变化。特斯拉发布的视频显示了电子皮肤的触觉传感能力和全身的轻量化变化,显示了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广泛可能性。

 

建议关注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的技术和企业,如汉威科技等,以及轻量化材料,尤其是pk聚醚酮的应用。特斯拉提到的减重效果说明了其潜力。从投资角度看,零部件的边际变化是值得重视的投资机会。

 

5. 产业展望与机遇

首先,我们核心建议关注中原股份。在整个量产推进过程中,具有高壁垒和高价值的核心零部件仍值得关注。首先推荐大家关注的是空心杯电机。由于空心杯电机在结构设计上解决了铁芯结构的问题,因此具有高效率、高动力性能和高控制性能的优势。

 

就产品价值而言,单个空心配电机的价格在千元级别,模组的价格可能会达到1500至2000元。此外,空心杯电机的壁垒主要体现在线型设计、绕线工艺及绕线设备等方面。我们特别推荐明智电器、伟创电器、雷赛智能和合川科技等公司。

 

第二个高壁垒且高效的方向是四杠机构,在机器人用量较大的领域中,14个线性传动执行器均有对应应用。行星滚珠丝杠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中,需采用反射行星滚珠丝杠,这种长螺母设计在内螺纹加工上具有更高的壁垒。在此,我们建议关注贝斯特以及还未上市的新建传动。

 

第三,我们建议关注磁材环节。在人形机器人关节处,磁材需要保证在高温下不退磁,这是极为关键的。在晶界渗透技术领域具有自身壁垒的氢能永磁值得大家关注。此外,我们看好的另一个方向是公共出海。海外市场的规模大约是国内市场的3到4倍,伺服变频小型PLC的比例甚至高达5到6倍。对于国内厂商而言,海外市场是极具潜力的,能为其收入增长去除天花板。

 

我们对国内公司过去5年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和毛利率进行了梳理,发现大部分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比在30%左右。海外业务的毛利率相对较高,一般在30%至50%。这说明,若工控公司加强海外业务布局,不仅能支撑收入增速,还有望提升盈利中枢。2023年是多数工程公司加强海外业务布局的一年,2024年则可能是加速年。我们非常看好汇川技术和伟创电气的海外业务潜力。

 

最后,工业电源板块与家用电源相比,其技术壁垒要高得多。工业电源的性质是将一种电源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涉及整流、滤波、升压和降压等过程。射频电源和精密测试电源是两个重点领域,在国产化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23年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2024年可能是国产替代的关键年。

 

在精密测试电源领域,产品主要提供电网适应性和负载适应性的测试装置。市场规模在70亿至100亿之间,但主要由外资厂家主导。国内如艾克赛博和科威尔相对市占率较低,这构成了其成长空间。整体毛利率方面,以科马为例,几乎达到60%。因此,我们看好以科威尔和艾克赛博为代表的国产化突破。

 

另一关键品类是射频电源,2023年四季度只有英杰电器完成了国产化批量出货。国内射频电源市场空间约35亿至55亿元。我们认为随着英杰电器等公司实现国产化突破,国产射频电源的机会很大。因此我们对英杰电器和x赛博在这个领域的表现抱有很大期待。以上是公共板块的主要方向梳理,接下来由我的同事李茂盛介绍储能板块情况,谢谢。

 

6. 2024全球储能产业展望

各位下午好,我是中金电信的李茂正。接下来我将为各位提供一些储能领域的展望。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23年的全球储能情况。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活跃度非常高,出货量达到了大约190吉瓦时。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国的出货量超过了45吉瓦时,美国则接近70吉瓦时。欧洲的表现超出预期,出货量超过35吉瓦时。亚非拉地区虽然出货量在30到35吉瓦时之间,但增速却引人瞩目。

 

2023年全年1到11月新增项目情况来看,新增项目大约是370吉瓦时,若加上12月数据则接近380吉瓦时。项目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占比超过一半,约为193吉瓦时。北美区域有60吉瓦时的增长,澳大利亚约26吉瓦时,欧洲则有80多吉瓦时的新增项目。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新增项目加起来约60吉瓦时。这些新增项目预示着2024年和2025年的并网容量规模。

 

展望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50到260吉瓦时,其中大型储能出货量料超过190吉瓦时,较2023年增长超过40%。这一增长主要源于风光装机比例的提高和发电量的增加。在电力现货市场电价传导日益明显,峰谷价差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储能的盈利性表现越来越好。虽然存在全球加息的背景,但预计2022年至2027年储能板块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0%,其中中国和美国是主要的贡献者。

 

在区域市场增长中,中国市场的增长依然迅速,主要推动因素包括2023年下半年电力现货市场政策的推进。尽管风平电力批发市场目前峰谷价差较低,年运行次数有限,但电力现货市场政策的实施,旨在优化风光配比提高下的电力批发市场定价。这说明峰谷价差的波动将加剧,并且调用次数将逐渐增加,这对中国市场是十分有利的。

 

在风光配比较高的背景下,储能的配置比例和时长预计将实现高增长。预计到2023年,配置比例可能从10%到15%上升至15%到20%,同时配置时长也将从1到2小时扩展至2到4小时。此外,预计2024年中国的工商业储能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得益于分布式光伏量的累积及电力现货生产和消纳需求的提升。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尽管2023年安装量略低于年初预期,但高电价仍然推动了储能特别是大型储能的经营性增长。2023年加州日内峰谷价差平均达150美元每兆瓦时,如果每天至少运行一次,则年度运行次数可超过300次,这样大型独立储能电站的项目收益率可以超过21%。另外,气象部门预测2024年将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对高温天气以及极端电价的影响也将促进储能经营性的提升。

 

7. 新能源储能市场2024展望

在政策端,我们注意到富尔克政策在7月份已经发出信号,要求优化储能项目的并网条件,并且对一些补贴政策的额度也有所提升。因此,我们预测整个美国的明年大储能并网量预计将达到60吉瓦时以上,出口需求更是预计将超过90吉瓦时。从欧洲市场来看,2023年的大储能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虽然疫情让大家伤心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得益于欧洲能源政策的优化及其经济复苏,大储能的需求量超出了预期,整年的出货量大概到达了25个吉瓦时左右。

 

此外,欧洲上半年的极端电价催生了对储能套利的需求。我们注意到,零定价和负定价的小时数在某些区域已高达120小时以上。加之欧盟委员会批准了一些区域市场的资助计划,也促进了大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储能项目的建设,对于储能项目的建设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望2024年,大储能的需求依旧很明显。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的项目需求量尤为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储能仍然具备出海逻辑,尤其体现在"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资源禀赋丰厚,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小时数较高,为储能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随着碳酸锂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在2023年已经下降了40%以上,为一些对建设成本比较敏感的地区带来了市场需求。如菲律宾、南非等地区高电价地带,市场需求显著提升。另外,高经济增长区域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也显著,表明了这些区域的市场潜力。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原因也在于,中国针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及光伏的出口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些区域优质的相关企业是直接受益者。

 

分析储能市场,电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导致了主力市场如中欧美的电价峰谷价差持续扩大。中国市场电价定义的重大调整,过渡到电力发电成本和调节成本的比例结构计价方式,对于储能的经营性具有显著刺激作用。

 

同时,由极端天气引起的极端电价频发,以澳大利亚为例,新南威尔士、南澳和昆士兰三个地区的电价波动尤其频繁。储能项目运用极端电价进行套利,使得投资回报期缩短,为储能项目资产收益带来加速。

 

电价作为区域市场的行为,区域差异对于我们选择投资标的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工商业储能作为明年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主要是成本下降加大了利润空间,并在特定电价环境下,实现了更频繁的套利次数。中国的电力市场定价改革促进了工商业储能投资回报期的缩短,使得项目投资回报在5年内变得可能。

 

户用储能市场需求稳定,高电价和容灾性需求支持着市场需求,成本优化将助力2024年市场增长。最后,我们观察到顶级储能供应商在2023年的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成本下降将活跃起部分新兴市场区域的需求,而家用储能市场规模尽管不如工商业和大型储能项目,市场趋势仍然正在发展中。

 

8. 技术升级与市场前瞻

从技术变化上讲,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电芯技术的定性升级,行业对于电芯升级的方向较为统一,各大企业普遍开发了大容量与长循环寿命的版本。这主要是对成本的考虑,电芯规格越统一规模越大,其成本优势也越明显。长寿命电芯主要面向的是基于系统服务寿命(SOS)考虑的成本传递。

 

第二个重点是液冷需求的增长。随着储能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以及频繁使用,特殊环境下对高低温场景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电池冷却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市场推动下,液冷技术逐步成为主流,取代了大部分的风冷技术。

 

第三点是高集成度的追求。储能系统除了电芯的基础功能外,还涵盖了冷却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消防系统等,为了实现成本上的极致优化,对集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看到电芯厂商趋向于增加集成操作,而系统集成商也在拓展自己的电芯能力。同时,储能应用端的多元技术耦合逐渐明显,例如液流电池与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与电化学储能,以及氢能和电化学储能的技术组合也趋于成熟。

 

从投资策略上讲,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出货量约为250~260个吉瓦时。我们建议的投资序列是以工商业市场为主,我们特别看好一带一路区域市场的高增长潜力。

 

在具体标的推荐上,建议关注的公司包括盛虹股份、阳光电源和通用装备。对于工商业储能,推荐的是具有小市值高弹性的开了股份和江苏北人。另外,由于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性要求提升,建议关注液冷技术的英维克和生态环境,对于消防技术,推荐关注国安达。

 

以上是储能板块的信息分享,下面请新能源板块的刘硕老师继续讲解。

 

新能源汽车板块的策略展望中,我们的报告标题是"拐点渐行渐近:关注国产替代和新技术的阿尔法机遇"。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市场已从左侧布局逐步向右侧转变。长期来看,目前对于长线大体量资金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布局时点。根据修正后的市场盈利预测,当前板块龙头公司的估值大约在15倍左右。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板块估值有望上升至20倍左右。这背后可能的催化剂包括美联储降息预期的资金回流,利率下行刺激的需求增长,以及估值转换等因素。从2024年到2025年,我们相信一些盈利水平已经调整至较低的板块能够实现超过20%的利润增长。因此,从长时间视角来看,估值修复将带来良好的收益空间,现在是适宜进行组织布局的阶段。

 

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外,今年我们也关注那些能快速响应新市场需求变化的主题和机遇。就需求方面,我们预测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年销量预期为1600~1700万辆,增速约25%。由于锂价下跌和高端新车型的推出,我们预期单车电量可能上升,电池增速可能略高于汽车,达到30%左右。中国市场的预测销量为1100~1200万辆,增速在20%至25%之间。

 

在欧洲市场,因特定因素影响,我们预计全年销量约为340万辆。美国市场则受到消费压力和工人罢工等供需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其年销量预测偏保守,预计增速为20%~30%。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去库存过程已接近尾声,目前库存维持在较低水平。

 

结合铝价筑底,我们建议关注春节后的复产复工以及补库需求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

 

9. 新能源车电池产业链未来展望

2023年,我们注意到新能源车企需求的全年主线是持续扩大。因此,5月份成为了一个转折点,5月份之前,电池和材料的出货量都受到了库存去化的影响。5月份之后,行业进入了需求和终端零增速的共振阶段。具体来看,电池行业在5月至6月经历了明显的主动补库,随着库存去化之后出现了上升趋势。到了7月则开始步入去库阶段,而从8月份至9月份开始,去化周期已经相对稳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动力电池的库存去化相对彻底。

 

然而,不同公司由于需求场景的差异,可能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分化。三季报以来,我们见到正极、负极材料及隔膜等都已经修复到了较低的库存水平,负极材料可能还有一些尾部压力。不过,预计四季度结束后,整体库存将得到有效修复。

 

对于锂行业,包括海外矿山和部分锂盐厂的价格已经击穿成本线。随着盐湖的减产和春节前的季节性检修,我们认为锂行业的供应端将出现更多变化。李家在这方面已经接近探底,因此,可以适当关注节后复产所带来的补库需求。

 

从产能周期的角度,我们预计基本面的底和相关预期将在第一季度形成坚实基础。2023年三季报显示,与2022年良好时期相比,各个环节的开工率确实有差距,反映出产能利用率并不充分。然而,我们认为2024年供给端的释放节奏很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需求端方面,预期年增长率可能还有30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空间。

 

经过今年一整年的盘整后,我们认为到2025年整个产业的供应链状况将得到有效修复,产能利用率应逐步恢复至相对合理的水平。盈利方面,2023年上半年与下半年明显呈现分化。上半年,电池价格的下行导致成本降低,电池行业的盈利没有大的变化。然而,下半年随着市场结构性变化,部分电芯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导致盈利幅度下降。

 

正是由于市场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差异,一些中高端客户相对稳定。下半年多数环节的盈利已经开始筑底,这是一个典型信号。如果按照正常的制造业投资回报来看,很多环节的盈利已经达到了非常不理性的水平,静态投资回报的周期可能只有20年左右。这意味着进一步的盈利下行空间几乎不存在。如果盈利继续下降,部分企业可能开始停止接单。

 

虽然供需端仍有一定压力,我们认为对于行业领先的材料和电池企业而言,盈利下行的空间应该不大。现金储备方面,截至三季度,电池主材料公司的现金流依然充裕,但辅材公司,如设备供应商,现金流已经出现恶化,这是接近出现问题的典型信号。

 

新技术和国产替代领域,尤其值得关注。锰铁锂电池被全球领先的车企和电池厂商采用,可能在未来迎来一个补库存的潜在机遇。德方纳米的产业化速度最快,可以关注东方纳米复合箔材行业。复合铝箔已经在部分中高端车型上实验性上车,相关产能已经释放,经认证周期后,预计将在今年得到实际应用。

 

消费电池结合复合铝箔,可以满足客户对价格、轻薄和安全性的需求。超级800伏快充技术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50至100万辆,涉及包括电池材料、导电剂、负极包裹材料、结构件和电子零部件等增值趋势。充电桩、储能设备和液冷模块也值得重点关注。4680电池随着领先电池厂良率提升,装机量有望大幅增长,这将提高材料需求,并增加像预镀镍材料这类产品的渗透率。

 

在国产题材中,我们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条是导电剂的国产化,由于成本优势显著,国产替代的基础是坚实的,值得关注的是国产替代的提升趋势。

 

10. 2024电力新能源展望与投资

第二个是铜箔设备和隔膜设备的国产替代趋势。在推荐公司标的这方面,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恩科时代为代表的头部企业。目前的阶段对于左侧布局而言相对舒适,从投资角度看,这一板块的胜率较高。另外,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相关配套企业,比如珠海冠宇、中荣电器以及万马股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观点汇报至此,接下来请季风分享氢能板块的观点。

 

中金电信研究员季峰,在此分享我们对2024年氢能板块的判断。我们将其分为制氢端、储运端和燃料电池端进行展开。首先,我们最推荐投资者关注滤芯和电解槽环节。2023年年初,我们观察到许多央企批量着手滤芯项目,推动了电解槽招标量的增加。2023年全年的招标量预计接近2吉瓦,相比2022年约800吉瓦,呈现出翻倍多的增速。

 

展望2024年,央企如中石化、中能建在三北地区陆续推进风光结合项目,例如在内蒙古、吉林、甘肃有大型项目规划。预计2024年行业招标总量能达到4吉瓦,到2025年可能达到6到8吉瓦,同比增速接近翻倍。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两点:第一,行业总量存在的超预期可能性。今年,许多企业如中能建、中电建即将公布大型项目,这将为整个板块带来重大催化作用。第二,2023年的中标情况显示,行业龙头企业占主导地位,如派瑞清718所、隆基阳光等。我们预计,2024年众多小型企业也将具有较大弹性,建议关注华光华能、华电重工、生辉科技等企业,他们在2023年已完成了首台套验证工作,2024年有望批量获得订单,带动个股的增值。

 

短期逻辑之外,中长期来看,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滤芯价格将逐步接近传统制氢方式。目前,我们假设电解电价为0.3元,制氢成本约为25元/公斤,仍高于灰氢。预计电价下降到0.25元,制氢成本将有望与天然气相当;电价降至0.1元,则可能与美洲的成本相当。此外,考虑到2026年欧洲碳关税的执行,当前碳价已极高,这将令中国出口至欧洲的含氢产品面临高额碳税征收。基于此,我们估算,绿氢每公斤将节省约14元成本,经济性逐步显著,预测2026年后欧洲率先实现绿氢成本竞争力。

 

在储运端,目前储运方式多样化,主流包括高压容器、液态、固态及管道储运,每一种应用场景不同。2024年建议投资者关注低温液态储运,过去两年许多国内厂商如航天101所、中科富海正实现设备国产化,降低行业成本。同时随技术进步推动液化电耗减少,降低液氢成本。政策标准方面,国家下半年将完善液氢相关政策,我们认为这将推动液氢在2024年后加速放量。建议关注投资液氢设备的公司,诸如蜀道装备、福瑞特装以及中车福海等。

 

第二块关注点是管道储运,测算显示大规模长距离储运时,管道储运成本最具经济性。目前管道建设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管网等国企负责。2023年已有一些氢能管道建设项目陆续落地,2024年建议关注企业订单获取情况及新增管道规划建设状况。推荐关注东宏股份、石化机械等公司。

 

燃料电池方面,2023年1至11月销量约5000辆,同比增速38%,其中重卡占50%以上份额。我们认为未来重卡在行业中的份额将持续提升,对企业技术和成本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竞争格局上,易华通和重秀清洁能源仍占据行业前三市场份额。2024及2025年,随着五大城市群示范项目推进,行业销量有望大幅增长。因此建议密切追踪月度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并探索相应的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关注易华通和国鸿氢能等行业龙头企业。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东方日升
S
金开新能
工分
1.4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