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纪要】杉杉股份(600884)会议纪要20240109
慧选牛牛
买买买的机构
2024-01-09 23:05:10

一、综述1.快充趋势深度解读杉杉股份在快充负极材料领域居于业界翘楚,全球快充行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高倍率快充产品如2C、3C、4C等不断增多,但目前4C以上产品的市场份额仍相对有限。根据公司出货量数据,2C级以上的快充产品占比约为50%-60%,预计2023年这一比例在动力电池市场将保持稳定;而在消费电池领域,快充应用的规模已高达70-80%,未来预期将持续增长。尽管具体出货量数据未公开,但公司透露其快充产品的供应比重将不断提升,并主要服务于宁德时代等大型客户,同时也在向其他电池制造商提供样品并积极探索更高倍率的快充技术。2.快充技术影响与成本解析4C快充对负极材料工艺的影响显著,需采用如二次包覆颗粒等特定工艺以提升快充性能,然而具体工艺和配方细节不便详述。从成本角度看,快充类负极材料的成本可能提高约10%,但售价可提升超过15%,使得快充类产品的盈利性优于非快充类产品。液相包覆工艺主要用于成本较高、性价比要求严苛以及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中,包覆剂材料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实现全自产,一般产品部分外包生产。3.快充材料技术和市场动态快充技术的发展及其壁垒:当前,快充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尽管所有主流负极材料公司都能生产涉及快充的产品,但要实现高C-rate(例如4C、5C)的快充能力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研发团队对于产品迭代更新至关重要,面对电芯材料技术快速更新的现状,杉杉股份拥有专门针对快充技术研发的团队,并与主要客户进行联合定制开发,持续创新和提升研发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硅碳负极材料方面,公司在2023年的出货量达到千吨级别,硅氧和硅碳双线布局,其中硅氧产品发展迅速,已迭代至第三代,而新型多孔碳结构的硅碳材料正处于送样测试阶段,正在与国内外头部电池厂商合作,预示着良好的市场应用潜力和量产前景。4.新能源材料储备及市场需求展望技术研发进展:公司在硅氧和硅碳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已通过认证,目前重点聚焦于大圆柱产品,硅氧技术进步尤为明显。市场需求与订单预测:虽然日韩市场存在一些预期订单,但整体订单量暂时低于预期,预计24年动力电池市场将迎来逐步增长,特别是海外高端市场的空间较大。公司的偏光片业务将继续运营,硅氧和硅碳在未来不会相互替代,2023年全年初步估计总出货量接近30万吨,不过确认收入与出货量之间可能存在差异。5.杉杉股份2024年业绩展望与策略部署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受春节因素影响,市场需求或将呈现谨慎态势,环比可能出现下滑,但公司正积极与主要客户就库存、价格等方面展开沟通,自身库存维持正常水平。2024年每吨盈利能力可能略微下降,因产品价格面临压力,但整体盈利已经触底。石墨化自供比例现为50%-60%,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提升;到2023年底,产能预计将达到30万吨左右。偏光片业务表现稳健,现金流状况良好,虽24年面临价格压力,但预期仍将保持稳定运行。二、Q&AQ:当前快充行业的整体增长态势如何?对于24年和25年的快充渗透率有何预估?A:当前,快充行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体现在高倍率快充产品上。尽管目前市场上4C以上产品的占有率相对较低,预计明年4C以上的快充产品数量占比仍不会过高,但快充技术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且积极。对于2024年和2025年的快充渗透率,具体的数值不便透露,但从市场总体走势来看,储能容量的提升以及快充产品的应用比例有望稳定在50%至60%区间。Q:目前出货量中2C级以上快充产品的比重是多少?4C级以上的产品是否已经实现大规模出货?A:现阶段,2C级以上的快充产品在总出货量中的占比大致在50%至60%之间。关于4C级以上产品,去年已实现超过2000吨的出货规模,但在所有快充产品中的实际占比还不足10%。至于2024年的数据,目前尚未统计完成。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随着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快充产品的份额将持续增长。Q:在总的出货结构中,消费品、储能设备和动力领域的占比分别是多少?A:回顾去年的数据,动力领域占据了70%至80%左右的出货份额,而剩余部分则由消费品和储能设备各占约一半。Q:展望4C快充产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未来发展情况,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其他电池厂商的情况是怎样的?A:我们预测4C快充产品在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比及出货份额都将呈现上升态势,因为整个市场正朝着高倍率快充产品方向快速发展,这一趋势非常明确。不过,涉及具体数量由于商业敏感性问题,目前不便公开。除宁德时代外,我们也在向LG和比亚迪等其它厂商提供样品,尽管当前主流仍以2C和3C为主。Q:4C快充对负极材料的影响有哪些?在包覆剂和碳包覆二次颗粒等工艺方面会有哪些改进需求?A:4C快充的要求无疑将对生产工艺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包覆剂的选择以及提高碳包覆二次颗粒性能方面显得至关重要。虽然具体到工艺技术层面的内容无法在此详细展开讨论,但在4C快充制备过程中,优化碳包覆二次颗粒工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Q:4C快充是否必须进行两次快速包覆处理?包覆材料的大致添加比例是多少?A:通常情况下,4C快充可能需要通过两次包覆造粒过程来满足其技术要求,但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确认。至于包覆材料的具体添加比例,则涉及到公司的核心配方和技术秘密,因此不便对外公布。Q:负极材料从2C升级至4C,其在售价和成本上会经历怎样的变化?A:当负极材料从2C升级到4C时,在成本方面可能会上升大约10%左右,这部分增加主要源自于二次碳化等工艺环节的成本投入。而在售价层面,预计会有超过15%的提升幅度。总体来说,相较于非快充产品,快充类产品的盈利空间将有所提高。Q:何种情况下会选择使用液相包覆技术?A:液相包覆技术通常应用于对快速充电性能有极高要求的产品中。并非所有快充产品都会采用液相包覆,具体应用取决于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对成本控制较为严格的动力型产品,我们可能会选择固相包覆方法。然而,对于高端消费电子产品这类对形态、性能要求严苛且价格较高的产品,我们更倾向于采用液相包覆技术。不论是固相还是液相包覆工艺中的添加剂,均由我司自主研发。特别是液相包覆技术,包含了我司独有的技术和能源消耗,属于自主知识产权范畴。部分市场上常见的、多数企业能生产的普通产品,可能是外包制造,但针对高端产品线,我们坚持完全自主研发与生产。Q:在快充技术领域,材料研发面临哪些技术壁垒?杉杉股份在该领域的研发计划是怎样的?A:快充技术在材料研发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并非所有供应商都能生产满足4C或5C快充标准的产品,这需要掌握独特的关键技术才能实现。杉杉股份拥有一支专注于快充技术研发的专业团队,正与核心客户合作开展定制化开发工作。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和产品迭代,不仅致力于推出一两款快充产品,更是要持续提升和突破快充技术的研发能力。Q:3元体系和铁锂体系在快充技术方面的负极材料有何差异?A:实际上,在3元和铁锂体系关于快充技术的应用上,负极材料端的变化并不显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特别直接的相关性。Q:快充技术和硅碳负极材料之间有什么关联?硅碳材料在快充应用领域的前景如何?A:目前来看,在快充技术中,使用硅基材料并非必需条件,因为实现3C至5C的快充需求仍可以通过人造石墨达成,而且硅基材料的成本相对较高。尽管硅基负极材料的确可以增强快充性能,但它主要用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现阶段并未将其作为实现快充的主要目标。Q:2023年,杉杉股份预计在硅负极材料方面的出货量是多少?A:预计2023年公司硅负极材料的整体出货量将达到千吨级别,涵盖混合料及成品。其中,硅氧材料的成品也在销售范围内,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研发至第三代,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正在大量出货。在硅碳领域,我们新开发的多孔碳材料技术已经开始向主要客户送样测试,进展颇为顺利。Q:硅氧和硅碳材料在负极应用上有哪些主要差异?目前市场上二者的定位如何?A:硅氧材料因其相对较好的膨胀性能,安全性较高,尤其适用于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相反,硅碳材料则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优势,更适宜于动力型电池市场的需求。然而,在当前阶段,硅基负极材料的整体商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如正极三元、铁锂材料那样清晰的市场细分格局。硅氧与硅碳两种材料路线均在积极探索中,市场对于它们最终应用场景的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明确共识。Q:公司在多孔碳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有关量产工艺的最新进展是怎样的?A:在多孔碳技术研发领域,杉杉股份正在积极推进新技术样品的送样工作,并已成功与数家行业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展开合作。这项工艺主要是为了解决硅基负极材料膨胀问题。尽管如此,关于具体量产工艺的重大突破,公司暂时没有提供详尽的信息。Q:贵公司在硅氧技术上取得了何种关键性突破?目前该技术的产业化进度如何?A:我们一直在硅氧技术研发上保持较快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从市场需求和应用层面来看,虽然公司在这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整个市场尚未完全激活,硅氧技术真正大规模进入市场还需一段时间。Q:能否预测硅氧技术实现较大规模应用的时间节点?A:韩国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预期订单,原本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动力电池领域可能逐步实现硅氧技术的大规模量产,但实际接收到的订单情况略低于预期。当前预估硅氧技术在2024年将在动力电池领域逐渐放量,且将以海外市场高端产品为先行。Q:在各类电池形态中,哪种占据主导地位?硅氧和硅碳的研发及应用进展是否同步?A:目前市场上大圆柱形电池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我司的软包和方形电池也已通过相关认证。硅氧和硅碳技术的进展并不一致,其中硅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速度相对较快;而硅碳技术由于下游电池生产工艺尚未完全成熟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挑战,其发展步伐稍显滞后。(节选)

慧选牛牛统计:该股最近90天内共举办了1次或以上机构内部交流会;90天内共有1篇券商研报,机构给出评级1次,买入评级1家,机构目标均价为12.44元。90天内共0次机构调研,其中券商调研0次,基金0次,私募0次,资管0次。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杉杉股份
工分
2.0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