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正帆科技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9-20 22:24:36

当时从海外回国,然后选择工艺介质供应系统这个方向开始创业,是出于怎样的 考虑:我们创业的时候,这个业务方向的选择还是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 2000 年,当时中国半导体迎来了一个小的爆发期。随着张汝京进入大陆,那么 当时中国的半导体还是刚开始热起来,那我有一个客户,找我帮忙在国外寻找这 个高纯工艺介质供应系统所需要的关键零部件。我们这么一个偶然的因素进入到 了这个领域,但是进来以后才发现这个领域国内的差距与国外非常大,然后中间 的这个改进的空间非常多。所以我们是从那个时点开始,从高纯气体系统的关键 零部件的贸易,然后到管路系统,再到核心装备,这样走到今天,当初启动的时 候还是很偶然的。 正帆科技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这个主要的下游的话就是比如说当时也是基 于光伏的这个双反的过程。其实我们创业的时间的话还是蛮长的,但是上市时间 是比较晚的,能不能给我们回顾一下中间的一些曲折艰辛的过程:正帆科技实际 上这 20 年走的还是算是比较稳,因为我们不大选择挣快钱、短线突击的这种策 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还是面临过一些比较关键的时刻的。比如说有一 件事,在创业很初期,当时公司规模还很小。我们的作业现场发生了一次事故, 那客户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全额赔偿,他们要求的赔偿金额实际上按我们预计会超 过我们当年的全年的利润。那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故。那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他 们的诉求在法庭上肯定是难以得到支持的。他们的管理的方式比较粗糙。同时我 们还是比较专业,我们在签订合同时候已经对未来的风险做了一些防火墙,就是 怕客户不讲道理。我们的签约主体是用的一个子公司,实际上我们的风险是非常 可控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出于一个是道义和维护公司生意的,这个决定 满足客户要求。因为客户之所以用高价选择了我们,是对我们的专业性的一种认 可。那么我们一出了事,我们就跟客户玩法律招数,这个实际上我们肯定是会大 获全胜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公司的形象非常不利,我们宁可损失这一年的利 润。那当时我提这个东西时候,跟我的创业合作伙伴提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是非常 小心翼翼的,因为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认可我这种思维,那结果没想到大家这个 沟通非常的顺畅,基本开了一个会,有的人比较积极的支持,有的人相对说来弱 一点。但不管怎么样,正帆的全体创业合作伙伴都同意这个方案,我们就没有跟 客户进行法律上的纠缠。因为如果我们在法律上获得任何小的胜利,客户他们的 职业生涯都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们决定不这样做,而且我们的这个创业 伙伴也都非常支持。 所以这件事听起来在到现在看来当然就是一个几百万的损失,但在当时对我来讲 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就是这个事情还是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一个组织, 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选择还是很能说明这个组织的底色。那正帆的正帆的底色是, 偏长期主义。那这个事情我认为是一个蛮重大的考验。但是通过这个考验还是很 快乐的,我还是很欣慰。那后来就更加困难了。就是说关于受到国外双反的影响 大规萎缩。当时正帆的敞口 60%都暴露在光伏产业,突然我们的客户萎缩,业 务下降,最重要的是面临风险,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环节,我们几个股东为人员 是否消减,是否继续负债经营又进行了讨论,我们最终决定全体股东工资砍半, 员工工资不调整,我们的经营继续,不像第一次是道德上的选择,这是次是策略 上的选择。如果当年我们做出了收缩式策略,我们就没有现在的规模,我们当年 的不收缩,不后退,让我们做到了现在的规模。后来光伏产业没有让我们失望。 半导体行业的客户对供应商要求很严格,工艺介质系统看起来不是核心业务,但 是非常关键,当时导入的第一家半导体客户是谁,怎么切入的:IC 产业第一家 客户是无锡华晶,现在已经整个产业进入到华润旗下了。第一家超一流客户是中 芯国际,我们导入的过程中非常辛苦,我们明确我们提供的供应系统是配套业 务,但是我们的系统好坏严重影响良率,良率是 IC 产业的命脉,他们成本控制 非常严格。还有就是国产替代当时也不是主流的理念,当年倾向使用国外的系 统。所以过程充满艰辛,我们是一步一步完成导入过程,有的时候可能达到 2-3 年,要有恒心和毅力。 我们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我们一方面在超一流客户做导入,一方面在二级客 户的业绩做好,能带来利润和现金流,然后二级市场也能够锻炼队伍,同时也是 好的案例。我们的策略还是非常成功的。 公司现在在提业务发展战略的调整,我们有多部分业务,下游行业横跨光伏、光 纤、医药、 IC,公司对业务的定位是如何的,OPEX/CAPEX,还有后续拓展的 计划:厂务系统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我们是通过帮助客户建立厂务系统形成 共同体,我们的高纯介质供应系统,是终身的服务,只要建设了,我们对他们的 服务一直要持续,我们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这个情况下发展气体和服务业 务就顺理成章,就好比卖煤气灶加煤气。我们公司的核心是气体公司,但是我们 做业务是从硬件开始做。气体是工业的血液,我们的厂务系统业务也是高纯气体 供应。我们进入气体领域是厂务系统的在自然延伸,我们会同时推进高纯气体和 工业气体业务。从明年开始我们气体业务额的增速超过厂务端。 泛半导体工艺核心模块,处于高速成长期,一是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趋势加速, 每天都听到新的国产设备厂商进入市场了,然后在下游客户验证速度加快。但是 有一个事情无法避免,虽然半导体设备在本土制造,但是核心模块快依然依赖国 外,而且比较严重,所以我们的核心模块业务会有高速成长。我们的竞争对手富 创,市场对他反映比较热烈,他也是半导体装备的核心配套,虽然我们有差异, 但是市场都是有需求。 CAPEX/OPEX 主要是装备、材料、服务,我们叫三位一体。这三块业务不是简 单的叠加,不是 8:1:1 这种简单的关系。随着比例的变化,客户对我们创造 价值的看法会改变。未来三年年材料业务占比会显著提升,再往后服务业务提升 速度会变快。我们半导体下游投资还是非常火爆,最后投资的工厂进入运营。我 们的行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人才,不可能这么多工厂同时开工而保证人才,这 个时候客户会更加依赖专业第三方的服务,搞内循环做不到。往 10 年看,服务 类业务越来越高,中短期气体业务增速超过CAPEX。 这几块业务都是有机一体,本身围绕同样的客群把业务从 CAPEX 拓展至 OPEX,未来会新增一些客群,院校什么的:是的。 未来业务占比有变化,那未来想把公司打造成什么样的公司,我们对标的企业是 谁:我们是希望向法液空学习,气体是工业的血液,你不只是半导体、光伏,中 国制造业也离不开气体,那气体和相关的硬件装备相关的服务是我们的未来。为 什么说赛道是无限远的,因为按照我们的非常激进的预测,无论是营收还是利 润,都保持较高速成长,我们 2026 年完成第一个十年计划,我们的体量仍然不 大,我们的成长空间依然很大。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的法液空。 我们想展开聊一下,介质系统偏工程,占用的资金比较多,怎么平衡公司的现金 流:中国项目类客户占用资金非常普遍,而且是潜规则,我们有两个事情可以 做。一个是我们的 CAPEX 业务占比逐渐降低,消耗品业务占比逐渐上升,那个 层面的资金流会慢慢变好,还有我们的行业话语权逐步提升。我们做个测试算, 我们没有 OPEX,我们的营运现金流还是有可能为正。看正帆过去五年的营运现 金流,我们没有那么严重,今明两年可能项目业务本身就能达到现金流平衡。这 里面主要是客户占用资金的问题,这个和我们谈判地位和管理能力非常相关。未 来随着 OPEX 业务上升,行业话语权提高,现金流的情况不会成为我们的障 碍。未来我们会融资,大部分会投入到业务的发展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不 是补充现金流。 工业气体,我们也是挖了史总,它是从液空出来的,气体业务我们要做高纯电子 特气还有工业气体,我们也不会给钢厂和石化厂提供工业气体吧:是的,我们工 业气体两个客群,一个是泛半导体客户,他们需要电子大宗气,我们的服务,在 客户面前的声誉都可以。另外就是工业服务,在工业区,中国在各地有规划和产 业集中管理的需求,比如潍坊,我们在那个工业区占到先机,在整个工业区供 气,我们为工业区提供基础设施,滨海的还没有。我们捷足先登,后面的事情比 较好做。我们有两个类型的业务。潍坊、丽水为整个园区提供管道气,多余的我 们还可以变成液体向外输送。这是我们第二个客户群,这个体量非常大,我们不 会找大的钢厂、石化,那些是传统的空分巨头的市场,我们没有想抢。 园区的气体会和传统的公司竞争:是的,竞争是充分的。 泛半导体客户我们做气体还是有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园区客群,我们没 有看出来公司在园区客群的优势,我们跟同行竞争的话有哪些优势:园区的竞争 比较考验公司的综合能力,如果园区不仅提供空分,还能提供其他东西,特别是 高科技园区,他要招募电子客户的话,我们还是有心理上的优势。潍坊是普通的 工业区不是高新技术区,它的高新技术区主要是不成熟,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占 了。别人再和我们竞争,肯定会有某种困难,因为比如供货我在建设期就可以开 始供气了,我就在附近,别人就做不到。跟电子客户相比,工业区竞争更加公 开,各家差异不明显,这里面有一些偶然因素,我们也愿意在市场竞争,只要是 抢到了,就是跑马圈地。 气体电子客户,公司未来气体在泛半导体行业重心放在大宗气还是特气,自产的 比例如何:我们更关注电子特气,我们不是对哪个业务偏爱,因为我们的系统大 部分是为特气服务的,我们对这个更了解。这个里面分自产和渠道类产品,渠道 类产品更重要,我们要提供包围式服务,不可能什么都自产,我们一定要和同行 建立起一种配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关系。如果说有些产品的 供应链不稳定,供应渠道我们觉得有危险。我们会试图把它变成我们自产的产 品。自产的产品我们的毛利会高一些,关键是自产时掌握供应链主动,不会断 气,签长约有信心。量很小众的,量完全没办法支撑长周期的开发,我们还是和 供应商合作。 鸿舸半导体做的 Gas Box,目前业务团队的构成情况,为什么成立不久就有很 多订单,背景是什么:我们内部说鸿舸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之所以发展势头是这 样的,完全是因为市场的这种需求。现在不是国产替代的问题,而是国际厂商供 应链紊乱,优先保障国外客户,国内厂商受到双重打击,本来供应链就紊乱,然 后我们的排序还排在最后端。还有中美之间不信任,大家安全感严重降低,所以 国产化的这个需求确实是非常强烈,客户态度非常积极,它 允许你犯错误,他会配合你,告诉你有什么问题,不会像过去一样,你只要犯一 个错误,就永远不要再进我的门了。你一定不能停下来,市场基础逻辑发生变 化。 外部不确定性给我们的国产设备、零部件非常确定:是的。人力资源上我们抽调 了骨干团队,然后就是国外公司的同行,我们 20 年来很持续的现象,外国公司 给我们培养人才,我们会比较多的从国外公司Gas Box 竞争对手寻找人才。 您和崔总在创业之前过去的工作经历对正帆有什么帮助:我们在创立正帆之前不 是半导体行业的人,我是机械类出身,他是应用电子类的。我们的相似点是 在 500 强公司工作,工作经历给我们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创立正帆帮助 很大。正帆的理念比较偏中西结合,我们不认可家族企业,我们希望由职业经理 人来管理。然后就是觉得国外的白领文化很有问题,我们从国外大公司找来的 人,他们也愿意来,越大的公司高阶白领的避险倾向,他们追求自己职业生涯的 发展,对公司发展关注的不够。过去的经历最大的帮助对大公司的病,这种组织 的变异有警惕,有的公司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了,我们比较敏感和警惕,这种经 历帮助非常大。 人才管理的理念,感觉正帆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非常外企,自由的风格,同时也 有中国本土系的特色,大家非常平等,很有活力,怎么看公司文化:我们的公司 文化和半导体公司不太一样,我们比较排斥老板文化,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强 调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个人价值,比较关注业绩,比较关注 kpi 考核,大家拿成 绩说话这种模式。可能就说技术人员,前方业务人员掌握着公司的生死存亡,这 些人在老板面前说话是比较牛气的。这种文化是有的,我们也比较喜欢。但是毕 竟 20 年了,逐渐在老员工当中产生一些惰性,我们会随时关注公司文化的建 设。这也是我们当初创业的时候很强烈的愿望,我们想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组 织。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大家相互之间怎么分工:我们上市以后,业务做了比较大的 调整,我和陈总主要负责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还有新业务开拓。史总接替 了 CEO,负责厂务系统和气体化学品,它的背景是液空,这两年从液空招了不 少人才。创业伙伴黄总负责生物医药,做这一行超过十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在生物医药站稳脚跟。我们的核心模块业务是崔总,这个板 块也在寻找新的 CEO,我们对大公司的白领比较别扭,但是也没有其他地方 找。当我们宣布这个人找到了,我们就是重大胜利。我们就是三大板块加上创业 板块。CFO 是郑总,主要负责正常的财务管理,但是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营运管 理系统的建设,这是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公司的核心大概是十来个 人,我们会定期开会,沟通机制非常顺畅。 下面不管是鸿舸、生物医药、本部,和工艺介质相关的设备和气体相关的都是快 速扩张。公司怎么保障人员跟得上:我们的人才分两大类。一类是创业类的,我 们有一个计划在行业内找到高手,在我们的这个平台上创业,这些人前期可能获 得公司一样的出资权,他可以晚一点出,相当于我们给他的做的期权计划。还有 一个板块未来上市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创业团队有股权,母公司可能用股权去收 他,达到他持股的目的。比较普遍的是期权计划,大概 cover 了 77 人,我们第 三期还会覆盖更多,这个和前面的计划相比没有那么大,但是目前非常成功,大 家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会关注公司的。最古老的 kpi+奖金还是继续做。正帆的 文化落地很难,还是靠激励大家。这个是我最关注的问题,这个涉及到未来大 计。人才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 怎么看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变化,过去两年高景气状态,今年海外与国内都是有 所回落,我们作为工艺介质的供应商,怎么看公司自身,会比行业更好还是跟随 行业:我们从在手订单来看还不错,我们也保持和设备厂商的沟通,应材、东电 和国内厂商,它们的订单在我们前面,有重大的参考意义。消费端的疲软传到上 游需要时间,目前我们的今明年的业务不受到影响。 我们的文化和竞争对手差异很大,我们偏稳健,长期,不去挣快钱,市场火爆的 时候我们份额会下降,我们不会冒然去接受有风险的项目,不像有的公司饿了几 年,突然有机会他会抓,然后挖我们的人。我们很少在行业紧迫的时候去挖人, 我们很怕别的公司稀释我们的文化。市场下降的时候我们的市占率提升,我们受 市场的影响不像竞争对手那么大。我们的管理层对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市场收 缩的话,我们的优势更明显。 从设备再到气体,跟液空路径不一样,我们公司三年维度来看,营收规模的顶在 哪里。长远来看,气体公司的成长路径都是收购兼并,实力相近企业的重组,远 期的营收空间在什么水平:未来态势是高速成长的,我们剪刀差始终存在,我们 扣非归母的增速高于营收的增速,出现倒挂我们会检讨内部体系。我们到 2026 年,我们有 2016-2026 年的十年计划,我们希望十年的营收CAGR 不低 于 30%,目前达到这个目标不是很有疑问,能达到的话到 2026年营收到 80 亿,但是这个时候增速也不太会受影响。我们内部动员的目标,不是很激 进, 80-100 亿规模希望OPEX 占比 50%。原因是 CAPEX 特性就是带来 OPEX,这些工厂运营以后,我们提供消耗材料和服务,我的 OPEX 业务会增 长,然后 CAPEX 业务高增态势在 2024年会放缓,我们认为中期有放缓,然后 原来的 CAPEX 运营给的 OPEX 会上升。 我们和液空还不是一样,大空分我们不愿意触碰。其他相关的,灵活度要求高 的,对客户响应能力不比液空差,我们的团队很多人都是液空的,他们对安全、 品质、标准流程的训练都不错,同时他们有躁动的心,对于阶层感、白领文化、 外国对中国市场的蔑视感觉很不痛快,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 再看远一些,专门做气体公司的长大的难度不小:中国的气体公司长大的很少, 资本对产业的投入会过于饱和。一旦国内形成你有我也有,大概是形成价格战。 我们砷烷、磷烷对手只有南大光电,但是还有价格战。我们认为一个工厂有一两 个产品是好的业务模式。 我们是对客户提供包围式的服务,我们早晚成为平台型公司,我们希望上游的供 应商通过我们的这个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那么对我们来讲,渠道类 业务其实是蛮重要的。而且这个产业只有液空在思考,但是他做贴身管家的服 务,文化上是有问题。我们认为条件不成熟,因为五年之内客户还不会吃亏,也 就是说等到他们以后越来越多的工厂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互相在乱挖人,他们 就会发现专业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有价值,到时候不认为有哪家公司像我们一样为 那天做准备。 包围式的服务模式,这种气体的多元化是什么看法:我们需要警惕。首先就是在 国外成熟的市场里边有成熟的模式,气体化学品相关的装备,相关的供应链,相 关的运营非常成熟,我们不需要创新,只需要 copy。有了渠道和 power,是不 是能拓展到其他的半消耗品这种材料,甚至现场的,比如说机台的清洗服务等 等。我们在认真的看,包括数字化平台设计,我们关注在气体化学品、相关装 备、现场服务,目前还是有点受限。这个平台、渠道一旦形成,客户依赖一旦形 成,向同游扩散一定是很好的。 气体国外服务很成熟,但是不同种类想跨界是有难度,包括资源获取的难度:国 内是有这个问题,大家都愿意直接供,所以造成很多问题。国外不是这样的,国 外的一个产品的生产 商往往不是客户的服务商,他只集中于开发某一种产品,然后他把这个产品交给 液空、AP这种大公司做综合的服务。那么反而原厂的话语权要弱于这种代理 商。实际上我们说的几大气体公司,他们的本质在电子气体上本质他们是代理 商,他们有硬件,有团队在客户现场的服务。这个优势非常明显。而生产厂家不 愿意这样做。他比如说一个很优秀的产品,每年两个亿美元,它是不可能向全球 去供货的,它是不可能去接受每一个最终用户的订单的。 我们在整个气体业务里面,液空有哪些公司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和几大气体公 司都比较熟悉,但是液空做的比较好。但是大气体公司有共同的特点,对安全的 执著,对标准流程的执著,还有就是对于客户要说话算话、不轻易答应做不到的 事。确实大公司长期积累所拥有的底蕴。这些底蕴相当接近,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们不断在气体公司挖人,学习这种体系,最优秀的地方是流程管理。 我们挖了很多其他公司的人,我们结合自身本土化的优势:还有一个优势,客户 对液空很尊重,也是对液空的人很尊重,如果人拉过来,我们还是能抢下这个客 户。 公司对气体业务很有信心的原因:是的,因为气体业务是非常大的市场。 公司核心团队有很多人跟您创业非常多的时间,您个人认为您身上有哪些特质吸 引他们:先说我的理念,带领团队创业肯定要让其他人尽量获得成功,如果说老 板老板一个人赚到钱,其他人过得苦的,我就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我们的团队 的骨干都知道,我不是这么想的。这个是很朴素但是很有威力的。 那另外我们同时对一些文化的细节方面还是比较关注。比如说如果部门的领导对 下属的意见过于压制,特别是如果他不允许下属抗辩。下属的抗辩往往都是出于 公心的,他完全他就是因为认为老板这个决定不对,对公司有害,往往不是伤害 到他个人利益。他要抗辩,说明这个人对公司的底线是负责的,而且他有看法。 那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屡次出现同一个人,因为为了公司利益进行抗辩而受到打压 的话,那我们会反过来对这个部门的领导会多加关注的。我们其实在贯穿文化细 节当中的时候,除了个人要以身作则以外,其实我们还是有一些细节的规定,比 如说关于抗辩的问题,关于上级和下级,下级不可以向上级 do favor,还有不 许赌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处罚很严厉,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保护的很执着。 我们半导体零部件的业务,现在还有半导体零部件的企业也想做,怎么看这一块 的壁垒:真正的壁垒还是速度。一个是技术的壁垒,我是做高纯系统的,客户的 信任度,和我们对客户的要求的理解肯定和一般的新进入者是不太一样的。还有 一个客户依赖度,这个市场还是有天花板的,你客户买 A 就不能买 B,那客户 的认证的过程也比较漫长。大家提心吊胆地冒了很大风险做验证,然后最后成功 了,大家都舒一口气,又来一家验证他会抵抗的。还有就是供应链,你先进入行 业,形成固定关系。这个行业对新人很歧视,它在供应链上也得不到我们的价 格,交期的话也排到最后。就像中国机台厂商的交期是最后的,应材、东电他们 是最先的。那么这个行业已经进入来的,它也是会这种情况,他对新进入者不知 道你是什么情况,他肯定是不愿意让他的原来的老客户感到不开心。关键零部件 是严重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国产化,关键的很多还是进口的,长远的问题不解 决,国产化还是很虚的,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 怎么看待很多人想进来,还是速率度我们已经被认证了,他们再想被认证就会比 较困难。 目前有同行的在做吗:富创。他做模块业务比我们要早多了。他现在已经在应用 材料这有认 证,但是他做的不是Gas Box,他做的是其他的机加工一类的东西。它的 Gas Box 业务比我们小很多,但是他进来我们是没办法阻挡的。但是如果有第 三者进来,他下的决心还是比较莽的,冷静一点不会做这个决定的。 如果是咱们给海外的供应商,富创给客户的美国、亚太供应,中国设备的份额在 全球比较小,咱们想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个难度在新加坡、南京的厂会大很 多吗:出海这件事对于鸿舸肯定会做。目前我们借着国产替代,国内客户积极, 国外客户被动,他们没有很大的劲儿去推,国内像我们现在的重点肯定是中微这 种。富创已经出海了,他已经供了应材,但是我们也开始供日本的客户。国外的 厂家不一定是你是中国的就比较排斥,我们做的不是致命的,从 28nm 直接跳 到 14/7nm。鸿舸不是出海做不做,而是已经做了。 出海我们会不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到新加坡简单一些,到美国会更难:我们在策 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太多的难点,反而是中国的疫情、政策比距离影响更大一些。 我们在产业链中不太敏感,不大会因为政治原因在某些国家更困难。我们的目标 是全世界所有的半导体设备的制造商。但是目前显然国内的客户更欢迎,国外的 客户也不排斥。 我们的目标先走国产替代,全球化的路我们也要走。那市场非常缺货的,我们也 有比较好的交货能力,我们就比较容易打进去:半导体行业比较保守,哪怕是技 术得到完全认证,他也会把你放到第三、第四供应商。但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呢?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得到认证,然后得不到什么销售额呢?那就是怕 他的第一,第二供应商出问题,他们等的就是这种事。就说如果第一、第二出了 什么问题,他不用现来再认证我们了,我们已经是被认证,我们马上就可以补 上,所有的新进入者都是靠这个,等着老大老二交不出来。 我们做了很多认证吗:鸿舸上量速度很快,所有的上量产品都需要认证,我们按 照今年能签 3 亿订单来看,肯定都是认证了。越是高端客户认证速度越慢,但 是太阳能这种客户认证就比较快。 晶圆厂占开支比例,还有就是国内竞争:我们的系统在晶圆厂的 CAPEX 变化比 较大,比如中芯这种做逻辑芯片,长存做 NAND,长鑫做 DRAM。具体数据能 挖,但是详细占比不好说。我们在市场的市占率是 10%,没有超过 10%,市场 比较分散,可能是客户故意造成的。 除了我们以外,也没见到份额很高的,国内系统公司在下游产能扩张中,份额可 能会更高:可能有慢慢集中的趋势,玩家的数量会减少,一些小公司已经被淘汰 掉了,但是客户比较警惕,不会说哪一家份额超过 50%。 总结: 正帆是一个坚持长期主义不挣快钱的公司,我们也比较耐得住寂寞。我们是长跑 型选手。各位投资人在制定投资策略的时候,可能大概能够就我的话能够做个参 考。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正帆科技
工分
0.5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