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次新股基本面之:派诺科技【2023年12月6日申购】
股痴谢生
2023-12-06 12:19:55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为大型建筑、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电力用户侧客户提供能源物联网产品及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

其中,能源物联网产品是指公司利用自主核心技术设计、研发并生产的计量测控类、保护分析类、电气安全类及通讯传输类智能电力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是指公司依托能源物联网产品底座,以电力系统用户侧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行业经验相融合,实现电力系统和关键设备互联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协同,为客户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助力建设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

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研发力量。在硬件方面,公司掌握了智能电力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工艺技术;在软件方面,公司掌握了集成软件架构的大型软件开发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构建基于通用场景的标准化系统应用及基于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的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及子公司珠海兴诺、华夏云联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拥有专利 194 项,其中发明专利 48 项;拥有软件著作权 182 项,体现了公司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凭借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公司赢得了下游客户企业的广泛认可,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南方电网、华润集团、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为、吉利、阿里巴巴、京东、ABB、西门子、霍尼韦尔、美的等知名客户及集团在不同领域开展合作。近年来,公司参与的重点项目包括上海世博会、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广州白云机场、厦门天马半导体、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通州数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展览中心等。此外,公司还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

公司先后参与多项广东省、珠海市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项目,2021 年和 2023 年,公司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参与了 5 项国家标准、3 项行业标准、4 项地方标准和 6 项团体标准的起草。

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情况如下:

image.pngimage.png未来,公司将坚持以“从物联到智联,推动智慧用电、绿色用能”为使命,树立“创业不息、创新不止、创造不凡”的企业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数字化、电气化、低碳化的行业发展趋势,为客户提供能源物联网产品及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在新时期的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安全稳定的用能及运维需求,持续赋能客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发行人主要产品和服务

公司作为电力用户侧的能源物联网产品及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和服务贯穿能源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共同构成新型电力系统下数字化、电气化、低碳化的产品服务生态链。

“能源物联网”系物联网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延伸与应用,主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实时采集用户的关键供配电设备、用能设备以及能源使用过程信息,通过通讯网关设备上传 至本地系统或者云平台,实现对用户侧源、网、荷、储、充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能源物 联网按照物联网体系架构可划分为三项层级,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具体情况如 下:

“感知层”作为能源物联网的基础层,犹如人的各种感知器官,依靠多功能电力仪表、电气火灾监控设备、保护分析类设备等数据采集设备和测量装置对客户的基础用能设施及其周围环境等进行感知,以识别并采集相应的用能数据及信息。公司在“感知层”拥有较为完善的与电力能源相关的自产产品,其他水、气、热、冷等设备主要通过外购方式取得。

“网络层”犹如人的各类神经元及中枢神经,利用智能网关、通讯管理机、边缘计算网关、交换机等各种网络传输设备将由从感知层收集获取的用能信息数据经汇总、融合等处理后传输至应用层系统,是连接能源物联网中感知层与应用层的关键纽带。公司拥有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的智能网关、通讯管理机及边缘计算网关,交换机一般为通用型设备,市场现有成品较为成熟且供应充足,因此公司主要以外购为主。

“应用层”类似人的大脑及经大脑分析诊断后作出的相应行为,作为物联网整体架构和用户的接口,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和智能算法对传输后的用能数据信息进行了解、分析与学习,能够针对不同用户、不同行业的用能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能源管理平台和相关应用系统。公司系统项目中的核心软件平台主要为公司自行研发取得,对外采购仅为服务器、工作站、监控屏幕等配套硬件设施。

“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构成了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核心架构。公司具有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架构中核心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的自主研发、生产、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客户具体需求为其开发设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同质化的系统方案,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用能需求。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搭建上述核心架构的能力,为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相关产品和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

1、能源物联网产品

目前,公司的能源物联网产品主要应用于感知层和网络层。其中,感知层产品主要包括测量测控类、保护分析类、电气安全类智能电力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网络层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网关、通讯管理机和边缘计算网关等通讯传输类智能电力产品,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综上,公司能源物联网产品包含智能电力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两大类,相关产品使用自研技术,具备竞争优势,具体如下:

(1)智能电力产品

在初创阶段,公司即以智能电力仪表作为主要产品进行业务拓展,是国内较早从事智能电力产品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公司初期智能电力仪表功能聚焦于用电计量和控制,随着我国电力能源需求的不断旺盛和逐步深入,公司逐步自主研发具有用电保护分析、电气安全防护、信息通讯传输等多元化功能的智能电力产品,产品线较为完善,产品结构合理,主要产品包括多功能电能表、电能质量分析仪、空调管家、马达保护装置、电气火灾监控设备、通讯网关等。公司智能电力产品中的核心部件主控板及所烧录嵌入的操控软件均通过自行设计、自主研发方式取得,且拥有自主生产相关智能电力产品的能力,是公司的业务底座。

公司自主研发了与智能电力产品相关的电力监控及计量技术,从测量精度、产品设计、可靠性等方面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实现智能电力产品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长寿命等技术要求,主要性能参数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具体指标比较情况详见本节之“二、行业基本情况”之“(五)行业竞争格局及发行人的市场地位”之“3、发行人与可比公司的比较情况”之“(4)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关键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公司水平的比较情况”相关描述。

(2)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

①公司拥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核心技术

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充电系统及可拓展、高可用的 SaaS 平台架构技术”,可实现车网灵活互动,使用可拓展、高可用的分布式充电桩 SaaS平台架构,兼容性强,灵活度高,支持海量大数据存储、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查询、多用户多设备同时操作运行时的高并发场景,满足多运营商、多租户的管理需求;采用独特的功率分配算法,可以通过网络传递负荷信息,完成负荷的智能调控,既能满足区域内多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的需求,同时能够保证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在不增加配电容量的情况下为更多的新能源车充电的需求。

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配置灵活,部件维护便捷;拥有全方位的保护功能,能及时预判风险;支持 4G/5G/工业以太网/蓝牙等多种组网功能,适用于各种场景,并能支持远程升级维护。

②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技术参数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行业公司先进水平

衡量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技术参数较多,主要包括充电效率、功率因数、IP 防护等级、恒功率输出范围等,公司上述参数能够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行业公司先进水平,具体见本节之“二、行业基本情况”之“(五)行业竞争格局及发行人的市场地位”之“3、发行人与可比公司的比较情况”之“(4)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关键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行业公司水平的比较情况”相关描述。

此外,公司充电桩产品具备良好的产品性能、使用寿命和外观设计。公司产品具备无卤V-0 阻燃、抗紫外线、机械性能好、耐高热及低温(-30℃至 95℃)等优异性能;各部件能满足中性盐雾试验 120 小时的要求,高于国家标准 GB/T2423.17-2008 中对于抗盐雾腐蚀的要求;产品人机交互界面具备良好的透光性、耐候性和耐划性、防水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公司凭借充电桩产品优秀的外观设计还获得了 2020 年度中国设计红星奖、2020 年度金点设计奖、2019-2020 年度成功设计大奖、2021 年度珠海市第六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产品组三等奖等奖项。

③公司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有利于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公司充电桩产品进行了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生产过程拆解为“原材料—模块—整机组装”的模式,使公司能够提前完成原材料初步生产和测试,使得整机生产过程仅为功能模块、标准结构部件、标准线束的组装,原有的组装测试流程由串行流水作业变成了模块组件的并行作业,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已经测试的模块进行最终组装可以提升良品率,降低整机库存,同时兼顾客户定制化需求,提高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此外,模块化设计和生产能根据各标准模块的技术发展情况,快速可靠地实现产品功能的升级迭代。

④公司具备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实施能力

除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以外,公司还在自有充电产品基础上,结合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软件算法,充分利用自身在用户侧能源服务行业的技术积累、市场经验、应用案例,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满足客户对充电监控、充电计量、电费分析、运维管理等综合性需求。

⑤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业务与其他业务板块具有协同效应

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与智能电力产品、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板块具有技术、生产、客户和订单获取的协同效应,具体如下:

从技术角度,智能电力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从技术本质上都是对用户能源使用过程和关键的机电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控制,均使用了公司长期积累的硬件和嵌入式软件相关技术,包括交流采样技术、测量算法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数据互联互通技术等。此外,公司在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上的长期技术积累,例如综合运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智能分析,实现应用服务、信息呈现、客户交互等业务功能等,使得公司可以快速推出充电桩运营管理云平台。

从生产制造角度,公司充电桩产品核心部件主控板与智能电力产品共用同一条生产线,且部分计量测控类智能电力产品可直接用于充电桩的生产过程中。同时,公司凭借多年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所积累的系统开发经验、技术积累自主研发了充电桩运营管理云平台,并充分利用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团队和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从客户和订单获取的角度,公司下游客户一般具有综合性的能源管理需求,在智能电力产品和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外还存在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的需求。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各类产品和服务均使用统一的销售渠道,各区域和行业销售人员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能够在不同销售团队之间高效流转,各销售团队之间能够协同统一,深度挖掘各类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电力能源服务。

2、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

公司的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基于通用场景的标准化系统和基于特定行业的定制化系统两大类解决方案。其中,基于通用场景的标准化系统主要包括能源管理系统、电力监控及运维系统、智慧能源双碳平台、智慧用电安全管理云、智慧能源云、空调智控云等,上述标准化系统可被广泛应用于有能源管理需求的各类应用场景;此外,为更好的助力行业构建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应用体系,公司深耕于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五大行业领域,针对性的为上述行业提供定制化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及服务具体情况如下:

(1)基于通用场景的标准化系统应用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2)基于特定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①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公司开发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致力于提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动环监控、电力监控、运维管理、容量管理、资产管理、三维可视化、冷源自控、10kV 自动投切系统、蓄电池监测系统以及 DCIM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该解决方案具备五大功能,第一,可以提供 10kV 反措预案控制,基于“故障-场景-预案”的设计思路,在供电事故发生时自动切换至最佳预案,保障供电可靠性;第二,对机房动力、环境、网络、安保等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第三,基于 BIM 模型的空间管理、资产管理和容量管理,合理规划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第四,实时监测蓄电池内阻、电压、温度和健康程度,定位失效电池,预测蓄电池寿命;第五,实时监控冷源系统各个环节运行状况,基于算法进行智能调控,降低能耗,提升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image.png②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业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机构纷纷加大采购更多的相关电子设备且对其使用强度愈加频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金融机构内部电气系统的负荷大超出原有设计标准,极易导致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有效解决金融领域的电气火灾隐患,保证银行机构的用电安全,引入“用电安全监测云平台”已势在必行。

公司开发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能源物联网软硬件产品及算法,实现对重点隐患用电回路状态信息的实时监视,并将数据动态实时上传至“智慧用电安全监控云平台”,进而实现客户用电安全的远程监测,有效降低安全隐患,提升客户用电安全水平。该解决方案具备三大功能,第一,可以对用电回路实时监测预警,按回路用途和负荷分类,并进行电量统计、漏电监测、隐患分析等;第二,实现分层分级监测管理、设备管理与预警,配电线路断电预警,进行辅助判断,降低复核次数;第三,对相关电能设备进行管理与预警,预警信息实时上传,减少消防隐患。

image.png③医院行业解决方案

公司开发的医院行业解决方案主要借鉴一站式监控、指挥、协作的思路,打通医院运维流程、建筑状态以及设备信息,基于公司在能源物联网与机电智能化运维领域的丰富经验,将设备综合监控技术(楼宇 IoT)、数字能源监控技术(能源 IoT)和医院业务流程三者有机结合,有效实现系统集成、子系统联动、智能化统一集中管理,达到本地自治、云端计算的高效协同。该解决方案具备三大功能,第一,设施安全:依托于物联运维平台,进行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监控与信息化管理,保障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第二,效率提升:通过高效便捷的移动端工具和数字化手段实现维修/巡检/保养等关键保障业务的线上、线下闭环管理,让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第三,绿色节能:对医院能源、机电设备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在保障病患就诊舒适度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能耗浪费。

image.png④交通枢纽解决方案

公司交通枢纽解决方案面向机场、地铁、高铁等大型公共交通场所,该解决方案对水、电、气、冷、热等能源的供应、传输和使用全过程进行管控,从而实现交通枢纽生产要素的全面物联、数据共享和高效协同,有效促进交通枢纽安全、绿色、高效运营。该解决方案具备四大功能,第一,能够全面监控供电、供水、供气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通过管理节能减少能耗浪费;第二,可以有效评估单位旅客能耗、空调性能系数、冷站能效比等能效指标,对标行业先进值,明确能源绩效等级和节能技改工作重心;第三,能够基于建筑内环境参数以及旅客等信息,智能调节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运行工况,在保障旅客舒适度的基础上减少能耗和人工调控工作量;第四,可以对交通枢纽内部商户用电、用水进行分户计量计费,通过能耗预付费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image.png⑤工业园区解决方案

公司工业园区解决方案是以工厂园区的业务场景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生产管理紧密互通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有效完善了园区企业能源以及碳排放管理体系。该解决方案具备四大功能,第一,有效打通光伏、充电桩、储能、空调、照明、动力、给排水等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能源系统一体化智能调度和管控,充分就地吸纳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降低用能成本;第二,可以全面监测用能工况,结合产量、能耗、排班等信息进行能源绩效评估,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精益生产挖掘节能潜力;第三,具备以行业指南为指导对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和碳资产管理,为园区和企业提供节能降碳指导建议;第四,以专家知识和 AI 算法为基础,对用电安全隐患、设备运行故障等进行智能预判,实现故障预测性维护和前瞻性预警,减少故障停机、停电,保障生产连续稳定。该解决方案能够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挖掘园区低碳潜能,提升园区建筑整体能效水平,为工业园区企业的绿色制造、低碳可持续发展持续赋能。

image.png(3)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开展模式、应用及核心竞争力

①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开展模式

公司使用自研的核心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根据客户的具体用能需求,为客户提供能源管理、电气安全、动力环境监测等用电与能源管理系统及能源托管、机电运维、节能节费等能源数字化服务。公司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通过覆盖全国主要区域的区域团队、面向特定行业的行业团队和战略性客户的战略客户中心等团队等进行市场开拓、项目实施、客户服务等。公司开展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的前期的沟通设计阶段、中期的实施交付阶段以及后期的增值服务阶段。

在沟通设计阶段,公司销售人员通过参加行业协会、专业展销会、技术交流会,召开新产品发布会,拜访设计院、电力成套设备商、工程承包商、直接拜访客户等方式了解市场机会、获取客户信息,并根据客户具体用能需求形成初步的方案规划和设计方案。初步方案完成后与客户进行多次沟通,并根据沟通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更新,最终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商业谈判、招投标方式签订订单;在实施交付阶段,公司根据与客户沟通确认的方案组织项目实施,根据项目需要组织硬件产品生产、软件调试、配套产品、辅助材料及劳务采购等,并最终负责客户现场的安装施工和系统联调,在通过验收后交付客户使用;增值服务阶段主要为公司在一定时间内为客户提供质量保证、能源托管、机电运维、节能节费等服务。

②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应用及核心竞争力

自成立以来,公司深耕于电力能源服务领域,以自主研发的智能电力仪表起步,经过不断持续创新掌握了电力用户侧软件算法和系统平台的核心技术,并将上述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相结合,通过长时间市场实践所积累的系统集成和项目实施能力,向客户提供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根据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深入洞察和判断,在通用场景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基础上,针对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探索,根据其实际用能需求“一对一”地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为众多知名客户提供绿色用能、降本增效的能源管理服务。

公司利用自身在智能电力产品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在自有硬件产品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自主研发相关软件算法和系统平台,向客户提供软硬件相结合的用电与能源管理系统。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电力物联网技术、能源数字化平台技术、电气安全技术、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技术、智能运维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公司开展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业务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上述核心技术的创新特征详见“第二节 概览”之“九、发行人自身的创新特征”之“(一)技术创新”中的相关内容。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竞争优势如下:

A、公司具有用户侧硬件产品、系统平台和软件算法全自主开发的能力

公司具有用户侧硬件产品、系统平台和软件算法全自主开发的能力,其中系统平台和软件算法是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底层硬件产品所对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将硬件设备所采集的客户用能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存储、反馈。公司研发部门中设立了独立的软件部门和算法部门,并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发技术人员,拥有长时间的系统平台和软件算法技术积累,以及通过过往项目实施和运营,积累了大量数据处理经验,提高了算法水平,能够满足多种应用场景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公司系统平台集成自主研发的异常能耗识别算法、负荷预测算法、设备故障预判算法、恶性负载识别算法、空调智能调控算法等多种算法,能够实现恶性负载电气100%识别、一级和二级故障诊断率100%和90%、中央空调平均约15%的节能效率等功效,满足客户能源数据挖掘分析、设备高效健康运行的应用需求。公司核心技术覆盖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从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及响应的数据流转全过程,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硬件产品能够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传输的及时性,提升系统可靠性;自主开发的系统平台能够兼容各类用电设备,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并能够支持大容量的数据并发,更好满足大客户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自主研发的软件算法能够提升数据分析的精确度,从而实现潜在故障提前预警,帮助客户实现安全隐患的及时排除。

综上所述,硬件产品、系统平台和软件算法的全自主开发能力使公司可以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互联互通、可定制化的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公司与中国联通、南方电网、华润集团、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为、吉利、京东等知名客户开展合作,体现了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优势。

B、公司具备大型项目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实施能力

自 2008 年开始踏入综合能源管理领域后,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和市场经验,目前已具备大型能源管理项目的定制化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随着我国节能减排以及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能源管理下游需求日益旺盛,项目规模较以往呈现日益增大的趋势。大型项目的实施一般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实施范围广、终端设备多、布线要求高、电气水热冷多系统集成要求高等特点,对于改造类项目还具有原有设备线束拆除、重新布局走线、客户原有系统统一集成等技术难点,对能源服务提供商在定制化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实施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

公司持续推进“大客户、大项目”的市场战略,并针对大型项目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设计和实施团队,汇集了涉及通信工程、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行业人才。在承接和实施大型项目过程中,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智能电力产品和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并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搭配水、气、冷、热等相关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整体系统集成,最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统一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C、公司具备针对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在满足客户通用场景应用需求的同时,根据对行业发展和下游市场的判断,选取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作为重点行业,分析上述行业客户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用能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为其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image.pngimage.png由上表,公司根据上述重点行业的用能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为行业客户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整体能源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在相关行业实施了众多标杆项目,体现了客户对公司系统项目核心竞争力的认可。

(三)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构成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33,792.56 万元、49,152.11 万元、61,329.51 万元和25,164.16 万元,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34.79%。

1、按照产品或服务划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image.pngimage.png二、 行业基本情况

(一)公司所属行业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分类,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根据全国股转公司《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I65)”。

三、行业情况

1、电力能源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1)电力能源行业介绍及发展历程

电力能源行业是将煤炭、石油、核燃料、水能、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物质经发电设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输电、变电与配电等环节供给用户作为基础能源使用的一条庞大、复杂的产业链。整体来看,电力行业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基本动力,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电力能源行业已历经三大重要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厂网分开”,发电侧市场迎来改革。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电力能源行业进行了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电力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重大改革。2002 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按照“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原则,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一分为十一,成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家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以及四家辅业集团公司,由此拉开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经过 10 余年发展,我国电力能源行业已逐步形成发电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第二阶段: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构建电力交易市场体系。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以及“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提出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已初步构建了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市场体系,有效促进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第三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再次开启电力市场化改革新篇章。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遵循电力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要求,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新篇章开启。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必经之路,对发挥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电力能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重大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达峰、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率先制定并有序推进“双碳”战略的实施。2020 年 9 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CO2 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12 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宣布“到 2030 年单位生产总值 CO2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

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能源,能源的核心是电力,电力的清洁与否最终将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能否实现。根据《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数据,电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排放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量煤炭的 17.3 倍、石油的 3.2 倍。因此,推动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的关键。相应的,发电侧的能源清洁化、用电侧的能源电气化即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从用电侧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数据,2011-2022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 38.70 亿吨标准煤增长至 54.10 亿吨标准煤,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 3.09%,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全社会用电量方面,2011-2022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增长,由 4.70 万亿千瓦时增长至 8.64 万亿千瓦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 5.69%,显著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此外,我国水电、核电及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11年的8.40%持续上升至 2022 年的 24.40%,说明我国能源电气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效果,预计将提前完成 2030 年一次电力消费占比达到 25%的目标。因此,未来我国电能替代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快,受益于此,相关的电力能源服务市场将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image.pngimage.png从发电侧来看,2021 年 10 月习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我国第一期装机容量约 1 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 2.7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31.6%,较 2021 年提高 1.7%,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 1.19 万亿千瓦时,较 2021 年同比增长 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3.8%,同比提高 2%,由此表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同时,2022 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1.25 亿千瓦,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升至 1.52 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 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2.13亿千瓦,较 2021 年上升 2.5%,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 47.3%。根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2020》数据,到 2025 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 50%以上。至 2025 年,全国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至少需达 25.94 亿千瓦,风光装机容量至少需新增 3.94 亿千瓦达到 9.27 亿千瓦;总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至少为3.35%,风光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至少为 11.7%。

综上所述,用电侧的电能替代以及发电侧的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将在供需两端共同促进我国电力能源的发展,而电力能源服务行业属于电力能源行业的延伸,二者关系密切。因此,电力能源服务行业也将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

(3)电力能源服务行业用户侧市场

目前,电力能源服务主要涉及对包括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在内的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的自动控制和调度、以及实现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电力营销和电力企业人财物、协调办公、综合业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其中,从横向的电力产业链环节来看,随着电力用户侧电气化比例不断提高、用电需求趋于综合化以及用电场景多元化,传统用户侧数据采集存在低频、分散、传输时效性低等问题,将会导致大量用户数据流失或应用不足,无法实时反馈和实现电力能源供需平衡;从纵向的电力能源服务发展趋势来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风、光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大量并网催化电力系统在“源、网、荷、储”等不同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和升级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数字化增量市场空间。例如,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随着行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有效增加用户侧对电力能源服务的应用与消耗需求,同时也将为与之紧密联系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发展注入潜力。此外,电力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再次促使电力能源服务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助力产业链加速发展。因此,整体来看,电力用户侧市场与电力数字化市场的增速变化将对电力能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①电力用户侧市场发展现状

2010 年,国家电网发布《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提出将大力发展并构建智能电网体系,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坚强智能化电网”。该报告提出,未来将分为三阶段有序开展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即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 年)、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 年)和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 年)。根据上述规划,智能电网投资重点在用电、配电、变电及通信环节,主要为提升电网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水平,强化资源配置能力、改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适应清洁能源发展与并网。

从总投资金额来看,国家电网三个阶段的计划总投资规模分别为 5,510 亿元、15,000亿元和 14,000 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分别为 341 亿元、1,750 亿元和 1,750 亿元,相应占比从第一阶段的 6.19%上升至第二阶段的 11.67%,并进一步提升至第三阶段的 12.50%,表明电力能源建设中智能化投资重要性逐渐凸显。

image.png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电力产业链包含发、输、变、配及用电环节,其中,用电环节的投资占比在三阶段中均为最高,分别为 30%、32%、29%,表明用电侧为智能电网投资的主要环节,相关用户侧电力能源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其重点方向是构建智能化双向互动体系,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提高用电效率。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电力能源服务需求端的重要分支之一,2022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基本明确了充电为主、换电为辅的补能格局,按要求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 2,0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因此,叠加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电力能源服务需求的影响,有望进一步放大用电信息采集的增量市场空间。

image.png具体来说,用户侧电力能源服务市场重点发展的关键设备包括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专用芯片、采集终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及平台以及智能电表等,其中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控、推行阶梯定价及负荷管理等,依托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终达到自动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防窃电)、负荷预测和节约用电成本等目的。

未来,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智能电表与用电采集系统将于 2021-2026 年期间带来总计超过 2,000 亿元的市场需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十四五”期间有望形成千亿级市场。

②电力数字化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中,随着发电侧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逐渐提高,其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征正不断凸显,导致发电侧总体呈现可控性减弱、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发、用电两侧波动性不断加大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借助数字技术与统一的数据平台,推动能源流、信息流和数据流高效融合、加速内外部全链条业务整合,以期有效推进“源网荷储互动”,以实现电力系统供需的实时平衡。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电力能源行业中的“发-输-变-配-用”各环节之间尚存在彼此孤立,难以相互协同的发展困境,导致电力生产效率慢,经济效益产出低等问题。相较而言,电力数字化将 5G、AI、大数据、IoT 等数字化技术与电力能源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融合,能有效助力电力企业减少各生产环节的冗余性,构建安全可控、绿色低碳、高效敏捷的综合性能源基础设施,最终实现绿色能源运用。因此,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落地、电力能源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数字化能力将成为实现电力市场化和满足用电新场景、新需求的基础,电力数字化作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一环,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

根据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智慧电网、智慧电厂的建设目标,两大电网及发电集团在数字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场景化应用软件上的投入需求将持续释放。据艾瑞建模测算,2021 年中国电力数字化核心软件及服务市场规模为 414 亿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19.3%,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839 亿元。未来,电力能源行业进入电力数字化不仅将有助于传统电力企业实现全域精细化管理,实现生产、管理及服务环节降本增效;而且能够有效缓解清洁能源发电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不稳定性等问题,使得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相关单位的数据互联互通,进而释放电力大数据价值。

image.png同时,电力数字化能够倒逼电力企业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生态,满足下游多元化的用电场景及需求,加速充电桩等用能新场景落地。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统计,截至 2022 年 12 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达到179.7 万个,其中直流充电桩 76.1 万台、交流充电桩 103.6 万台,2022 年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 91.6%,表明我国充电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23 年 1-6 月,我国公共充电桩新增 35.1 万台,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截至 2023 年 6 月末,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665.2 万台,同比增长 69.8%。未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力数字化浪潮趋势的兴起,充电桩行业也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浪潮。此外,随着风能、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能源结构转型任重而道远,数字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化结合将成为推动电力能源服务产业链中有关新能源应用的相关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

2、电力能源服务行业上下游分析

电力能源服务行业内企业主要向行业上游采购硬件及软件系统相关的原材料,通过行业内相关生产人员运用成熟的制造技术设计、研发出下游客户在不同场景下所需的电力能源物联网产品及相关能源管控系统与数据云平台,最终销售给特定需求企业或客户。电力能源服务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通常来说,行业内产品的更新换代受下游应用行业或客户的具体需求的影响较大,属于需求驱动型行业。

(1)行业上游分析

电力能源服务行业上游企业主要为各类原材料供应商,其中一类为电力能源物联网产品所需的基础原材料,主要包括芯片、电子元器件、结构件、模组等;另一类是能源管理系统与云平台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及相关的开发工具。上述产品中,电子元器件、结构件、模组等硬件原材料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相关软件均属于较为成熟且市场主导型行业,其行业竞争较为充分、生产技术较稳定、供应较为充足;而芯片作为能源物联网产品的核心部件目前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未来随着相关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国产化替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助于电力能源服务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image.png(2)行业下游分析

电力能源服务行业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场景众多,主要包括按大类建筑、数据中心、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行业下游的市场发展,将会进一步激发本行业市场规模的拓展。

①大型建筑

目前,由于大型建筑内具有用电线路复杂、机电设备众多、系统结构繁冗等特点,导致其对采暖、空调、照明等终端用能需求较大。根据《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1总量为 22.7 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5.5%,其中建筑运行阶段能耗 10.6 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21.3%,我国各类建筑具有能耗使用高的特点,因此对于电力能源服务具有较高的内在需求,本行业为各类大型建筑提供的电力能源服务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能效提升、机电运维等方面,相关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0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同时,全国各省市正纷纷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平台,推进绿色建筑评估。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已初步形成了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模式,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能源服务解决方案在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应用。

此外,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预测,到 2025 年我国新建公共建筑面积约 22 亿平方米,到 2030 年约有 40 亿平方米增量,考虑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全社会经济变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未来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的潜在需求也将会进一步被放大。

②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实现数据信息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及管理等业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主要由一系列 IT 设备、配电及空调系统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配电系统用于直流与交流电能的转换,为 IT 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电源供应;空调系统通过温、湿度调节保证 IT 设备在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高效工作,从而保证设备工作效率。2021 年 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其中,东数西算工程对数据中心设计、PUE、网络运维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数据中心作为能耗密度相对偏高的特殊建筑,其聚集了大量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等 IT 设备,需保持机房内部恒温恒湿以确保设备能够保持 7*24 小时的稳定可靠运行。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及深入应用,我国数据中心市场不断发展。根据科智咨询整理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 3,013 亿元,相较于2020 年增长了 34.57%,2016-2021 年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实现 33.33%,市场呈现高速发展态势,预计 2023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为 4,973 亿元。

image.png根据生态环境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21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为 2,166 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比值为 2.7%,展望 2022-2025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将以高于 12%的增速持续上升,且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例不断提升,预计到 2025 年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 3,952 亿千瓦时。

image.png2020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及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数据中心运营方加强内部能耗数据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各地区结合布局导向,探索优化能耗政策,在区域范围内探索跨省能耗和效益分担共享合作”。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按照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原则,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因此,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据中心节能和绿色化改造,相关政策性节能支持叠加市场的高速发展,预计未来数据中心电力能源服务相关市场将会为上游电力能源服务商提供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竞争对手

1、行业竞争格局

电力能源服务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供配电技术、计算机通信等多种技术,吸引众多交叉专业公司参与本行业,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参与竞争企业众多,主要参与方情况如下:

image.png2、行业内主要企业

image.pngimage.png

五、发行人报告期的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

                                    2023年三季度                                                                   2022年度

营业总收入(元)                  3.69亿                                                                               6.13亿  

净利润(元)                         2107.27万                                                                         6036.58万

扣非净利润(元)                  1530.38万                                                                         5455.97万

发行股数 不超过过1,000 万股,超额配售选择权:

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过于7,811 万股

行业市盈率:62.33倍(2023.12.5数据)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36.82(威胜信息)、34.02(安科瑞)、17.48(雅达股份)、37.40(盛弘股份)去除极值31.43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31.68(威胜信息)、24.84(安科瑞)、21.43(雅达股份)、22.69(盛弘股份)去除极值25.16image.png公司EPS静态不扣非:0.77

公司EPS静态扣非:0.70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0.36

公司EPS动态扣非:0.26

公司EPSTTM不扣非:0.90

公司EPSTTM扣非:0.81

拟募集资金27,500.00万元,募集资金需要发行价27.5元,实际募集资金:1.15亿元.

募集资金用途: 1武汉智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补充流动资金 

12月发行新股数量1支。11月发行新股数量6支。

机械设备 -- 通用设备 -- 仪器仪表  

所属地域:广东省

主营业务:为大型建筑、数据中心、金融、医院、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电力用户侧客户提供能源物联网产品及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    

产品名称:智能电力测控产品 、用电与能源管理系统 、充电设备及系统    

控股股东:邓翔 (持有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30.42%)

实际控制人:邓翔 (持有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比例:30.42%)

是否有战略配售: 无

股是否有保荐公司跟投:无 

(北交所)

行业市盈率:62.33倍(2023.12.5数据)

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43.63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静态:22.00元,可比公司预估市盈率发行价动态:17.61元。

实际发行价:11.52元,发行流通市值:1.15亿,发行总市值:9.00亿

价格区间9.06元,最高11.40元,最低7.71元.是否有炒作价值:

动态行业市盈率预估发行价:25.50元。

同行业可比公司静态市盈率估值(不扣非):31.68(威胜信息)、24.84(安科瑞)、21.43(雅达股份)、22.69(盛弘股份)去除极值25.16

上市首日市盈率: 32(动)、 12.80(TTM)倍.行业市盈率是否高估: 否 可比公司市盈率是否高估:否

公司EPS动态不扣非:0.36公司EPSTTM不扣非:0.90

EPSpe

是否建议申购:老股貌似1500万,估计120万一签,如此,打个130万,吃个1+1随他去吧?

上市首日开盘价:溢价%,市盈率。是否破发:

北交所估值32vs主板最低估值21.43比值149.32%。

行业:电力能源服务行业、

发行公告可比公司:派诺科技、威胜信息、安科瑞、雅达股份、盛弘股份。

疑似概念:

关键字:1、能源物联网产品2、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

1、能源物联网产品(1)智能电力产品(2)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

感知层(计量测控类(面板式多功能仪表、导轨式多功能表、精密配电监测单元、直流测量表、物联型电力监测仪、电能质量分析仪、空调云智控)保护分析类(马保装置、综保装置)电气安全类(电气火灾监控设备、消防电源监控设备、用电安全监控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网络层(通讯传输类(智能网关、通讯管理机、边缘计算网关))

2、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1)基于通用场景的标准化系统应用(2)基于特定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电力能源服务行业领域竞争对手:派诺科技、威胜信息、安科瑞、雅达股份、盛弘股份.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揭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直接买卖建议,投资者须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独立判断。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平安银行
工分
3.62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