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还原王培,专家型基金经理的素望:用这个支点撬动未来整个时代的投资
myegg
2021-12-24 16:21:10
下为六里投资报从3万多字采访文字中凝炼而成的精华对话内容和要点:

1、能源的变化,其实可能是每次大的变革的一个触发点……在这个过程里,会诞生很多新的东西,这时候整个社会它其实面临的就是一个再平衡,或者是企业跟企业之间、一些竞争力优势的再平衡。
 
2、每家企业当时的战略选择不一样,到现在,它们的差距和发展路径就很不一样。
 
比如十年前我研究的两家同样优秀的同一领域公司。公司一,它有4大主营业务线,但因为有4大主线,所以它不敢All in在一个上面。公司二没那么多业务,只有两条主线,有一条还处于弃掉状态,只专注在一项主要的业务上,把所有的资源放在这上面,于是成就了现在的样子(起步市值不占优的公司二,目前反而是公司一市值的三倍)。
 
你说哪家公司更优秀?
 
这是时代的选择。
 
就是时代大发展的时候,企业正好匹配时代的发展;
 
3、材料等于“你卖水给别人”,它是耗材品,每年都要用。
 
4、大家为什么给一些公司特别高的估值?特别高的估值是源自于市场认为到某个临界点后,他盈利斜率会迅速提升。
 
5、我认为好的成长公司应该在三个层面都要有优势:阶段,格局和空间。
 
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足够早,或者渗透率很低;所在行业格局很好,就一家在做,或者有类似实力的公司很少;产业空间足够大,比如说大产业的进口替代等。
 
6、新能源其他的像光伏、风电,同样有可能刚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起点,虽然过去那么大的装机量,但对我们需要的装机量来说,还是九牛一毛。现在需求压抑的越厉害,后面几年的发展速度就会越快;
 
7、研发的复用是规模效应。
 
同样一个材料可能有很多牌号……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应用的牌号和产品的形貌都不一样,比如我们最近研究合金,这一材料为什么做出来难?是因为在于,要把不同温度的产品都能做到非常好;
 
比如说它跨度是200度到1000度,到2000度,这个温度区间都能做好……
 
有可能你能提供一两个产品,而这不是一个体系,如果能复用,效率就出来了;
 
所以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它能否复用,在制造业里是挺重要的一个点。

图片
 能源的变化,可能是每次大变革的触发点,企业与企业之间面临竞争力优势的再平衡 

六里:在中欧这几年,特别是今年,市场分化剧烈,培总对市场、对自己的投资方法有什么思考和变化?
 
王培:有的。今年,我们初看市场风格是“再平衡”,但实际上,深刻地理解其背后原因,有可能眏射了社会的变迁。
 
比如整个社会能源的变革背景。
 
我们看历史,包括蒸汽机时代,石油石化,再到现在。
 
从用煤到石油,再到现在新能源,光伏、锂电等等,未来可能还有氢能源。
 
你发现能源的变化,可能正是每次大变革的触发点,是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这个过程里,会诞生很多新产物,这时候整个社会也面临着一次再平衡,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平衡,或是竞争力优势的再平衡。
 
过去二三十年,很多产业的进步并没那么快,大多数在做小技术上的精进和修补;这对我们是挺幸运的事。
 
当速度变慢后,技术进度向实践科学转化,对我们来说这是优势。
 
在这个大环境中,很多企业可能会获得机遇;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未来该怎么去做投资?
 
过去四五年,逻辑上看大多数时间可能是价值发现或者价值回归的过程;
 
像白酒、医药等很多产业,其实估值体系已经慢慢地回归了,或到了一个常态的回报率区间,
 
从资产回报率来看,未来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再往后看,这些行业创造特别大超额收益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今年我一直在调整,在做很多案头工作,调研了大量的公司。
 
我发现,我们看到的、现在发生的现象,在未来3-5年可能是能持续的、是基本面的因素,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结果,或者是再平衡的结果。
 
有可能我们整个社会发展到现在阶段,需要在某些领域慢慢突破,有一些专业化的公司慢慢起来、带领我们科技进步,或者是一些海外的卡脖子技术要去攻关等等,这个时代到了。
 
而且,从企业自身来讲,这些企业是非常有活力的。
 
我们需要做自我突破,找到自我突破的点。我认为自己能找到这个点,因为这是我的专业,是我擅长的。
 
过去我们有时是在行业做配置,然后去争取超额收益。
 
或者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一个龙头公司,用更大的仓位去做配置;
 
但是我刚才讲的更偏自下而上,我们不是做配置,而是真的看到一些公司在未来有突破性的机会;
 
这个角度,跟我们过去选公司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过去选光伏龙头公司,有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看好,并不一定是因为公司自身的特性;
 
当然这家公司的前期自身能力是非常强的,例如其硅片是独特的一个优势。
 
但现在技术扩散了,有可能其独特优势在未来就没有了,它优势变到其它地方去了。
 
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未来的机会,有独特优势阶段的公司。
 
在这个时间点,我是想做一些变化。
 
刚才跟您讲的这个时代,它会造就很多可能未来非常伟大的企业,同时也需要我们去识别他们;
 
识别他们,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变革的时代,往往技术路线是很不确定的。

图片 正好匹配这个时代发展,它的激进给它加分了 

激进是不是真的好?你要去分辨。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的话,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过去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知识储备,大概知道这个行业好,那个行业好就可以了,相应的放大我们的投资比例。
 
但是,这个时代可能快过去了,很多ETF的出现,会替代这类行业投资。
 
所以对基金经理来说,做的宽而泛,可能还不如行业基金。
 
怎么在行业选择的基础之上,发挥每个投资经理的优势?其实是要真正去想阿尔法的来源在哪里,这又回到我10年前想的做投资的初衷上,也就是要“专业”。
 
回到专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挺有乐趣的一件事情,不用去博弈短期到底是什么风格,是不是金融地产要大逆袭了?我们可以回归到、真正发挥我们的特长上
 
我最近看了很多公司也是特别有感触,能够把专业捡起来,或者把我过去10年积累的经验,加上专业视角一起去考量,效率非常高。
 
我记得当年参加答辩上岗基金经理,我的题目是:做专业的投资者。

图片 深耕材料,占据上游的上游,材料涵盖了8-10个主流行业,能挖掘优质公司 

六里:培总你觉得,你在哪些领域会更专业?
 
王培:我以前是学材料专业的,复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毕业。
 
本科学“高分子”,通俗一点说就是塑料、橡胶、纤维,偏材料,偏应用类。
 
比如物理化学层面的,有机无机方面的东西都要学,所以它不仅仅是学材料,还要学原理。
 
材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能涵盖了8-10个主流行业。
 
化学跟医学也是相通的,医药的分子结构都能看出来,靶点、药剂学,就很清楚它的原理,因为都是化学原理。
 
所以现在去医药公司、化工公司,或者一些食品辅料公司,基本上那些设备我都用过,我知道它们的性能、原理,以及它们的一些参数,可以跟公司讨论得很细致。
 
材料又是这些行业的基础,不管是蒸汽机时代,石油石化时代,还是新能源,锂电池的革命,其背后底层都是材料的应用层面;
 
我们的生命科学,其实底层也是合成技术,包括一些生物的技术,还有军工、膜、光伏、机械设备等等,都离不开材料的基础科学辅助,
 
另外,这个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提供原材料”。
 
他会非常受益于下游的膨胀爆发性,过去也出过不少大牛股。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其他领域的这类公司,有非常强的业绩增长潜力。

图片 材料等于是你卖水给别人,它是耗材,每年都要用 

六里:还有一类,看到培总也有买过的,上游的设备类公司,是不是确定性就更高了?
 
王培:设备不是材料。
 
材料等于是你卖水给别人,它就是基础的,是耗材,每年都要用。
 
设备就有设备周期。
 
比如说这两年要扩展,一个周期来了,然后设备周期到了三五年,有可能就很低谷。
 
设备的估值,其实有的时候会给的相对低一些;
 
是因为它的波动性随着行业的波动,有时会有更大的波动性,但是材料端相对好一点,因为毕竟还要用的。
 
但在技术进步上是一样的,这两边都要做技术进步,做迭代,但在周期性上有差异。
 
周期性有差异,导致他们的估值在本质上有差异。
 
如果这两块估值一样的话,还是可能会关注材料多一些。

图片 特斯拉一直亏,为什么还给那么大市值,200亿市值赚3亿,你觉得贵,但如果5年后能赚100亿呢 

六里:这个就涉及到投资的一个难点,要分辩高估值合不合理,如何正确给估值,本质还是对一家企业未来发展的预判,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王培:其实估值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是要创造价值,所以短期估值高低不重要。
 
大家为什么给一些公司特别高的估值,公司特别高的估值是源自于市场认为到某个临界点后,他盈利斜率会迅速提升。
 
比如特斯拉就一直亏损,为什么还给那么大市值?
 
市场认为它到了某个时间,利润就会爆发,可能估值就会迅速回落到四五十倍。
 
而过去可能他亏损非常多的钱。
 
最后还是用DCF来估,虽然现阶段估值较高,但因为大家预期在某个点后,会出现盈利斜率的上升,然后导致它DCF回归,可能跟现在低估值的公司是类似的。
 
在社会变革的时候,或者技术变革的时候,你是很难判断的,所以估值是依据、大家预判一家企业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需要专业能力,如果不够专业,是非常难去判断它的价值量的。
 
比如说,一家公司几年后可能一年赚100亿,当时200亿市值的时候,他可能只赚3个亿,你觉得200亿市值贵吗?
 
太贵了对吧?
 
但他赚100亿,而200亿市值,是不是就便宜了。这可能在未来5、6年,或者10年时间会实现。
 
这么想,就能理解了,其实估值,是隐含了少数公司的成功,我把这个隐含假设放在新的公司上面。
 
但是,很多公司成功不了,所以有一点VC的感觉。
 
可能在组合里面有一个企业成功了,那么这个组合表现就非常好,或者是有50%以上成功了就非常好。
 
所以这是要重新思考的逻辑。就是需要重新去理解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能不能通过你的专业、去找到更大概率能“跑出来”的公司,放在组合里面。
 
大家如果只买简单点的公司,比如说DCF能估得很准的公司,比如说调味品,或者是银行、一些消费品,其实也是一种锚。
 
如果这些公司的估值都非常低,然后增速又还比较稳定,这个锚就告诉你,需要找另外一类的公司,需要能有更大的回报率。
 
所以市场在做估值的“跷跷板”,这边贵了,那边的吸引力会提升,但这对你的辨别能力要求很高。
 
所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
 
现在因为有更多的行业基金出现,所以,如果仅仅是在行业之间做轮换配置,意义就不大。
 
我们需要更多发挥个人与整个团队的作用,增强辨别力,最后做专业的投资。
 
可能这是一条唯一的出路。

图片 成长三要素:阶段,格局和空间 

六里:如果落实到具体行业,比如对新能源赛道,市场预期已经很乐观了,你在其中该怎么进行专业研究,找阿尔法?
 
王培:我觉得第一,需要区分不同的板块。
 
比如能源的产品提供方光伏风电行业,或者相关设备行业,或者是新能源运营行业,或者新能源车行业。
 
一些公司股价虽然涨了,但是今年基本面是不好的,是因为他们产品价格上涨了以后,抑制了需求。
 
今年基本面最好的是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从10%到20%,明年可能到30%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渗透率一直在提升,以后可能会出现负面问题。
 
所以渗透率提升初期,大家是买了一个大的产业贝塔。
 
这个产业贝塔,到第二年以一种什么方式演绎,取决于渗透率的陡峭度;还有就是市场对未来预期的陡峭度,这个点越往后越危险。
 
越危险的时候,大家就会越关注格局,然后格局跟估值匹配。
 
所以,我一般说成长三要素就是:阶段,格局和空间。

六里:这三要素,我们可以详细来说说。
 
王培:你所处的阶段足够早,或者渗透率很低的时候,其实也不用担心它的状态;
 
如果所在行业格局很好,也不用太担心状态;
 
产业空间足够大,比如说进口替代初期,也不用担心状态。
 
放宽一点去看,没有到拐点的时候,行业贝塔可能还有,但是会增加很多博弈的因素,股票就开始震荡了。
 
这里面有一些公司可能还好,比如说整体增速变慢了,但是其所处的环节还在加速,或者使用量还处于前期,或者是新一代技术变革的前期,那么这个行业可能到阶段性顶点了,但是这个产业链变大了。
 
这个时候发现,比如某一个零部件,以前国产化很低,我进来了,就从0开始,这阶段又是很早;所以,这个行业板块变大以后,它机会就会扩散。
 
我相信投资产业的人都是在这么思考问题的,所以大家会不断的找新的公司,赋予它新的历史角色。
 
不用担心这个产业没机会,他一定有很多。

图片 光伏、风电仍处于非常低的起点,现在需求压抑的越厉害,后面几年速度越快 
 
另外新能源其他的像光伏、风电那些,同样是有可能现在刚刚处于一个非常低的起点。
 
就是过去虽然那么大的装机量,但实际上非常小,对我们需要的装机量来说还是九牛一毛的感觉。
 
从新能源的角度来讲,后面是要加速的,现在需求压抑的越厉害,后面几年会速度越快。
 
但是它里面就是个矛盾点,就是速度太快,价格又上去了,又会抑制需求。
 
看产业链什么时候到平衡点,然后又能放量,也不至于把价格提的太厉害,然后在一个点上,下游中游上游都达成一致,这个产业就发展的良性。
 
但是,毕竟这么大一个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里面,还是会有某一些环节会出现供需错配,而且它还伴随着技术进步,整个产业链里面的差异性还挺明显的。

图片 看长期,可以从VC角度去投一些公司 

六里:刚才培总也讲到一些新的技术的引进,作为二级市场投资人,怎么去判断新技术的投资,是会谨慎一点?
 
王培:第一,我们可以跟着“变化”,因为大的公司都在做技术储备。
 
从时间轴角度看,现在还真的处于早期,还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的放量去替代现有的产能。
 
如果我们看长期,我可以从VC角度去投一些公司,但如果看一两年,放量是比较难的;
 
它经济性是还没到,所以,从里面做个抉择,但是我不会关注得太多。
 
我会在找到卖水的公司的时候,更多聚焦卖水的公司。

图片 研发的复用也是一个规模效应 

六里:说到怎么观察制造业企业,培总有提到研发的复用,就好比市场上原来做色选机的公司,也可以把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
 
王培:对。
 
其实可以看到,海外很多大公司都是这种路径,他可能通过一个小点迸发,研发的复用也是一个规模效应。
 
而且,同样一个材料可能有很多牌号(注:用来表明产品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你知道吗?
 
因为看起来是一个事物,但其实它有N多牌号;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应用的牌号和产品的形貌都不一样。
 
材料都是一样的,但是它可能出的产品的形貌,里边添加剂,他要的功能都不一样。
 
我们最近研究合金,钛合金和高温合金,钛合金的牌号就没那么多,可能几十个,像高温合金,就有几百个。
 
所以,为什么这么难?
 
这个产品为什么做出来难?
 
是因为在于,你要把不同温度的产品都能做到非常好;
 
比如说它跨度是200度到1000度,甚至到2000度,这个温度区间你都能做好。
 
不是说做了一个产品出来了,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它就是一个系列工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要做不同的产品的实验。
 
有可能你能提供一两个产品,实际上你不是一个体系,一旦能复用,效率就出来了。
 
所以研发人员的研发成果,它能否复用,在制造业里面,在科研机构里面是挺重要的一个点。

图片 寻找S拐点前的阶段,S拐点有两个曲线 

六里:那对于企业成长速度有什么要求?
 
王培:速度可能要成倍的增长。
 
你要是太慢,没用。
 
六里:原来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王培:对。但我不是说他们要一直保持这个速度,我的意思是,他肯定有个阶段要有这个速度。
 
六里:换句话说,它应该不是一个刚刚导入的时候,是要在快速爆发前夕。
 
王培:对。
 
需要找S拐点前的阶段。
 
S拐点有两个曲线:
 
一个是,公司随着行业增长,它自己在一个快速加速期;
 
然后他到了平稳的时候,他就要找第二个曲线,有的时候要跨行业;有的时候可能行业二次加速。

图片 从前锋踢到中后卫,有更强责任感hold队伍 

六里:聊个轻松的话题,培总喜欢踢球,而且踢得是中后卫,其实踢球的都知道中后卫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位置,很多时候是他来指挥场上的一些球员,又是整个队伍的铁闸。
 
培总喜欢踢这个位置,在公司的投研人才培养体系里,也会承担一些带头的工作,这是跟您的性格相关吗?
 
王培:跟性格可能有关,也可能是推着我上来的。
 
我其实小学就开始踢足球了,因为小学三年级我们就有足球队,到了初中,我踢的边锋,小学还踢前锋,然后到了高中,我就开始踢后卫了。反正越踢越靠后了。
 
只要重点比赛,我就跑到后面去,就来hold这个队伍,别失球,基本上是这个角色。
 
我到中欧来之前,在银河已经做到了投资副总监,到中欧换了个角色;
 
后来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次整合,带了个团队;
 
投资必须要团队作战;
 
到了今年,团队又做了些变革,周总承担权益投决会主席的角色,我就配合他做一些辅助工作。
 
六里:就像后卫线稳了,前面的人就敢冲了。
 
王培:鼓励前锋“随意发挥”,不要有压力。
 
你踢得好,我们觉得很开心,但你踢不好也不要有任何压力,就到前面去表现就行了。

图片 可理性、可感性 
 
六里:培总你觉得你自己是不是更理性的人?
 
王培:我是可理性、可感性。
 
我的意思是,我可以追求很细节的东西,同时我能够去开脑洞的想像。
 
感性的去看一家理性的公司。
 
六里:感性的去看一个理性的公司?
 
王培:理性的公司就是,你知道他的业务、战略规划等等,但是你如果不感性的去开脑洞、去思考它变革的可能性,可能你是非常难理解,比如估值。
 
所有事物都不可脱离时代去分析,要不断地去思考这个时代特征是什么?
 
这个时代特征有个大的背景:
 
比如说最近又在看半导体,摩尔定律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摩尔定律到现在它还在持续,是不是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不是各行各业迭代的速度都在加速?
 
如果还用以往的思路来看待这个事情,你可能就错过这个时代,就不理解这个时代;
 
很多时候可能比我们想的还要乐观,如果没有一个感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纯靠理性,还是线性思维,就很难抓到大的机会;
 
但是,这个度又不是那么容易去把握;
 
不过,整个时代是鼓励发展的,成功的概率也是在提升的。

图片 更大的机会是踏准时代的节奏 

六里: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去把握这个度。
 
王培:对。
 
我觉得方法论都可以,大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都没问题,只是说,这里面有一些通用的点。例如,你至少得知道“判断的方法”。
 
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把事情拿捏得更准一点。
 
如果只是通过Excel拉一拉,看一看报表的情况,基本上这条路可能就被量化基金取代了。
 
更大的机会是你要踏准时代的节奏。
 
这个时代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时代就是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专业化能力和企业家能力正好在发奋图强的时点,真的是有一批公司会成长起来,这是我能看到的。
 
跟他们交流也能给人这种很强烈的感受,他们很有自信,大部分也都年富力强,然后也知道什么路是对的。
 
他们也在研究产业,研究自己的路径。
 
中国人的勤奋,不懈怠的劲头在全球是排的上号,这是红利。
 
结合我们的能力,能起来一大批优质公司,你要看到这个趋势,就会很兴奋,根本就不用担心没机会。

无论是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或疫情又催生了内循环的这种动力,最后都带来这么一个结果。
 
这些公司就站在这,这活生生的告诉你,一年可能就能出那么100家这样的公司,未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年100家,明年200家,300家,连成片了。
 
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A股就真的有主心骨,真的是让人感觉很兴奋的,很多公司别看还很小,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这批公司的出现,真的改变了A股市场。


转自聪明的投资者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特斯拉
工分
0.5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