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国盛郑震湘团队】SiC专家 会议纪要 20210122
心存侥幸
下海干活的老韭菜
2021-01-22 13:01:35
主持人:
今年是电动车的元年,全球新能源车如火如荼,上游芯片行业受到关注。新能源车电动化趋势,碳化硅材料因此得到大家高度重视,碳化硅物理特性使得它非常适用高频。新能源车超预期,电动化过程,未来碳化硅基的mos将得到大量应用,包括特斯拉,比亚迪汉,以及蔚来最新发布的一款车。三代半作为高频、军方、工业领域逐步开始用,市场刚开始用,受到这些大的风口推动。全球目前国内跟海外差距不那么大,未来有机会跟海外PK,除了研发投入,市场对上游公司国产替代的敞开,有助于我们进行全球追赶,三代半是非常好的赛道。
专家:
碳化硅特性,在高频高功率与用上有显著效果,功率器件,相同功率密度,比Si小10倍,三代半最重要的功能,高速电子移动特性,切换速率比较快,两个作用,一个可以让整体被动器件大幅缩小,三代半器件整体功率终端器件体积大幅缩小。第二个,转换效率大幅提升70%,整体电能,直流交流转换,大幅提高装换效率,节能对电动汽车非常重要,效率提升70%,整机系统降低10%功耗,碳化硅应用在汽车上,电池成本省下10%,在汽车市场是确定的事情,碳化硅市场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带来市场驱动。
太阳能逆变器及电源转换,充电桩,风能,都需要用碳化硅器件,在之前,碳化硅已经用了很多二极管,全球目前约2万片 6寸功率器件产能,传统电源转换如果没有器件突出的需求,还是会考虑性价比,电动车、快速适配器等的应用,大幅降低整车成本,轻便性有很显著的效果,严谨的过程还要业界对转换上的估计。最近碳化硅产业要特别感谢特斯拉,非常勇敢地用上了碳化硅的功率器件,尤其是新能源车,在节能,续航里程,做了很好表率,但是大家仍然对碳化硅有可靠性顾虑,特斯拉消除疑虑,接下来在汽车进展会非常快,2018年碳化硅出来,特斯拉带动全球1/3市场,未来到2023年的市场成长都由特斯拉需求推动。一片6寸晶圆对应2台车,每年光汽车上面的sic都每年翻倍,预计科锐每月2万片 6寸交付量,2027年扩产到32万片/月。除了比亚迪,欧洲龙头车厂已经非常确定使用,2023年高级车市场会有很多sic模块,2024年整体sic供需,60%供车和充电桩,车载充电器以及电驱动系统,2024年sic器件市场22亿美元,模块55亿美元规模,相当可观的单一器件市场,也占半导体功率器件7%-10%,成长性非常快。
Sic难度,sic晶体生长非常困难,si的晶体成长的时候可以跟人一样高,半径12寸,以后可以长到18寸,但是sic涨速度很慢,2寸到4寸,4-6,6-8,目前技术路线,即使科锐,也要三年做一次迭代,每次生长完,晶体厚度最多5cm,整体晶棒产生的晶圆很少,而且很耗能,衬底占全部器件70%左右成本,几乎是得衬底者得碳化硅。最早有衬底材料问题,衬底材料全球只有科锐wolfspeed,科锐也做全产业链,到封装。还有II-VI公司在做衬底。其他比较小,罗姆,sicrystal,也是比较强的公司,其他欧洲norstel北电,被意法半导体并购,整个产业链以衬底为主导。
中国衬底厂商,山东天岳,天科合达。三安集成也有开始做sic衬底,衬底质量也非常不错,整体产业链衬底方面在积极布局。特别是科锐,2017年占全球衬底40%,现在衬底总产出占比超过60%,预计今年会超过80%。虽然科锐衬底产量最大,因为特斯拉,是从意法半导体购货,意法半导体在车用芯片比较严谨,科锐并不是传统的汽车半导体制造厂商,初期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罗姆都还是有机会的,只是没有衬底。意法半导体2018年因为特斯拉,期间销量全球第一,然后是科锐,罗姆,英飞凌,安森美最近比较活跃。
现在碳化硅二极管国内比较成熟,器件主要是泰科天润、三安做得好。
国外最稳定的技术在意法半导体,因为有大量生产经验,衬底在科锐,因此寻求积极迭代,科锐和英飞凌芯片技术最好,这两种芯片应用在车规上面。国内除了传统的55所有mos管技术,三安把mos器件做出来,其他厂商都是从国外公司例如台湾汉磊代工的。
现在市场非常兴盛,2024年以后整体规模,光器件就22亿美元,模块55亿美元,需求旺盛,但是整体来说,衬底源头仍然被科锐把持,而且占比单一,高达80%,国外优先供应国外,特斯拉货源没问题,比亚迪货源就比较短缺,造成高端碳化硅车交期长,这是国内碳化硅产业链的危机,国内设计能力也非常好,器件代工执行能力也不错,需要加速迭代,缩短国内生产市场,国内要有制造能力,才有能力推动国产替代,不然会很受限。
Q:碳化硅行业增速很快,新能源车的拉动,衬底占70%,其他厂商突破这一块的瓶颈在哪里?扩张速度为什么不快?
A:碳化硅提炼温度2500度,很高,硅1600度,技术达到非常高要求的科技水准,起步点中国落后很多,科锐1990年代碳化硅二极管就做出来,在这之前也有10年衬底研究,30年-40年前就开始做,2寸到4寸,4寸到6寸,每一次迭代至少3年,扩展缓慢,时间长的等待,最少跟科锐还有三年以上差距,它目前8寸,国内有些厂商可以做到6寸,要量产才知道国内外质量是否匹配(同等尺寸),国内衬底可靠性验证还需要长时间验证。时间上的间隙,必须跨过去才能达到想要的尺寸,最后还要内部解决晶体材料缺陷的问题,这部分至少3年以上。
Q:比亚迪,特斯拉,sic方案用的比较多,其他车厂对sic接受程度?
A:车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最早做sic车上研究的不是特斯拉,是日本丰田,最后没用是因为技术路线,以混动为主,现在还没到真正电池量产,觉得电池不安全,sic不像si可预测, IGBT多年成熟稳定降价,如果没有长续航要求,IGBT技术很多车厂可以接受。还要看sic电池降价,续航里程增加,或者技术稳定,未来会有更多的车用,目前来看2023年以后欧洲车厂都会上,宝马、奔驰、大众,都有完整计划,在计划中了,2023年可以看到全球非常多的车会用sic功率器件。2023年会是汽车整体爆发时间点,会有更多车企使用sic,整体系统属于性价比问题,一般只有高端车,对百公里加速有需求的车,才会上sic芯片,毕竟sic目前价格是igbt 2.5-3倍价格,成本下降,普及度会更高。
Q:跟IGBT成本比较,sic优劣势?
A:高速电子迁移性能,跟IGBT比,低电流时候电流损耗少,切换效率高。整体电池续航里程增程10%,或者减少10%的电池配比。整个成本碳化硅模块是IGBT 2.5-3倍,相同电流密度,igbt是sic 1/10,但是sic 6寸衬底1300-1400美元/片,相同6寸si衬底只要20美元,成本上差异50-60倍,所以整体再算上良率,价值是非常高的,所以IGBT和sic不会完全取代,大家会考虑性价比。目前要求长续航,加速快,其他车厂技术路线已经明确,2023年以后高端车用sic模块做电池。
Q:1片6寸片,可供几辆车?
A:两种规格,特斯拉650V sic,芯片面积小,电流大,另一种规格,以后会用的多的,1200V的器件。大概这样估计,平均一片6寸sic制作5个电驱模块,但是有的车前后驱都用sic,加速快,特斯拉高性能版前后都用,普通长续航版1个,一般估计一片6寸3-5台车,看这个车是高性能版本还是只配一个电驱。
Q:科锐,良率不够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还是会随着行业发展,能爬上去?
A:化合物半导体,晶体不完美,生长方式跟si不同,是用升华方式,能力不稳定,生长过程中需要优化晶体质量,是业界努力目标,现在车用芯片电流需求大,面积越大良率越低,以后可能会绕开这种做法,以后可能做电流小的芯片,多颗芯片并联,之后再解决衬底问题,以后每年缺陷降低,良率提升3-5%。降成本部分,晶体生长有较多水分,衬底部分+外延,占整体芯片成本70%。
Q:两年之后,22年底23年,新能源车使用sic爆发,科锐衬底扩张产能可能不够,对国内公司是非常好的机会?
A:衬底不够,大家一定会先锁定衬底,国内3年差距。国内三家衬底公司,已经有6寸展示,还没有大量用在mosfet方面,山东天岳也不做n型6寸,只剩下两家。
功率器件跟线宽没关系,往大尺寸走,整体生产成本不会降低很多,从6-8寸,机台设备成本指数型增加,大概是10倍价格,精度会提高非常多,sic不需要这么高精度设备,整体性价比上近5年内,还是锁定在6寸。
Q:衬底+外延,70%,1300是衬底,约占50%,华润微等,买晶圆做器件,他们的行业地位?
A:功率半导体厂通常自己都有外延,东莞天域,瀚天天成在做外延,以后功率器件厂要有竞争力,还是要外延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最重要还是衬底决定的,这部分最好也自己掌控,不然像ST、英飞凌都会危机感比较重,所以sic行业IDM公司比较吃香。
Q:各个环节国内厂商跟国外厂商进度差距,成熟度,产能,成本控制上?
A:全球大概约2万片 6寸产能,科锐占60%,II-VI 15-20%之间,Sicrystal,其他国内占比不到3%。国内整体制造量非常小,几乎国内sic器件还来自国外,特别是mosfet。Sic衬底山东天岳,天科合达,三安集成都还是起步阶段,即使天科合达比较久,2%左右,质量上,国内衬底使用局限在二极管,国内对衬底在mosfet的应用还有差距,国内车的需求打开,为了确保供应链保障,国内这几家在车规会有机会,但也要国内电驱厂商极力配合,否则还是会被国外把持住。外延部分技术差距没那么大,芯片质量主要还是来自于衬底,外延两家,东莞天域,瀚天天成。
芯片制造部分,国内只有两家,最早的是泰科天润,后续2016年三安加入,杨杰科技。华润微做的不错,外延和衬底必须外购,也在进行外延铺垫,以后外延也会自己做。华润也是后起之秀,但是这个东西还是要顾及衬底,不然原材料来源会受到很大限制。
模块封装是中国强项,斯达等,包括比亚迪,都有sic模块组装能力。
整体来说,芯片制造出来,国内还是只有二极管,全球占比不到2%,mosfet也还基本都是国外代工,不能严格定义为中国制造的。
Q:衬底制造差距,3年差在哪?哪些环节掣肘?
A:国内外对比,看起来衬底进程可控,三年国内应该能追上,衬底长速很慢,国外另一个挑战,应用在车规认证,还要时间,2023年可以用到车上试验,国内咬牙把时间点撑过去,后续国内替代没有问题。
Q:Sic mos这一块,国内还有什么其他厂商有技术储备?
A:Mosfet部分,国内除了55所,三安已经做出来。其他大部分只能有二极管能力,mosfet都是国外代工的。
Q:设计角度,国内mos厂商的?
A:设计很多,设计不是很困难。还是原材料处理比较困难,设计上大同小异,设计不存在困难点,光有设计能力,在产业进程上没办法占有一席之地,成本还是衬底厂商掌握。
Q:国内厂商做出6寸sic衬底,有没有差异?
A:技术差有,衬底做出来,实际还是要应用,技术上虽然做出来6寸,但是缺陷很多,还是用不了。
Q:这两家功率衬底厂商技术路径差异?
A:传统长晶技术路径没有差异,技术科锐做很久了,一般来讲,国内技术跟科锐、II-VI一样。
Q:三安厂商160亿建厂,是一体化布局,天岳只做一个环节,未来角度两种模式差异?
A:现在趋势下全产业链有优势。
Q:三安一体化布局,之后会不会根据客户需求,在衬底上做改善?
A:一定会,mosfet一定会随时根据良率改善晶体,帮客户服务过程中也要,出厂之前一定要改善好,出去的芯片一定要没问题,最主要是缺陷跟良率,最开始牺牲良率,确保芯片没问题,然后改善缺陷,良性循环。
Q:导电型,绝缘型,国内公司差异?
A:功率器件都是导电型。半绝缘型用在基站、军工的,国内三家都有在做。国内只有两大通讯设备厂,其中一家已经投资山东天岳。
Q:现在sic mofet 2023年会慢慢普及,接下来就是sic mosfet和传统igbt竞争格局,会全面取代igbt吗?
A:所有功率器件,都在寻找性价比平衡,之后还是高端车会用,但是低端车还是会用igbt。23-25年,高端车普及sic,会有10%-15%占比。
Q:普通si衬底和sic衬底从产线来看,生产技术工艺互通性?
A:两种材料完全不一样,si是拉晶,设备加热到1600度,sic炉需要加热到2500度,技术含量差别非常大,炉子,外面设计都不一样,衬底没有共通性。
Q:长晶炉,sic生长困难,3cm 6寸衬底?
A:现在全球最好的是科锐,晶棒最长 5cm,一般公司3-4cm,长长问题,温度非常重要,目前科学家无法让它长更长,没有办法突破。
Q:国产长晶炉?
A:国外德国设备做得好,国内晶盛电机。长晶炉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sic热场的设计,不是设备公司负责,需要是衬底厂商自己定制配件。
Q:2024年sic芯片市场规模22亿美金,模块55亿美元。来自于新能源车渗透?
A:2024年60%,22亿60%来自车,还有传统转换器,太阳能芯片。
Q:Sic后段模块封装现阶段全球主流封装技术路径,主要厂商有哪些?烧结、高端陶瓷粉?
A:模块封装,国内厂商斯达,在igbt技术路线上做得很好,最近也在涉足sic模块封装,igbt最重要的模块封装是英飞凌,已经有很好的规格,一般封装还是用igbt模式,但是sic特性是功率密度大,热阻不一样,一般芯片又小型化,最新的封装里面针对sic的封装有做优化,包括烧结,以及特殊的陶瓷板。另外技术,铜键合,会取代铝线,会使得器件可靠性更高,功率密度大,sic热失配也比si大很多。
Q:国内比亚迪等封装路径一样吗、还是有差别?
A:比亚迪汉封装方式,用HPD,之后比较多的标准,会用mini pack,sic独特的封装方式出现,包括烧结,双面水冷,铜键合。
模块封装,占比30%,器件22亿,模块55亿,那些材料都比较贵
Q:生产方式,sic跟si不一样,衬底生长方式会有大的变化,更有效的方式?
A:Sic熔点太高,熔融方式需要3000+度,或者其他方法,成本太高,科锐1980年代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可预见10年内不会有重大技术突破
Q:科锐芯片不错,受产线原因,不具有大规模量产能力?
A:客户评价,科锐芯片上车使用稳定性不错,因为科锐技术路线很保守,用平面型mosfet,sic技术路线比较成熟,芯片面积大,但是稳定性好,专利布局很多,st micro设计出的芯片,几乎绕不开科锐ip限制,目前科锐芯片很好,只是缺乏大量车规出货的经验,整体品质掌握很好。
Q:科锐平面型的路线,英飞凌trench,这两条路径,后面有没有可能trench成为主流,落后英飞凌?
A:最新一代科锐芯片在面积比例上,比导通电阻,跟英飞凌相差不远,并不觉得科锐技术实力落后于英飞凌,接下来要看技术优化,提取更好的功率密度。
Q:SiC,三安发展前景,未来有没有可能跟LED一样,战胜海外厂商?
A:一开始科锐做的很好,价格降下来以后,专利期过了,变成拼产量,制造力,中国会变强项,当量产能力接管市场,会产生这种现象,是有可能发生的。加上对国内车企的配合,对国内厂商来说是很好的环境。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三安光电
工分
20.49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4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5)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韭菜多因子
    买买买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01-23 20:49
    内容很实在哦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01-23 13:33
    谢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小胖牛韭菜
    全梭哈的小韭菜
    只看TA
    2021-01-22 19:16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不做大割好多年
    长线持有
    只看TA
    2021-01-22 18:20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01-22 13:55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