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0708Wlb
超短低吸的龙头选手
2022-02-25 13:30:21
1. 顺序非常重要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子说: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
《大学》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
2. 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时刻擦亮你的天性(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情你都会处理,只是为气禀所拘,为人欲所蔽)与“致良知”类似,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时刻找那良知善念的发端处,把它抓住,不断放大,不断擦亮自己
亲民还是新民:在我看来先是亲近自己的家人(先和自己的亲属亲),然后是新民,去教养、教化其他人(使其明明德),这是我的体察,当然放到实际工作中,又要自己琢磨 阳明先生说过:圣人说话,都是因病发药,所以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话都不一样,你不要拿来比对。你不是那个病,就不要吃那个药,对症下药
止于至善:“存天理,灭人欲”,尽天理到了极致,恰到好处,而人欲呢,完全没有!
朱熹老师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华哥认为美食也是天理,但吃多了就是人欲,美食,美酒,美色都是天理,但暴饮暴食,荒淫无度,吃出糖尿病,吃出三高,喝醉了,喝吐了,纵欲过度,这就是人欲。
前面讲了,修炼要抓住发端处扩充放大,这每顿饭的止于至善,就是一个发端处,你抓住这个发端处,把它扩充到你的每一件事上面,就是止于至善 至于你之前施行的每周二和周四不吃的,我觉得可以改成少吃,比如就吃点水果+其他小零食(包子)
放到工作中,那就是从客户和公司利益出发,先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 :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共同富裕:从民众的贫富差距来说,国家税收多了,贫富差距太小,福利太好,能干的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没了,国家养懒人,迟早要出问题;税收少了,贫富差距太大,又会危及社会的公平和安定。而中庸之道呢,就是找到这恰到好处的正中间,找到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到了这儿,就止于至善了,多收一分则太多,少收一分则太少,极致完美
3.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知止而后有静,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
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
静,是静心,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安,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
虑,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里既然安闲,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做错事通常都是因为忙中出错,慌不择路。只要能静、能安、能虑,就不会出错。
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止于至善,止是你要去的地方。那么得,就是你抵达的目的地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指立志,是志有定向,立志了,站稳了。这个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就把一生的志向确定了。
只要有志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能得其所止。
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呢,或者说你目前的志向是什么呢?
2022.02.20 我想看懂这纷繁复杂世界背后的运行逻辑与规律,增长自己的智慧与知识,同时能助他人排忧解惑,也增长智慧与知识
4.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说的是先后次序。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确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按照原则去做,就要对事物运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原则是“知”,按原则做是“行”。
4-1. 生知安行
上等气禀的人,天生就按原则做,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之人(六祖,孔子,孟子等),只要不按原则做,他心里就不安,不舒服,会自动矫正过来。
4-2. 学知利行
中等气禀的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要知道了,了解了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能得,然后才去做。(王阳明,曾国藩,张居正)
4-3. 困知勉行
下等气禀的人,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得了教训,受到教育之后,再勉强自己去做。
朱熹注解:“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而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张居正讲解:“明明德”了才可以“新民”,所以“明德”是本,“新民”是末,就好像树先有树根,才能有树梢。“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就如凡是有个头尾一般。这本与始,是最要紧的,该先做;末与终,是第二节功夫,该后面做。人能晓得这先后的次序,顺着去做,则自然可以“明德新民”,可以"知止能得”,而与大学之到,为不远矣。
“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就是你要自己先“明明德”,然后才能去“新民”,去教化别人。自己做到是本,别人做到是末。在家里做父母也是一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管孩子,主要是管自己,这就是本末的逻辑。
本末先后,就是要我们不为利欲所牵引,不要利令智昏,让利欲蒙住了眼睛,乱了心智。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是要做出决策的嘛,那么我选择的逻辑,不应该是怎么样对我有利。因为你判断对你有利的,不一定这真有利,也可能弊大于利。所以你只需要管原则,哪头是本,哪头是末;哪头是先,哪头是后。然后按照那本、那先的地方去做,这不是活得很简单吗?所以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这是何等洒脱!
应事接物待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只要辨别一个孰是孰非、孰先孰后,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无我,不把自己的欲求掺杂进去考虑,就天人合一了。天人合一,总是要我们去合于天,不可能让天来合于我。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工分
2.25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1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