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顺风车商业模式能否长期成立?嘀嗒出行面前的“三座大山”
阿尔法工场
买买买的机构
2023-09-15 13:26:26

嘀嗒出行过去三年业绩承压,今年反弹态势较好。但其依然面临长期商业模式、市场竞争、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在网约车市场,顺风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领域。看好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待挖掘的“金矿”,看衰的人觉得整个顺风车的商业模式都是一个伪命题。尤其是在发生了几次严重的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其业务模式受到了更多的质疑。

那么,顺风车作为一个商业模式能长期成立么?国内第二大顺风车平台嘀嗒出行冲刺港交所IPO,这给了我们一次深入了解其业务的机会。

01 曾经的资本宠儿

嘀嗒出行原名嘀嗒拼车,成立于2014年,2018年更名为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的投资方,堪称豪华:一共进行了五轮融资,合计融资额18亿元,投资者包括蔚来、IDG、高瓴、京东、携程等。

其中,蔚来资本持股17.69%,IDG持股9.25%,易车网持股5.05%,高瓴资本、京东均持股4.23%,携程持股2.92%。

值得指出的是,嘀嗒出行被资本追捧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其后面几轮融资的估值有较大幅度下滑,C、D、E轮融资的每股估值分为为0.72美元、0.43美元、0.5美元。

而且,嘀嗒出行的上市之路也走得颇为波折,这前三次都折戟成沙,已经是其第四次冲刺IPO了。

02 近三年业绩下滑

2020-2022年,嘀嗒出行营收分别为7.5亿元、7.8亿元、5.7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亿元、2.4亿元、0.85亿元。从财务数据来看,嘀嗒科技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在走下坡路。

唯一的亮点是净利率一直很高,但下滑也很严重。

嘀嗒出行一共有三块业务,分别为顺风车、网约车、广告服务。

其中,顺风车业务占比超过90%,也就是说,嘀嗒出行就是一个顺风车公司。

跟网约车类似,顺风车的商业模式主要也来自于交易抽成。

近几年,其服务费率超过8%。也就是说,一次顺风车服务,乘客支付100元,嘀嗒出行可抽成8元左右。

因此,市场交易金额(GMV)也是一个重要的业务衡量指标。

根据嘀嗒出行披露的信息,其目前有1520万认证私家车主,在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但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浙一带,这几个地区的收入占比超过50%。2020-2022年,嘀嗒顺风车的GMV分别为81亿元、78亿元、61亿元,也在逐年递减。

需要指出的是,嘀嗒出行的业绩下滑,很重要的原因是受疫情影响。

从2023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其业务在全面复苏:相对于2022年上半年,2023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从28亿元增长到43亿元;顺风车搭乘次数从4530万次增长到6450万次;月活私家车主从1200万增长到1600万;月活用户从3700万增长到4700万。

此外,单次车费和每次私家车主的平均收入也有所上涨。

2023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的GMV为43亿元,同比增长53.6%。收入4.0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0.86亿元,都有不小的增幅。如果这个态势得到巩固和加强,嘀嗒出行的未来仍然可期。

03 面前的“三座大山”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嘀嗒出行恢复了增长势头,但并不意味着其未来会一帆风顺。

三次IPO折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担忧。摆在嘀嗒出行面前的,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如果嘀嗒出行要更上一层楼,必须解决好3个关键的挑战:

1、顺风车的商业逻辑能长期讲通么?

一直以来,顺风车的商业逻辑是否成立,有颇多争议:有网约车,打车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有顺风车。

网约车司机,一般都是全职的“专业选手”,随时待命,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相对而言,顺风车的车主属于“玩票”性质,其只是在自身原有的出行规划中,顺带手捎上一个陌生人。这个过程中,服务的标准化程度更低,车主与乘客的匹配难度更大。

出租车或者网约车,一趟行程只有一个路线,即以乘客的路线为准,车主只负责将乘客送到目的地,然后接下一单。

但顺风车不一样,车主本身有自己的行程安排,乘客也有自己的行程,这就需要在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目的地三个要素方面都实现高度匹配才行。同时匹配这三个要素的难度很大,一般都会作出一些妥协,比如乘客提前在某个地点等待。

从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来看,其单次的平均车费在60元左右,也就是相对比较远的距离。

以笔者自身的出行经历来看,从公司到北京首都机场50公里左右,如果是用滴滴打车一般70元左右,拼车47元,而用顺风车42元,但得提前半个小时左右预定才行,还可能等待车主十几分钟。

如果比较赶时间,那直接多花30元钱打网约车,如果不赶时间,拼车的成本跟顺风车相差无几。在便捷性和体验上,拼车一般是要高于顺风车的。

也就是说,在市内短途出行(50公里内),网约车、拼车对顺风车有很强的替代性。

顺风车的另一个应用场景,是长途甚至跨城出行。这种情况下,顺风车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

但是,如果是跨城出行,上千公里一般坐飞机,几百公里坐高铁,是比较普遍的选择。

相比于顺风车而言,飞机、高铁这类公共交通方式,也比较便捷,成本也并不高多少。

2、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中国市场,顺风车前三名分别是哈啰出行、嘀嗒出行和滴滴出行,三家进行激烈竞争。

哈罗出行背靠蚂蚁集团,滴滴出行则背靠整个滴滴集团,实力雄厚。

相对而言,嘀嗒出行显得有点“势单力薄”。

顺风车属于网约车的一个细分领域,也适用于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最终,有可能像网约车领域一样只留下来一个霸主。

如果顺风车市场从三强争霸,逐渐演进到一家独大的格局,那从实力上看,最后的赢家也不太可能是嘀嗒出行。

此外,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也在进军网约车领域,虽然目前还没大规模进军顺风车市场,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如果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也加入战场,那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车主规模,都比嘀嗒出行高出不少,将可能给嘀嗒出行带来不小的压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嘀嗒出行所在的细分市场,竞争强度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于嘀嗒出行而言,前面还有不少硬仗要打。

3、潜伏的安全风险,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对于一般网约车而言,顺风车的安全隐患更大。出租车、网约车,一般都是注册的全职司机,其服务能力、态度都更为专业,平台对其的掌控力也更强。

而顺风车的注册私家车主,跟平台的绑定关系更弱。私家车主不像网约车司机一样要靠平台生存,平台对其的监控力度也更弱,车主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下,乘客与车主之间发生矛盾甚至严重事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那对于顺风车平台而言,将带来不小的打击。

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就是一个前车之鉴。滴滴曾在几年前大力推广其顺风车业务,甚至在营销上将顺风车作为一个社交场景。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发生了几起震惊全国的安全事故,对滴滴带来很大的舆论和监管压力。

甚至,柳青曾自曝,由于顺风车事件她曾与程维“抱头痛哭”,可见当时他们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

做顺风车业务的嘀嗒出行,头顶上同样悬挂着这样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初滴滴面临的风险,嘀嗒出行也需要面对。

而且,由于顺风车业务只占滴滴整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嘀嗒出行的90%收入都来自顺风车业务。

因而,嘀嗒出行需要面对的潜在风险,并不比滴滴小。

很多时候,便捷性、效率和安全性就像一个跷跷板,加大安全投入往往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例如,在客户端增加录音、录像功能,这会加大平台的运营成本;在车主端加强身份审核,提高入驻门槛,则会降低注册的车主规模。如何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做好平衡,是摆在嘀嗒出行面前的一个难题。

综上,嘀嗒出行2020-2022年的业绩承压,但2023年反弹态势较好。

但是,其依然面临商业模式、市场竞争、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而,资本市场也表现出了担忧,这导致其上市进程并不顺利。嘀嗒出行能否成功上市,上市之后的表现如何,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嘀嗒出行作为头部顺风车企业,其面临的挑战具有典型性。嘀嗒出行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顺风车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

作者利益披露:原创,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截至发文时,作者不持有相关标的。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滴滴全球有限公司
工分
1.6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0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