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买方机构如何看待医药板块后续投资机会?
选对股买对时
中线波段的公社达人
2022-11-01 00:24:38
1、如何看待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发展情况?
葛兰(中欧基金):回顾2022年3季度,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市场情绪较为脆弱,医药生物板块整体出现了较大调整。从基本面角度来看,尽管面临着疫情的扰动,但总体来看医药生物板块延续了二季度末的恢复趋势。政策方面,国家层面的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完成,总体集采框架保持了稳定性,政策延续稳健、积极的趋势我们认为没有变化。通过顶层政策引导行业向有真正创新、有临床价值、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及服务转变尽管可能短期会给行业带来阵痛,但也为行业长期健康成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比较动荡,全球来看,俄乌战争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联储加息快速而坚决,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内三季度又经历了佩洛西访台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以及疫情的多点散发,市场在经历了五六月份的反弹后,在三季度又进一步形成下跌态势。我们认为目前是市场的至暗时刻,但中美关系恶化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慢变量,短期疫情管控对经济的影响未来预期会随着防控政策越来越合理而趋于弱化,市场经历大幅下跌后,估值已具备吸引力。
吴兴武(广发基金):三季度,医药和消费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和国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一些公司的业绩展望看,无论是外需还是内需行业,业绩增长均呈现出一些波动。市场在持续下跌的过程中,一些优质公司的估值已相对较低,但也需评估其业绩的波动,仔细测算具体的估值性价比。
郑磊(汇添富基金):报告期内,国内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疫情的反复、流动性预期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市场的风险偏好。医药表现相对比较平淡,医保政策仍然对板块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但我们看到了政策积极的一面,专项债的推出有利于国内医疗器械需求的释放,而鼓励国产化也让国内优秀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
万民远(融通基金):受俄乌冲突、全球流动性收紧及国内疫情反复的三大冲击影响,市场对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复苏预期悲观。A股市场三季度也持续下跌,医药板块经过一年多的持续调整,尤其以CXO为代表的景气赛道股估值大幅调整,同时交易拥挤度大幅缓解,板块风险释放充分,且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估值匹配的优质医药股迎来真正价值投资机会。
赵伟(富国基金):从医药行业的表现上看,今年前三季度处于下跌的状态,情绪处于历史较低点。从影响因素上看,包括医保的政策,海外的衰退,没有稳定预期的医药消费以及国内创新药的投融资景气下滑,相比业绩来看,估值下杀更占据主要因素。但从近期的政策上看,包括前期的创新药续标,国内贴息采购,骨科集采,生化集采的情况上看,整个招采政策从以价格作为衡量因素,逐步开始关注到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招采政策有所缓和。
张弘(博时基金):2022年三季度,医药中“困境反转”的资产表现较好。代表公司包括集采落地的药品、器械公司,还有管理改善的部分企业。而传统的创新和消费升级公司表现较差。从子行业看,创新药、医疗服务、医疗消费跌幅较大;而医疗器械、仿制药、中药、药店板块抗跌表现优异。在基本面上,三季度,各地疫情不稳定,同时国内医药政策环境趋于缓和。大家更多看重低估值防御,对高估值资产表现出厌恶。虽然医疗消费数据相比二季度有显著提升,但是并没有恢复到去年同期的增长水平。今年三季度,医疗政策相应变化较小,主要医改政策都在稳步推进,缓和了2021年下半年悲观的政策预期。
刘江(汇添富基金):三季度申万医药指数大幅下跌,跌幅达-15.98%,继续在31个行业中处于倒数位置。本季度显著特点是CXO也出现全行业的大幅度下挫,医药研发外包领跌达-31.16%,其次,疫苗指数-23.52%,中药-16.68%,医院指数-16.72%,相对较稳定的是,医院指数-3.76%,线下药店-3.76%,医药流通-5.96%,医疗耗材-8.36%。
医药行业曾经是宏观经济或者地缘政治弱关联的行业,但当下的市场表现,使得二者展现出强关联性,我们只能正视这种关联,并在持仓结构中,寻找更加受益于“自主可控”、更加拥有“硬”科技的资产,以对冲或者规避上述的风险。好在新上市的公司中提供了较好的标的可供选择,增加了A股医药行业选股的丰富度。
三季度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机会点在于,长期影响医药板块的政策风险,看起来似乎有触底回升的迹象。从医保局的官方披露口径,以及近期的集采招标操作来看,政策对医药行业盈利能力的强力影响可能阶段性有所收敛。虽然当下的产品定价权仍然不掌握在医药公司手中,但估值的持续下滑已经没有太大向下的空间,从各个行业的性价比横向对比来看,我们认为医药产品型公司的估值在当下应该有较好的稳定力量。低估值的医药产品型公司,可能在当下市场中提供防御性的一个选择。
谭冬寒(工银瑞信基金):聚焦在医药行业里,医疗服务、药店和消费品受一定程度的疫情冲击。新药投融资景气度下行,对国内的新药研发投入金额逐步产生影响,但全球研发投入还相对稳定。市场风格依然不利于成长股,但市场一度对地缘政治因素过度担忧也给以CXO为代表的医药成长股带来了有吸引力的估值。集采政策的利空在逐步出尽,骨科脊柱耗材集采略好于市场预期,集采政策压力最大的时点可能已经过去。
池陈森(安信基金):2022年三季度,中证医药指数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单边下跌,最高跌幅超过25%。各细分子行业在季度初同步快速下跌,之后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医药板块是中信各一级行业中跌幅最大的板块,当前医药板块的动态PE、相对其他板块的溢价率等都处于历史底部位置。当前全市场基金在医药行业配置比例与医药板块市值占比相比显著偏低,也处在历史上很低的位置。从医药行业基本面来看,医药行业的刚需属性使得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而且疫后复苏的确定性是相对更高的。从估值、机构持仓和基本面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医药当前有很好的配置性价比。
王峥娇(南方基金):2022年三季度,中信医药生物下跌15.86%,涨跌幅在中信30个一级子行业中位列第27位。整个三季度,医药板块行情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7月初至9月26日:市场整体走弱,前期强势的新能源板块出现大幅调整,仅有部分顺周期行业表现较好。医药板块在弱势市场环境下调整幅度相对更大。三季度对板块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有:7月份阿兹夫定提交上市申请并获批彻底结束了市场炒作新冠及新冠产业链相关标的;8月份生长激素集采、种植牙服务部分的价格征集引发了相关个股的调整;9月份美国生物相关法案出台,引发了CXO板块的进一步调整。其实,这里面部分事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影响可能不大,比如种植牙服务部分的调整落地的幅度非常温和、美国生物法案里的投入实质影响也不是那么大,但是在脆弱的情绪环境下,加大了医药板块整体以及相关标的的调整幅度。
2)9月27日至月底:医药板块出现强势反弹,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走出了相对独立的行情。其中,以骨科耗材为代表的高值耗材以及受益于医疗新基建的医疗设备类公司股价表现强势。
医药行业出现强势反弹,主要有几大原因:
1)超跌板块的反弹:医药板块指数从2021年7月1日见顶以来,中信医药指数持续调整15个月,其中仅2022年年初至今最大跌幅就超过30%,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都是历史之最,无论从持仓、估值、成交额等指标来看都进入到了底部区间。
2)政策悲观预期的修复:脊柱集采结果好于市场的悲观预期,叠加此前北京医保局执行DRGs对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诊疗项目的豁免、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推进、种植牙服务部分价格的温和调控、支架温和续约等政策,虽然此前都在脆弱的情绪环境下都是高开低走,但量变逐渐开始引起质变,市场开始重新评估近一年以来对于政策的认知是否过于悲观。
3)增量逻辑的事件性利好:贴息贷款买设备的政策文件落地,表明了政策对于医疗领域持续发展的支持,引发了相关板块的热度。
李佳存(招商基金):三季度宏观经济复苏弱于预期,资金面继续维持宽松,成长板块见顶回调带动大盘下跌,医药板块跟随回调,板块中报数据表现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下消费医疗以及院内患者流量数据一般,最终板块整体上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个位数增长,在各板块中处于中上游位置。
王大鹏(大摩华鑫基金):经过6月份的反弹后,7月初医药板块在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下开始下跌,三季度市场大幅下跌主要源于海外加息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目前看美联储大幅加息预期已经较为充分,年内有望看到拐点,美国中期选举后中美摩擦有望阶段性缓和。
谢玮(中信建投基金):2022年三季度以来,国内疫情仍有反复,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国外美联储鹰派风格不减,俄乌战争进入白热化深水区,以生物技术法案、芯片法案为标志的中美地缘博弈持续升级。在经历二季度的反弹之后,市场重回弱市。
杨桢霄(易方达基金):报告期内,上证指数下跌11.01%,沪深300下跌15.16%,创业板指下跌18.56%,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98%,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5,表现不佳。港股恒生指数下跌21.21%,其中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26.75%,从细分行业来看,医疗设备、中药、连锁药店创新药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好。
梦圆(农银汇理基金):医药板块三季度整体回撤较为明显。7月份受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影响,中美摩擦升温,使得对海外供应链依赖,或对海外需求依赖度较高的企业出现大幅回撤。8月份板块依旧低迷,低估值小盘股表现出较强的超额收益,市场比较注重短期利好兑现,无主线行情。9月份,美国加息的极致预期,以及美债迅速飙升影响了医药行业整体投融资预期;拜登通过行政命令支持合成生物学以及减少本国新冠产业链对于中国的依赖,虽然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但被市场解读为中美脱钩的重要信号;医美则由于渠道整治的原因承压;医疗设备则是市场担忧财政支付压力在第三周也出现短暂的暴跌。但从9月底开始,我们看到了医药的反弹,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认为医药政策正趋于温和。主要的催化剂在于22省联盟生化集采方案出台,以及福建电生理集采规则出台。实际上从近期的集采政策来看,我们认为集采越来越具备规则的稳定性。不管是此前的骨科集采、种植牙集采、还是被一再强调的创新医疗器械可不纳入集采的政策。我们政策在挤压渠道利润还利于民的同时也给予了优秀的制造业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和创新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国内医药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空间。另外,国庆前出的贴息贷款政策也更好的促进了医疗端需求的释放。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支持中国医药产业的自主可控。从估值来看,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后,医药板块估值逐渐进入合理区间,处于低位布局的优质窗口期。
郝淼(嘉实基金):三季度医药板块持续下跌,报告期内中证医药指数下跌17.96%,中信医药指数下跌15.86%,申万医药指数下跌15.98%,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下跌26.75%。医药内部不同子板块均有所回调,医疗器械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等下跌较多。
孙笑悦(富国基金):三季度疫情封控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医疗消费、医疗服务行业的个股业绩表现低迷;另外,国内外政治局势导致市场对全球化的医药制造行业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相关个股的股价表现疲弱。基于以上因素,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表现较差。
王泽实(华夏基金):三季度医药板块明显回调。医药板块从估值层面已经调整较多,回到了一个合理的水平。同时我们注意到,医药行业仍然保持快速、稳定的内生增长,这在2022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三季度,国内的疫情仍然处于局部散发的状态。由于omicron突变株的传染性较强,防疫的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全球范围内,omicron不断有新的突变株产生,叠加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韩广哲,欧阳娟(金鹰基金):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市场疲软,主要受制于国内外大环境的阶段性压力,尤其是外围环境的不稳定导致CXO板块情绪继续受到压制。但从医药板块内部来看,9月国家明确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价格以及9月脊柱集采落地,医药监管政策延续上半年缓和态势;同时,9月国家财政支持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显示国内支持国内医疗体系的扩建发展。
杨珂(信达澳亚基金):2022年三季度,医药板块经历了大幅下滑:1、二季度部分医药公司股价涨幅过高,导致估值透支基本面,引发股价回调;2、三季度疫情在多个省份和地区反复,导致部分公司基本面承压;3、由于疫情的持续和反复,一些医药公司不能完成年初既定目标(门诊量或客流得不到恢复),叠加一级和二级市场融资环境变差,导致部分医药公司削减研发费用,上游公司业绩承压。
郭相博(天弘基金):2022年三季度医药板块仍然处在下跌通道中,三季度中信医药指数下跌15.86%,行情来看,6月份医药有一波小反弹,7月份更多是在消化6月份回弹,医药复苏资金有一定撤离;8月总体震荡回落,此种走势对于处于底部复苏的行业会产生较大情绪扰动,可能刺激投资人悲观情绪表达。8月底到9月初的这段时间,医药板块接近触底,市场悲观情绪放大。
投资主线来看,今年市场与之前的预期有一些偏离。今年上半年到三季度,受到美国加息周期,俄乌战争、国内的新冠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医药板块的走势比较波折,以创新药为代表的成长股的估值承压较大。上半年医药的主要机会来自一些事件性机会和疫情催化,上半年疫情股成交额一度占比医药板块过半。这种行情一方面说明市场仍维持疫情是医药行业直接受益板块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今年没有出现逻辑通顺的方向。而三季度医药的持续阴跌,实际上反应了医药板块配置价值缺失后的资金持续流出。
医药板块价值目前固然处于低估的状态,当前的估值位于历史上最便宜的5%-10%分位。但医药行业从历史上来看从来不是因为便宜而进行配置,板块若要走出行情,需要有一条非常确定的主线,去年6月开始医药板块表现不及预期,核心矛盾就是缺乏主线,不少投资者在目前的价值区间中,希望在中长期底部来配置医药资产,但在躲避政策风险与业绩低谷之后,发现可选标的寥寥。
站在目前的位置,我更愿意认为目前医药板块已经见到了黎明的曙光——1)9月底医药板块开始有显著的超额收益,一方面是连续15个月板块调整的极致出清后,市场自发的加大配置需求;另外一方面弱势中医药板块的防御属性开始有所凸显。2)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逐渐趋于理性,无论从医疗新基建的贴息贷款,还是脊柱集采落地结果来看,均好于市场之前偏悲观的预期,相应的板块和个股都有比较强的表现。
每一次大的趋势性行情,通常从散点个股和小板块机会中酝酿而来,无论是2015到2016年的专科用药、2019到2021年的创新浪潮均是如此。随着市场逐渐稳定、政策方面逐渐明朗,医药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会走出来一条能够持续1-2年的主线。展望三季度的医药板块,我们认为三季度是一个比较好的布局时间点,且医药的主线也会逐渐清晰,目前位置,已经不需要继续悲观。
皮劲松(创金合信基金):第三季度申万医药指数下跌 16.0%,前三季度申万医药指数下跌27.9%,整体表现较弱。市场弱势下,医药板块低估值风格占优,成长股估值普遍下调,过去三年高低估值分化的行情快速收敛。第三季度,全国集采继续进行。第七批全国仿制药集采结果公示,平均降价 48%,降幅有所缓和;全国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公示,中选价格比原终端价降幅84%,大部分中选在最高有效报价上降价60%,降幅较关节、创伤耗材温和。随着集采常态化,中标规则逐步完善优化,政策预期更加稳定,对行业的冲击更小。

梁静静(中海基金):三季度医药整体表现一般,经过长时间的调整,A股医药估值已经具备了中长期配置价值,估值已经处于过去10年历史估值均值底部,而总体机构持仓医药比例也处于历史较低位置,此时我们明确看多医药,认为集采、疫情所有悲观预期已经充分反应。
胡攸乔(浦银安盛基金):三季度以来从基本面看,医药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整体处于较为平稳的增长情况。从政策环境看,集采受到的影响逐渐变小,因此受压制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板块情绪逐渐修复,同时随着国内医疗新基建的推动,医疗设备板块迎来机会。后续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向好,医药消费板块基本面有望改善。目前主要配置仍然是以板块分散为主,三季度增加了医疗器械板块和药品板块的配置。其他配置板块有医药消费,CXO,中药等。
毛可君(东吴基金):2022年三季度,医药行业仍然持续调整,盖因市场和行业层面多重制约。宏观与流动性方面,美国通胀数据超预期,市场提升了美联储加息幅度的预期,俄乌战争持续胶着,同时国内经济仍存稳增长压力。具体产业方面,美欧与中国摩擦边际加剧对清洁能源、医药制造等成长板块造成风险偏好与基本面预期的双重冲击,拜登政府签署行政命令扶持本土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严重影响了医药外包产业链情绪。
尽管医药整体持续调整,板块在三季度的表现还是可以窥见一些曙光。我们陆续看到政策面和基本面均有边际利好趋势——新基建在持续拉动医药投资建设、贴息贷款有望释放设备采购需求、脊柱集采结果令市场对于骨科集采乃至高耗集采部分转向乐观、种植牙医疗服务费落地价格远好于预期等等,这些都引起了医药较为显著的结构性行情。
报告期内,本基金的布局相对均衡,注重公司的估值性价比与安全边际,重点配置了医疗服务、消费医疗和中药品牌消费品、医疗设备、零售药房等医药细分领域。
陈旭(兴业基金):回顾2022年三季度,医药行业继续延续了今年上半年以来的下跌趋势,从去年六月份至今调整已经近一年半,指数的调整幅度在历史上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
陈西铭(博时基金):2022 年三季度,行业表现较弱,医药行业指数出现 15%以上的回撤,除宏观因素外,主要原因是海内外不确定性事件集中爆发,市场对此前高景气的部分子行业产生质疑。在这个季度中,由于外部不确定性快速提升,我们将仓位更多集中在医药新基建、国产替代、中药等以内需为主的板块上。
潘龙玲(建信基金):三季度以来,宏观环境波动性明显放大。医药行业方面:9月22日,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办公室公开《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进一步明确本次种植牙耗材集采的规则,包括采购品种、企业资质、医疗机构范围、采购规则、采购周期、后续工作安排等。9月30日,国卫办财务函[2022]313号文件,《国家卫建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对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我们认为此次财政贴息贷款政策落地进度显著超预期,有助于缓解医疗机构采购及更新换代设备的资金压力,在三大方向上有望实现国产采购的提速。
詹成,姜雪婷(景顺长城基金):2022年三季度,尽管内需恢复偏慢,美联储加息力度并未放松以及国内的医保控费政策持续这些因素仍对行业板块运行构成一定压力,医药整体还是有比较好的经营韧性。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经过接近一年的市场调整以及风险释放,当前位置医药板块处于估值和基金配置的历史双低位置,具备长期行业竞争力的优质龙头资产已经颇具性价比。
丁琳(平安基金):回顾三季度的下跌主要是因为我们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内主要面对的是经济底部及市场预期的波动,对外主要面对的是人民币兑美元不断贬值、俄乌冲突升级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以及中美脱钩的担忧。医药板块去年7月份开始调整至今,持续时间和调整空间都相对充分,疫情受益、政策压制等悲观预期在股价上基本体现,尽管后续仍有诸如IVD集采、DRGS等政策,但下跌空间相对有限。三季度持仓继续坚持了消费医疗、创新器械耗材、药店、医美、品牌中药等细分方向持仓,减持了部分创新药CXO仓位。
张晓(华商基金):三季度受散发疫情影响,消费医疗仍在恢复中,叠加投融资数据一般,医药整体板块表现平淡,没有明显板块效应。但政策端有明显回暖,创新药续约、脊柱集采、支架续约、种植牙打包等规则陆续明晰,医药板块当前确定性增强、配置优势凸显。叠加医疗新基建逐步进入兑现阶段,国产替代加速可期。
杨挺(大成基金):整体来说,贯穿全年的市场风格快速轮换的趋势依然继续持续,而我们相对比较聚焦的医药行业继续调整,甚至在九月开始出现一些非理性的快速下跌。海外市场的流动性收缩和国际局面出现新的动荡,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2、如何看待医药生物的子领域投资方向?
葛兰(中欧基金):在基金操作层面,在板块内部热点快速轮动的情况下,我们仍坚持以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为投资导向。我们仍严格按照我们的投资框架进行个股选择,在长期看好的核心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产业链,医疗服务以及消费性医疗等方向进行了着重布局。医药行业仍保持了较强的韧性,我们认为优秀公司的长期增长驱动因素并未出现重大变化。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我们的投资策略是选择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通过自上而下判断与自下而上选股相结合的策略,坚持深入研究、长期持股。三季度我们在细分领域的布局上做了一些均衡,四季度会延续均衡的思路,依然布局在估值相对合理的中药、消费医疗、CXO、器械等方向。
郑磊(汇添富基金):报告期内,我们围绕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消费升级、高端制造的三条主线,坚持高质量证券的选股标准,重仓好赛道中的优质资产。我们在保持严格的基本面筛选个股的风格的同时,希望继续做好子行业均衡。细分行业上,在继续看好医疗服务、创新药服务产业链的同时,我们加强配置了医疗器械板块,我们认为自主可控的产业趋势将在医药里以其特有的形式展开,特别是医疗器械领域,进口替代有望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楼慧源(交银施罗德基金):回顾2022年三季度,国内疫情继续反复,海外经济衰退的不确定性加大,市场经历了五月、六月的快速反弹后持续回落,上证综指下跌11.0%,创业板指下跌18.6%。我们对持仓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增配医美、医疗设备等方向,减配面向海外需求、业绩不明朗的公司。当下宏观环境复杂,对市场的短期扰动较大。经过三季度的持续调整,我们认为,对照估值水平,已经能找到一批竞争力突出的公司,或已具备不错的收益空间。我们将继续精选个股,持续关注如下方向:渗透率有较大提升空间、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后韧性较强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消费品,受益于国产替代的设备和材料,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创新药研发外包和制造外包。
谭冬寒(工银瑞信基金):我们的投资策略是选择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景气度领域,通过自上而下判断与自下而上选股相结合的策略,坚持深入研究、重仓和长期持股。在仓位选择上,维持85-90%的仓位,结构上未做大幅度变化。考虑到设备投资景气度可能提高和医疗器械集采政策逐步好转,我们对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有一定加仓。
池陈森(安信基金):在2022年三季度,我们在细分子行业上依然坚持较为均衡的配置,在市场大幅调整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组合的优化和调整。我们将更多的仓位配置在我们看好的医药制造方向,在个股层面上我们根据估值变化和景气变化也做了一些切换。目前整体在医疗器械、CXO、特色原料药、药店等板块配置较多。
李佳存(招商基金):疫苗、CXO等赛道还是维持了高景气度,本基金持仓相对均衡,重点配置了疫苗、CXO、医疗设备等子赛道。
杨桢霄(易方达基金):报告期内,本基金继续坚持之前的投资策略,沿着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这两个医药产业发展趋势配置优秀公司。科技创新方向,在保持创新药行业的配置之外,增持了一些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以及受益于国内医疗新基建的同时也具有全球扩张能力的部分医疗设备公司,减持了部分终端竞争格局有恶化趋势的CDMO公司(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消费升级方面,增持了民营连锁医疗行业。
郝淼(嘉实基金):考虑到医药集采政策出现缓和迹象,报告期内,我们适当增加了医疗器械的配置。我们将继续精选个股,特别是自下而上筛选部分优质公司进行投资。
孙笑悦(富国基金):三季度考虑到疫情后复苏的新医院建设、和个股的新产品管线释放节奏,我们增配了医疗器械板块;依然维持了医疗服务、医疗消费板块的配置。
王泽实(华夏基金):三季度我们的组合向医药硬科技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原有的投资思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药、创新器械和创新设备的配置比例。我们认为医药是一个长期值得投资的行业,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构成了从需求端到支付端对医药行业的长期支撑。我们依然延续对于行业的中长期的判断,认为可持续的壁垒或者可持续的创新和进化是行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医药行业收益的主要来源。在组合中,我们重点配置了创新产品及其产业链,并结合当前医院建设周期,增加了医疗相关设备的配置比例。细分行业上,我们继续持有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产业链的CRO/CDMO、医疗服务以及中药。
谭冬寒(工银瑞信基金):我们的投资策略是选择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景气度领域,通过自上而下判断与自下而上选股相结合的策略,坚持深入研究、重仓和长期持股。在仓位选择上,维持85-90%的仓位,结构上未做大幅度变化。考虑到设备投资景气度可能提高和医疗器械集采政策逐步好转,我们对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有一定加仓。
韩广哲,欧阳娟(金鹰基金):三季度结构性机会突出,以医疗设备和脊柱板块涨幅靠前。因此,本基金在三季度有所调整,在保持稳健的医疗服务以及低估值疫苗前提下,及时降低了CXO板块配置,增配有长期竞争力的医疗设备板块以及部分低估值品牌中药。
皮劲松(创金合信基金):创新产品方面,政策倾斜更加明确。北京医保局明确,创新药、创新器械不按 DRG 方式支付,实行单独支付。国家医保局也表态“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加上每年的医保目录调整,创新药能更快进入医保目录,创新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性能快速体现,为创新研发生态创造良性的条件。
三季度国常会确定了贴息贷款支持医院采购医疗设备,预计医疗机构上报需求超 2000亿。基于短期催化和长期国产器械高端化逻辑,本基金在三季度加大了医疗设备配置。此外,本基金维持配置疫苗、CXO、高值耗材、创新产业链。
陈旭(兴业基金):在投资策略上,本基金仍然坚持核心赛道白马+优质成长的投资策略,在以核心白马为主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主要客户是海外客户为主的仿制药、原料药以及低值耗材领域。在优质成长方向,我们增加了一些有业绩支撑的高景气度行业的中小市值公司包括不限于医美、有特色的仿制药领域、以及部分进口替代的器械公司,希望通过时间获取收益。
潘龙玲(建信基金):作为行业基金,本基金采取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投资策略,重点配置企业盈利增长较快、估值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的个股,布局了中成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药店、化学制药等细分行业龙头。
黄珺(中银基金):三季度权益市场总体下行,债券市场各品种小幅上涨。策略上,我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仓位,积极参与市场的结构性投资机会,重点配置了医美、CXO、消费医疗服务以及一些其他大众消费品公司。
陈蔚丰,谭小兵(长城基金):三季度市场整体而言不太好,结构分化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稳增长政策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海外通胀持续超预期,美联储加息缩表一再升温,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攀升,而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以及国内的经济增长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之下,股市也是困难重重,相对而言受益于能源通胀的煤炭、石化、交运等板块表现比较好,而消费、医药、汽车等板块则出于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而跌幅较大。操作上,本基金综合考虑景气度与博弈情况,基本聚焦在高景气领域的CXO、中药消费以及集采出清、估值性价比合理的部分股票等。
金笑非(鹏华基金):操作上,我们目前除了继续持有消费类资产的白马外,在陆续往中药,创新药方向做布局。医药行业经过大幅下跌,目前我们十分乐观,看好医药新周期的开始,会积极去研究,做配置。
张金涛(华宝基金):进入三季度,随着疫情缓解,基于对目前国内防控政策有效、有信心判断,我们判断消费医疗进入到复苏趋势,配置结构上对消费医疗进行较大配置。同时基于对产业理解,我们提出“集采现阶段是利空出尽”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较大规模挖掘基本面中呈现已经集采冲击+新产品进入到放量趋势组合的标的,并对相关标的进行了较多配置。
徐治彪(国泰基金):具体医药方面:目前我们组合还是延续了过往估值低、业绩好的优质公司为主,追求长期的确定性。目前持仓主要在,药店、耗材、生长激素、麻药、核药等赛道,同时灵活原因非医药仓位。

3、如何看待四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发展方向?
葛兰(中欧基金):展望4季度,宏观环境短期仍有不确定性,但行业面对相关不确定性扰动的准备也更加充分,预计4季度仍将是振荡恢复的趋势。
王峥娇(南方基金):展望四季度,我们依然维持前期观点,我们认为医药板块持续调整15个月后,目前从估值、持仓、成交额等指标来看,均处于过去10年低位,考虑到市场对医药行业政策的认知已经从过分悲观开始扭转,同时政策层面也出现一些边际利好的迹象,中短期我们认为,伴随着全市场医药板块仓位从低配回升至标配,医药板块有望迎来一波估值修复的机会,但是全市场是否会进一步的超配医药则需要继续等待行业出现新的基本面趋势。
王大鹏(大摩华鑫基金):在海外衰退预期增强、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预计国内政策会进一步发力,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可能较三季度会小幅改善。另一方面,目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对负面信息的反映已经非常充分。预计四季度仍然有投资机会。当前时点,积极的因素在不断积累,国内看,集采、创新药谈判等政策边际变化趋于温和,医保资金运行健康良好,结余率不断提升,年初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均支持医药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外部看,美国加息逐步进入中后段,对成长及创新药等估值压制有望逐步缓解,而近期“移出UVL”事件也有利于提振CXO估值。
梦圆(农银汇理基金):从市场上来看,预计四季度A股市场弱反弹,2023年维持震荡市判断,结构性行情为主。我们认为四季度会有一个不错的反弹窗口,目前A股股权风险溢价、股债回报率等反应风险偏好的指标已到达历史极值,意味着国内偏悲观的预期已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但整体更倾向于震荡,市场的主要矛盾还是国内稳增长和海外通胀,大级别反弹需要看到两个拐点:国内政策加码和海外紧缩恐慌缓解,现在都存在不确定性。展望四季度医药行业,我们将迎来比较多的政策落地,如果所有政策都能温和落地,则市场可以在前期受到政策压制的标的中寻找出更多估值较低且具备业绩弹性的内需型医院端标的,而不是一味的规避政策风险。

易小金(财通基金):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内外双循环是医药投资的主线板块,即以中药OTC、药店、高端仿制药、生物制药上游为代表的内循环产业链和以原料药、仿制药、低值耗材、器械设备等为代表的外循环产业链。由于子行业之间运行周期各异,我们预判未来一段时间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郭相博(天弘基金):四季度我们的投资判断——(1)对于疫情受益板块的投资判断:从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目前的防疫状态或有微调,但动态清零仍然会是常态,但医药中的疫情受益板块已经不再具有投资吸引力。虽然抗疫还会持续,但对于医药板块,预计疫情投资终会画上句号。(2)对高低切换的投资判断:高低切换可能仍然会持续。今年上半年表现比较好的是新冠产业链和中药板块,中药板块是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明显的高低切换,属于稍有边界变化就会有估值回归的板块。除中药板块外,很多产品方向包括有创新规划、创新布局的传统药企也会走出来高低切换的过程,可能会在今年三四季度有股价上的表现。尤其是经历了这波重估的beta行情以后,一些布局比较好、业绩加速发展的公司,后面可能会成为的龙头公司。而一些之前的所谓政策压制板块,在政策逐渐落地后,也会有一波明显的估值重估的机会。(3)对于创新药的投资判断:创新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表现比较差,很多公司在今年4月份跌到最底部时已经到了1-2倍的PS估值。从长期来看,美国创新药板块比较正常的是3-5倍PS。国内之前是较低估的情况,即使6月以来反弹了一波,创新药板块估值仍然处在合理并且偏低的位置。从中长维度来看创新药,是医药板块里确定性较高的方向,它的投资机会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海外出口和新产品的研发推进仍然是我们追求创新药板块alpha的重要方向。虽然新产品的研发、临床的推进也在疫情期间相对较慢,但是中长期来看方向是不会变的。短期的估值回调也会逐渐促进biotech板块整合,对于一些biotech公司,可能提供了向上成为biopharma的机会,所以对创新药板块仍然可以保持关注。(4)院内严肃医疗有望成为医疗板块未来一段时间的主线,“严肃医疗”为院内产品类公司,包括治疗疾病或肿瘤的药品,骨科的耗材等,消费属性较弱。仿制药集采、器械集采和创新药谈判使得市场对产品类的公司配置较少,一段时间内都集中到消费类公司。当前时点产品类公司的配置价值重新凸显,我们认为严肃医疗板块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从配置下游的服务或者所谓的“卖水人”,逐渐地回到配置医疗板块的本质——产品端。

4、如何看待医药生物板块长期投资机会?
葛兰(中欧基金):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增长逻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创新是行业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经过多年的洗礼,国内创新企业整体研发管线布局更加理性,资源向差异化方向倾斜,甚至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品种诞生。在有大量临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的背景下,创新药及器械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国内的创新药服务企业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部分细分领域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此外,我们认为相关服务商的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平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龙头企业的市占率大概率仍将持续提升,保持其较高的景气度。此外,伴随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认知水平快速提升,医疗服务以及消费性医疗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且未得到充分满足,未来空间依然巨大。
张弘(博时基金):整体而言,我们长期仍然看好行业,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老龄化加重和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这两个驱动力将长期存在,而政策波动影响行业中短期表现。后续我们将更加重视标的的本身质地与估值水平,并持续加大对中小市值以及新股次新股的研究,寻找估值合理、行业发生积极变化的细分赛道龙头。
王大鹏(大摩华鑫基金):长期来看,医药行业整体发展前景良好,建议把握医药中长期增长的良好趋势。从1-2年的维度来看,本基金相对看好CXO、疫苗、自主可控尤其是器械等领域。CXO公司经过较长时间调整,估值性价比已经比较突出,而下游创新需求依然旺盛,显示行业持续的高景气度;疫苗行业HPV疫苗等持续放量,发展前景良好;具备自主可控属性领域包括高端医疗器械、科研试剂等也是我们积极关注的方向。
梦圆(农银汇理基金):从行业板块上我们看好以下四个方向:1、由创新驱动的需求爆发:包括1)创新药及其产业链,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方向,比如ADC,双抗、细胞与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等等。CXO板块受到中美关系和融资环境影响较大,但考虑到其目前估值水平,我们认为在新技术方向上布局较为靠前的公司应具备较好的成长能力;2)高端医疗设备与创新医疗器械:近期受到国家贴息贷款支持影响,我们认为设备类的需求将迎来极大的改善,我们主要看好高端影像设备比如CT、高端内窥镜(包括软镜与硬镜)等;创新医疗器械:近期集采文件显示耗材集采开始具备可预测性,也逐步趋向温和,并且创新医疗器械已明确不纳入集采,我们认为其中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市占率小的子行业具备较高弹性。2、中国在医药制造业中的自主可控:目前我们主要看好设备类生产环节中的高端零部件,以及实验室端的精密仪器。此类赛道一般具有国产化率低、国产技术不够成熟等特点。我们优先选择技术刚达到突破点进入放量期,且有机会进入海外市场拓展天花板的企业。考虑到目前国家在自主可控科研端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再在未来1-3年期间,相关公司具备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性。3、中医药创新与国企改革:大将中医药创新发展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同时今年以来我们看到国企中医药企业在收并购、国企改革上也有可喜的成果。我们看好改革顺利,能够释放业绩的国有企业,以及具备创新力和销售力的龙头民营中医药企业。4、医药消费复苏:主要为眼科、医美、康复医疗、成人自费疫苗等,但三季度仍有疫情扩散的情况,所以相关企业业绩具备弹性,但弹性略低于预期。从长期来看我们依旧认为是比较好的赛道,短期则需寻找业绩比较具备支撑力的公司进行配置。
蒋秀蕾(融通基金):本基金按照基金合同的要求,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持仓结构,重点看好医疗健康板块内部高景气度子行业龙头公司的投资机会,长期看好带量采购政策给行业带来的集中度提升以及创新药全球化方向的发展趋势,长期看好消费升级渗透率提升的疫苗、CXO、受政策鼓励的中药、医疗设备等高景气度子行业,阶段性参与医疗新基建的投资机会。骨科耗材集采结果和种植牙集采规则显示集采政策正在走向温和,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后继如果有改善的空间需要新冠疫苗和新冠药物的积极配合参与。
张韡,郑磊(汇添富基金):港股市场2022年三季度受美国加息,外资流出,中美关系等方面影响,下跌较多。从长逻辑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大部分成长股的空间依然非常广阔,所以未来成长股依然会成为市场配置主线。本基金的投资策略是在市场当中精选具备广阔成长空间、管理优秀以及具备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由于这类型的企业本身属于稀缺品种,所以会适当重仓买入。
张一甫(惠升基金):尽管上半年医药行业先于市场整体经历过了一轮较大的风险冲击,但在经历二季度一轮反弹后整体市值也修复到合理水位。目前医药正向展开的势头不到火候、不够普遍、需要积累。我们之前关注到一些产业进程相对平缓、稳步抬升的方向,如国产替代的医药装备制造和上游的发展,中医药政策友好的环境下个别有能力的公司的机遇捕捉等,这些长期的进程目前看在按部就班的推进,而规范市场的原料药和中间体制造的转移在基础化工品价格的压力下进入正向通道可能尚需一些时间。
裘倩倩,刘潇(华安基金):经历了近一年的估值调整,医药板块的绝对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在经济偏弱的背景下,医药板块的成长确定性也凸显,进入较好的配置区间。后疫情时代新冠相关业务周期回落,关注诊疗端刚需复苏,医药板块股债比历史低位,PE估值也处于历史低位。医疗新基建带来医疗设备、检测三年高景气,后疫情时代,三季度择期手术与诊疗端复苏,高端设备与耗材国产替代加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骨科、心血管、糖尿病、眼科等行业器械耗材进入需求加速增长期,中长线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曾新杰(富国基金):长期看,医药行业需求强劲,属于长坡厚雪的领域。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各子领域估值整体处于十年估值低位,长期持有业绩可以持续兑现的标的具备较高的隐含收益率,这意味着医药行业具备极高的长期系统性的布局机会。我们一方面坚持长期持有具备广大远景的优秀公司,做时间的朋友;同时也加大布局估值合理、长期有成长空间的标的,等待市场情绪在某种时候的合理回归以及优秀公司成长起来后自然的价值呈现。
毛可君(东吴基金):医药历经一年多的持续深度调整,除医药基金以外的机构医药持仓几乎已降至相对历史冰点。尽管医保控费和中美脱钩的预期仍将可能对板块有影响,但考虑到医药处于政策预期底、持仓底、估值底的多重相对底部,我们可以更细致的甄选细分领域与个股,有望有机会以较好价格布局中长线投资。
高源,王霄音(万家基金):当前时点我们对医药行业更加乐观,不仅仅是因为医药板块的估值和机构持仓比例都已经到历史底部,更重要的是我们观察到行业从基本面和政策面来说正在悄然回暖。从集采的角度来说,低垂的果实在过去几年已经被医保局摘完,今年以来的集采不管从结果还是方案来说都超市场预期,比如生长激素,骨科,包括近期刚出台的 IVD 集采方案。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未来1-2 年医药板块较大概率会有相对收益。我们也将会继续坚持稳健均衡的投资策略,从自上而下角度布局景气度初期的小而美的赛道,同时自下而上挖掘估值和基本面匹配的个股进行投资。
吕伟(国金基金):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后周期不断临近,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脚步依旧不会停止。比如聚焦医药板块的估值增速匹配度,横向比较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整体我们判断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将围绕疫后消费场景修复、龙头市占率提升两个维度,逢低布局中长期看好个股。
姚艺(宝盈基金):虽然短期市场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国内疫情及防疫政策、美国加息周期的持续时间、加剧的地缘政治风险等,但基金管理人对于医药板块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并不悲观,毕竟低预期、低估值常常蕴含着优质的投资机会(中信医药指数从2021年7月至今已经调整了15个月,医药板块公募持仓占比已经创下多年新低),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演,我们也不会刻舟求剑。我们还会沿着消费升级、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两条主线,从景气度、辨识度、兑现度三个维度,在医药板块中精选个股。
詹成,姜雪婷(景顺长城基金):长期来看医药行业将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内需提升以及中国医药制造和创新能力的崛起,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板块。我们会优选布局一些估值回落入价值区间的优质资产,从未被充分满足的医疗需求以及优质供给方面出发去寻找投资机会。
方钰涵(上投摩根基金):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估值正在逐渐变得有吸引力,且政策对于医药行业的政策压力接近尾声。随着国家对药品,高值耗材的水分的挤出,参与者会致力于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激烈的竞争也有利于优胜劣汰。我们预期未来会看到产业整合,强者更强。另一方面,行业也进入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入期和国产制造的崛起。我们将在消费服务、高端制造、CXO行业里优选个股,力争为投资者创造超额收益。

5、如何看待中药板块投资机会?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中药 OTC受益于四类药品的更合理管理,竞争格局的改善以及长期品牌价值的提升,经营趋势在改善。
裘倩倩,刘潇(华安基金):中药:医保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中药创新药、配方颗粒有望迎来经营拐点。

6、如何看待CXO板块投资机会?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今年以来医药行业也经历了港股和美股创新药板块的下跌引起投资者对一级市场投融资进而对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和 CXO行业订单的担忧,经历了地缘政治因素影响CXO企业海外订单的担忧,经历了疫情对消费行业景气度负面冲击的担忧,总体也呈现了巨大的波动性。根据我们紧密的跟踪,我们认为创新药板块的下跌确实会影响 CXO行业的短期订单,但长期看我国CXO行业受益于工程师红利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存在,市场份额或仍会提升,即使有周期波动性也依然存在实现较高增速的机会,当前估值或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景气度下行的悲观预期。
刘江(汇添富基金):医药研发外包行业CXO的业绩当下看起来仍然相对强劲,估值经过大幅度下跌也看起来不贵。但因为该行业的大客户主要来自于美国大跨国药企或者小型biotech公司,前者因地缘政策恶化升级了市场对未来稳定性的担忧,后者因美联储加息导致风险资产投资金额持续下滑升级了市场对biotech经营可持续性的担忧,结果就是持续的估值下移。
胡攸乔(浦银安盛基金):CXO板块主要关注美联储加息的节奏。

7、如何看待医疗服务、药店、消费医疗板块投资机会?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医疗服务、药品、器械、药店和消费医疗受一定程度的疫情冲击,但整体影响相对可控,我们认为短期冲击并不影响长期经营趋势和竞争力。
裘倩倩,刘潇(华安基金):消费医疗受益消费升级,医疗服务、医美短期受损于疫情,中期政策转向,定价能力强,抗通胀,调整中加持:眼科、过敏,中医,康复等领域受益人口老龄化,美肤、齿科等领域受益消费升级,估值也回到合理水平,投资价值凸现。

8、如何看待医药制造板块投资机会?
池陈森(安信基金):当前医药行业投资市场普遍反馈是缺乏主线,我们认为未来的主线还是来自于景气度能够持续提升的方向。我们认为医药制造升级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主线。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有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规模优势等显著比较优势,未来将享受全球医药制造业行业转移红利。在医疗器械、CDMO、特色原料药等赛道里,中国的全球市占率还不高,近年来全球产能转移趋势持续加速,未来有望崛起一批优秀的企业。医药制造的企业大多数本身赚取的就是行业合理利润,不用担心集采等负面政策影响,而且在老龄化背景下,来自于量的增长是比较确定的。没有“价”的风险而有“量”的成长,因此未来的成长确定性相对较高。当前医药制造升级方向的个股普遍估值较低,我们认为整体板块有很好的配置性价比。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新产业
S
安图生物
S
三诺生物
S
百诚医药
S
开立医疗
工分
18.8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5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14)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源富贵
    春风吹又生的随手单受害者
    只看TA
    2022-11-02 12:19
    老师,眼看花了
    1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2 12:11
    谢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王铁锤
    已经腰斩的吃面达人
    只看TA
    2022-11-02 08:43
    牛批,看不完太多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16:41
    辛苦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15:56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12:18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加油奥利给
    下海干活的韭菜种子
    只看TA
    2022-11-01 08:58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08:44
    医药go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07:25
    谢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11-01 06:49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 2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