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对2024年中国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加油奥利给
下海干活的韭菜种子
2023-12-07 00:15:25
(粤开证券)












国内——双重“新三期叠加”:对2024年中国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一)2023年经济运行有哪些超预期?

2023年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预期之外的地方:其一,房地产下行速度和幅度均超出预期;其二,社零“报复性消费”和经济的“报复性增长”仅持续了一个季度,并未出现2022年底公众和经济学家预期的“只要疫情放开,经济就好了”的情景,代之以疤痕效应;其三,市场信心恢复慢于预期;其四,一季度担心的“疫后需求过快上升将引发类似欧美的高通胀”并未出现,反而在6-7月间社会上出现“经济是否通缩”以及是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激烈讨论;其五,“中国经济增速向上、美国经济衰退”的周期错位以及相应的“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并未如期出现,持续加息之下美国经济仍保持一定韧性;其六,A股并未如预期一般“在经济好转、企业盈利改善和信心提振以及外部加息放缓的驱动下实现企稳回升”,反而是总体下行,财富效应低迷、投资者亏损,引发宏观经济与微观感受的背离;其七,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超出市场预期;其八,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集中的城投债在上下半年出现冰火两重天,上半年金融机构唯恐避之不及,下半年却求之不得。

为何市场预期一致预判失误?

2023年,主要机构和经济学家反复调整经济预测,因为突发事件而上调或下调经济预测,一致预期反复出错。

为何不搞政策强刺激?市场期盼放水大水漫灌,但政策并未出现。首先,我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启动了大力度的基建、房地产刺激计划,导致紧随而至的产能过剩、杠杆高企、房地产库存高企、房价暴涨加剧贫富分化并抬升制造业成本等,经济陷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其次,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尤其是高技术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而近年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一直增速较高,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总体投资增速。最后,当前经济更加复杂,每项政策都要权衡利弊,而不宜贸然推出,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一个政策包打天下的时期。

(二)2023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哪些特点?

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是一波三折的恢复,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有下行压力、三季度逐步恢复,四季度有所延续。总体上看,体现出三个核心特点:其一是结构性恢复,而非全面恢复;其二是不稳定的恢复,内生动能相对不足,外部影响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其三是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导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背离。

首先,当前经济的结构性恢复,主要是靠服务业、高端制造带动,但是房地产、金融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等仍受到一些冲击。

其次,当前经济恢复是不稳定的,因为内生动能不足,表现在消费、制造业投资恢复不足,受外部变化的影响会比较大,外部环境变化会导致经济运行的波动加大。

最后,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导致居民收入增速、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偏低,产生了宏观与微观感受的背离。

总结来看,中国经济总体在恢复,高质量发展也在稳步推进。

(三)当前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

经济增速受到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一是中长期趋势;二是短期波动。

当前中国经济又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承受更大压力的同时,也获得蜕变升华的重大机遇。

第一,中长期面临的“新三期叠加”包括:累积问题化解期、新兴动能培育期、经济转型阵痛期。

第二,短期面临的“新三期叠加”包括:疫后经济恢复期、市场信心重塑期、宏观政策优化期。

根据丁伯根法则,针对多个政策目标,需要多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中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新三期叠加”,需要中长期体制机制改革与短期逆周期调控的协调配合。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相信中国经济将在中长期改革与短期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乘风破浪、穿越周期、平稳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当前经济运行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微观主体信心不足。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居民和企业短期看到经济、金融有起色。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重塑激励机制,让社会有稳定的预期,不焦虑。

(五)后地产时代需要什么?转型经济需要什么?

经济发展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生产如何满足消费,先是数量上的满足,再是质量上的满足,螺旋式上升。

过去二十余年的房地产发展旧模式,就是在我国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背景下,房地产业野蛮生长、规模扩张的过程。

当前我国住房问题已从全面短缺转向结构性短缺,一是人口流入地区住房不足,人口流出地区住房过剩;二是高质量住房不足,低质量住房过剩。

因此“后地产时代”具有两层涵义:第一,简单扩张、高速增长的旧模式已经过去,要接受现实;第二,降速不是失速,住房结构性短缺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要妥善解决无效供给过多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房地产新旧模式转换只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

对于后地产时代和转型经济需要什么,最朴素的回答是:老百姓需要什么房子,就造什么样的房子;哪些产业最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就发展哪些产业;转型的道路可能曲折坎坷,迈过去之后便是新的风景。

(六)未来政策空间到底有多大?

未来财政政策的空间还是有的,因为赤字是流量,债务是存量,还本付息才是真正约束。

我国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仍较为充裕,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弹药充足。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也要考虑对通胀、汇率、金融风险等的负面影响。

尽管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理论上较为充足,但实际上受到两大因素的限制。

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不合理观念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赤字率该破3%就破3%;运用多个政策工具来实现多个政策目标,不要对单一政策工具寄予太多期望,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即可,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配套工具来予以对冲和消除,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七)2024年经济形势的动能和症结在哪里?

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5%左右,总体上仍将延续2023年的疫后恢复态势。

当然,2024年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既有中长期和结构性因素,还有短期的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结构性失业等问题。房地产是决定明年经济能否恢复到5%以上的关键。

房地产销售不及预期的原因有:一是房地产供需形势逆转,人口见顶回落,总量和结构都不利于房地产发展,影响到预期的变化;二是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和购买能力受到冲击,居民个贷余额同比为负,居民杠杆率在2020年三季度后,不再加杆杆,杠杆率保持在62-63%;三是房价下跌引发谨慎购买行为,基本上消灭了投资性需求;四是部分一线城市仍存在限购政策,导致购房群体持续观望情绪;五是房企出现风险,部分烂尾楼导致购房者对新房的信心不足。

2024年房地产形势可能有所回暖,但取决于政策力度,预计销量在4月份见底回升。政策应对有三个目标:稳房价、促需求、保供给。

如何发展保障房解决房地产困境?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于改革,房地产的未来也在于改革,这源于供需形势的根本性改变,即人口总量与结构的深刻变化与房地产供给之间不匹配。

房地产的主要任务从高速发展阶段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一是双轨并行要避免套利、避免陷入福利陷阱,市场轨的激励约束仍是基础,保障轨是重要补充,且保障轨要封闭运行。

二是产权型保障房的户型、面积设计等要与商品房有明显差距,促进筛选出真正的需求者,确保正向的激励机制依然生效,避免逆向选择,实现“保障房保基本、商品房重品质”的目标。保障房的初衷是保障基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三是资金来源方面要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否则地方政府既无积极性、又无足够财力推动保障房落地。

四是以发展保障房为契机,推动流动人口的医疗、教育等事权和支出责任配套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五是关于谁来建设的问题,央企国企、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均可承接保障房项目建设,一视同仁开放,采取保本微利原则竞价。

六是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的房地产处于供不应求的形势,保障房可通过开发建设的形式提供;但是对于中小城市和低能级城市面临房地产库存高企,有必要通过财政资金收储部分商品房作为保障房,以消化部分库存,各地不搞一刀切。财政资金收储必须经过论证,终身追责。

(八)如何提振消费?

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因此要解决消费问题必须处理好这两个问题。财政资金可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维度出发,支持扩大消费。

从短期看,市场寄予厚望的发放消费券或者现金补贴的方式能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居民购买力,可以适当推出且优化实施方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则要从中长期的制度变革出发,尤其要发挥财政在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分化程度、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九)政策建议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解决就业置于更高的位置,推出一揽子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第一,建议财政赤字定在4%左右,专项债规模与2023年大体持平或略增加,对外释放积极信号。

第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维持稳健偏松的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保交楼”“科技创新”上要进一步发力。

第三,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有三大核心任务: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放开限制性措施,推动相关住房需求释放。

第四,注重提振就业、提振信心,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作为一项任务目标提出来,类似这些年的就业优先政策,并出台一些务实举措。

当然,我们最期待的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加快推动市民化进程。
作者利益披露:转载,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旨在提供更多信息,作者不保证其内容准确性。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川润股份
S
金陵饭店
S
中百集团
S
美芝股份
S
武商集团
工分
29.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7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1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43)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3-12-07 11:20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8:41:58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49
    整理不易,谢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40:34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26
    谢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35:06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斯武
    中线波段的散户
    只看TA
    2023-12-07 09:18
    谢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32:22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15
    信息量有点大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25:46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12
    深度思考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25:02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04
    感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18:22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9:01
    谢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08:14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8:59
    质量长文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07:12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只看TA
    2023-12-07 08:55
    感谢分享
    2
    0
    打赏
    回复
    投诉
    于2023-12-07 17:06:17更新
    查看1条回复
  • 1
  • 2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