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转基因玉米专家交流纪要20210806
无名小韭38250923
2021-08-07 22:46:13

【专家主要观点】
1、转基因名称:转基因农作物包括转基因玉米、大豆等,现国外和国内对它的称呼上也有一定的改变。国外以前叫GMO,即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现在某些大公司改口个大公司称为biotech,已经变成到生物技术。相应的,国内行业内以前叫转基因,如转基因玉米,现在我们也叫生物技术玉米或者叫生物育种产品等。所以这一块有一定的调整。
 
2、转基因如何“转”:
把外源的基因跨物种克隆(插入)到目标作物中。如玉米和大豆的抗虫抗除草剂性状,如果靠传统育种,包括杂交、选育,无论如何也选不出能抗像玉米螟这种主要害虫的形状,玉米自身进化不出这种形状。所以人类找到了如土壤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晶体蛋白能够特定的杀死鳞翅目害虫。人类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把这个基因克隆出来,导入到载体,使用农杆菌转化法或基因枪法把构建好带有这个基因的载体插入到玉米、大豆等宿主作物的基因组中,使该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并且杀虫蛋白能在植物体表达,这就是转期因作物的目标和实现手段。
第一步是分子载体构建。
第二步是遗传转化。最早的遗传转化手段是基因枪法,就是在一个个小的金颗粒上包裹一层构建好的载体DNA,像炮轰一样轰击植物细胞,完成把载体DNA片段插入宿主DNA的过程。结果发现,该方法对宿主DNA的破坏太严重,比如1号染色体和2号染色体都断裂重组,非常混乱,这种产品后续的法规注册很困难。后来对比发现,农杆菌转化法十分好用,虽然是把外源基因随机插入,但以单拷贝的居多,而且完整度很高,不会破坏宿主染色体,宿主染色体本身很少会产生大片段的交换或缺失。
所以现在国际上主流转基因产品都是用农杆菌转化法做的。第一步构建好含有抗性(抗虫抗除草剂等)基因的分子载体,然后通过农杆菌把它插入到玉米基因组中,插入到玉米基因组中。
转基因技术只是一个中性的技术,农杆菌只是把我们的目标外源基因作为货物转运到玉米和大豆的基因组中,具体的具体基因决定了下游产品的安全性。
第三步,性状评价。检测目标性状是否插入到目标作物基因组中以及插入位置、拷贝数量。一般转基因研发的企业里会有三个不同的部分,分子试验室、遗传转化试验室、下游的性状组(包括分子试验室的性状组、下游温室的形状组合大田的性状组)
分子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和性状检测,这三部分就完成了一个转基因产品研发的过程。买家公司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如一般公司的标准都要农杆菌转化、只希望插入单拷贝,就是外源基因,如一个抗虫基因/两个抗虫基因,加一个抗除草剂基因转化到这玉米中去,我们希望转基因目标片段只有一个拷贝。因为拷贝多了以后,一是没有意义,不会对产品有更好的作用;二是增加了下游法律注册时的风险,因为目标片段插入位置太多,要验证每一个拷贝都没有破坏原有的基因型,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是没必要的。所以我们只选一个拷贝,具体到染色体、片段、片段上的位置,如插入到101位置到158位置,引起了十多个碱基的缺失,这要不能影响到整个基因组;不能插如在基因中,不能破坏本身的基因结构;插在两个基因之间的空白处可以,但是又不能是高度重复区,因为如果是像ATAT高度重复区有几千个重复,无法确定具体的插入位置。所以经过这一系列的筛选后,我们可能从几千株的转化体中只筛选出1到2株转化体,叫做leading events,用最好的转化体来进行下游的商业化,因为每一个转化体的商业化需要做法规流程,转基因产品一旦商业化,就要走进全球贸易的农产品、食物和饲料的产品链条,有时候很难控制住。转基因产品商业化时,法律注册要分国内法规和国际法规,全部通过的耗资耗时都十分巨大,如孟山都的一个转基因产品投资要1-1.5亿美元,耗时10-15年,其中接近1亿都是花在法规注册上,因为要拿到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主要市场和国家的法规认证,包括进口加工、本地种植的安全证书,每一个过程都要经过好几步的多年多点试验,还有食品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等,每一个国家的法规试验都要1000-2000万人民币,所以这个过程很漫长。
 
这也是我们做了很长时间,拿到数千株转化体,经过十几个步骤的仔细筛选,只得到1-2转化体并推向全球进行法规注册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进行法规注册是主要的,要全部通过。另一个作为backup,一旦到了法规流程的下游,花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后,发现有严重的问题,我们再拿出这个backup转化体再紧接着进行注册,能节省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各家大型的生物育种研发的企业,大致都是按同样的流程去运作的。
 
假设上游研发到现在已经拿到1-2个leading events转化体,准备进行研发的下游即商业化的上游时,我们会把1-2个转化体会一方面进行回交转育,另一方面进行多年的大田评估。有两部分性状要同时评估:
①生物技术性状的评价,就是转基因的性状评价,包括抗虫和抗除草剂,在每年大田评价中去接虫,喷除草剂(如除草剂比如2倍工作浓度的除草剂,4倍、8倍),看产品是不是能稳定的抗虫、抗除草剂、抗哪几种主要害虫,抗的效果怎么样。
农艺性状。产品最终卖给农民,农民不仅仅是要抗虫、抗除草剂效果好,还要高产、耐密植、抗真菌和细菌、抗旱,各种传统的农艺性状。所以作为最终的转基因产品,这两种性状都需要持续的评价。要关注农艺性状的原因是,我们最初拿到的5000株转化体,即使成功转入了抗虫抗除草剂基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可能会影响到玉米自身的代谢,即使它没有转入到玉米的基因中去,也有可能也会影响到如玉米代谢的启动子、增强子等基因原件,而导致产生畸形,产量、育性、花子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在转基因产品多年的评价中,我们一方面要挑选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好的,另一方面要把农艺性状受到影响的转化体筛选掉,二者同时配合着最后拿到了1-2个转化体,进行回交转育。
 
3、回交转育的目的及原理:
在一开始做转化,把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插入到玉米基因组时,国际上大家通用的只有Hi-II这一个品种,它的各种农艺性状都很差,但容易被转化,即农杆菌容易把基因插如Hi-II基因组中,转化率高,而用常见的郑单958作为受体品种时转化效率太低。所以为了提高转化率,各家公司选的都是同一个转化受体,而不同的地区各有不同的优势商业化品种,包括郑单958、先玉335等,回交转育就是我们把转基因的性状找到每一个地区不同的玉米品种中的手段。
回交转育的原理,就是把含有目的基因最优的转化体(非转基因部分的背景是Hi-II)和某品种(假设郑单958)进行一次杂交,杂交后代叫F1代,杂交后代有一半的血统是商业化品种(郑单958)的,另外一半还是农艺性状较差的Hi-II背景,但是子代各一半的背景里含有抗虫基因;将子代与郑单958(轮回亲本)再进行一次杂交,杂交后代的遗传背景变成75%郑单958,25%Hi-II,但是经过检测它还是含有抗虫基因的,说明第二代后代的背景已经更像郑单958了;拿这个回交了两次的子代再跟郑单958回交一次,后代已经有了87.5%的郑单958背景,同时还含有抗虫基因;这样一带又一代的跟轮回亲本(可以是郑单958、先玉335,或者其他公司的任何一个商业化品种)进行回交,经过最少6-7代回交之后,最终得到含有目标轮回亲本99.5%的遗传背景,同时又含有目标抗虫基因的后代,就完成了回交转育的过程。
回交转育具体操作如下:我们跟不同的种业公司或科研院所签合同,用种业公司最想上市的商业化品种的亲本交给我们,我们把自己在转基因产品的基因通过进行6-9代(根据客户对背景纯度的需求)的回交转育,最终把抗虫抗除草剂的性状导入到他们的新品种里。
 
4、在回交转育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法规注册,进行商业化品种回交的同时要证明转化体的安全性,包括食品安全评价、环境安全评价、分子特征安全评价
分子特征安全评价:在分子试验室里,基因插入到玉米基因组里,提供插入的位置,如在几号染色体、核苷酸的具体位置编号、拷贝数量,验证拷贝数、载体图等试验报告。
食品安全评价试验:是委托给中国农大的食品学院、中国CDC等有资质的第三方的检测机构,让他们来帮助你们做一些试验。其中包括90天的大鼠喂养试验,用十只公的十只母的大鼠吃转基因的玉米的饲料,十只公的十只母的大鼠去吃非转基因玉米的饲料,吃了90天之后把所有试验的大鼠杀掉之后,用他们的脏器做组织切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看吃转基因饲料和吃非转基因饲料的大鼠脏器的各种病变有没有统计学上的差距。如果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那就说明吃了转基因的大鼠没有比非转基因玉米引入更多不安全的因素。类似的食品安全试验我们会做许多项,大鼠90天喂养试验,小鼠28天的急性口服试验,致敏性试验,毒性试验,弱稳定性试验,等同性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这些是在试验中完成的。
环境安全评价试验:是到大田中去完成的,有些公司可以自己开展,有些可以委托给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去完成。
 
5、拿到安全证书之前的大田试验分成四个部分:
中间试验阶段:
小规模的试验,要求面积小于4亩,把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玉米种在一起,完成很简单的两项试验。例如,同样的小区上有转基因的玉米和非转基因的玉米,同时接相同数量的草地贪夜蛾,再确定某一个时期测定被虫子咬的伤程度,统计到每一株然后做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到结论。假如转基因玉米的话,伤害级别是一(最低的伤害级别),没有虫子咬或者很少的咬痕;非转基因玉米的对照被咬烂了,它的伤害级别是九(最高的级别),我们就认为转基因玉米的抗性是十分良好的,和非转基因玉米有显著性差异。
除草剂的测定也是有多个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重复小区,每个小区在它的三-四叶期开始喷射草甘膦除草剂,分不同浓度去,如1倍浓度、2倍浓度、4倍浓度、对照,做统计学分析看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的效果怎么样,这是中间试验。中间试验后,将试验报告提交,包括分子特征等试验的数据都整理好,写成申请书,提交给农业部。农业部认可数据后,会批复下一个阶段的田间试验。
环境释放试验阶段:
环境释放试验阶段需要更多比如说食品安全评价等试验,也要进行更大面积的环境安全评价试验,比如抗虫抗除草剂重复再做一年的基础上,还添加了面积比较大的生物多样性试验,以及荒地竞争试验等,试验面积在4亩到30亩之间。在环境释放的阶段最主要添加的就是生物多样性试验。两个200多平米的小区,一边种转基因玉米,一边种非转基因玉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隔一周去统计两个小区中的昆虫种类、每种昆虫数量,在年底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如没有,这说明转基因作物对于环境中的昆虫不会造成影响。试验后整理好数据提交农业部,如农业部认可即可进入下一阶段试验。
生产性试验阶段:
大规模转基因农作物试验,面积要求大于30亩,没有上限。试验中引入了更多土壤微生物,用于检测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也会做转基因、非转基因玉米的杂草比对,检测转基因作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其他植物是否有影响。据目前所有公司的产品都是没有影响。
验证阶段:
试验数据都被农业部认可后,会在下一阶段提交安全证书申请,这也需要1-2年的时间来做批复,因为农业部收集3个阶段数据后,还要把种子给第三方机构,将上述试验统一验证以便,往往需要半年到1年农业部才能完成自己的重复性试验。再次验证后如数据无差异,将会批复最终的安全证书。去年年底大北农和瑞丰拿到的玉米安全证书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刚刚描述的情况比较理想化,实际需要时间更长,像大北农的中间试验阶段也经历了几年。这也是因为当时国家对转基因研发的态度不像现在一样开放,批复过程更缓慢。
 
美国及其他国家转基因审批法规流程:
主要是三个部门,美国农业部,环保署EPA以及食品安全署FDA,分别监管产品整体总体评价、环境安全评价以及食品安全评价。
有些在国内的数据可以直接翻译提交到美国,但有一些试验,比如大田试验都需要在美国本地完成,而且要求多年多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试验,在中国试验的结果仅适用于中国生态环境,与美国的昆虫品种可能存在不同情况。巴西,阿根廷,美国都需要在当地重复某几种类型的实例,开展比如说最少五个区域的试验,有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试验数据才会批复。欧盟的审批包括好多不同的国家,很复杂。法规上的投入往往是制约了转基因入门的屏障,要有足够雄厚的财力和足够大的规模才能走完法规流程,国内可能起码要花一两千万,更别说要打向全球贸易链。但是一旦产品拿到国内的许可,也得到了国际主要几个国家的安全证书之后,开始进入大宗商品交易,收益在几亿、几十亿美金的级别。
行业里真正卖产品的公司并不是很多,国际上包括孟山都,科利华,就是以前的先锋公司、包括拜尔、巴斯夫,他们的产品主要是油菜和大豆。已经被中化收购的先正达有玉米,但是生物技术形状开发比较好,种子资源不如孟山都和科利华资源那么丰富。国内是先正达、大北农、隆平这几家企业,有大股东支持,然后前期产品的研发和后期的回交转育都已经成体系成规模了。后起来的小公司的进入门槛比较高。
 
6、商业化最后端:经过品种审定,然后还有反种过程,才能最终的卖到农民手里去。
品种审定:目前还没有出台种子法对新品种审定,对转基因品种审定的细节,快的话可能今年或者明年年初,慢的话在明年年底到后年。农业部内部消息是还在抓紧制定中。品种审定的意义是,比如说玉米的新品种出来后,需要国审或者省级的审定,经过两个阶段的试验,保证新产品在产能或者各项明性状相对于现有品种有所提高,才能拿到新品种认定,之后才能反种,才能去卖。比如说,郑单985这个品种已经国审很多年了,是一个老品种,那回交转育新的抗虫基因后该如何认定,算是新品种还是老品种?法规还没有细则。
我们推测法规细则会有三种方式:
1、最乐观是不审定。还认定为老品种。
2、最不乐观是需要完整走一遍流程。
3、最有希望的是简化品种审定过程,单独检测新添加的性状。
 
【问答环节】
Q:10年之前农业部也发过关于玉米的转基因安全证书,但是没有完成商业化落地,现在的情况相对于10年前有变化吗?商业化落地可能性是否有增强?
A:
一、产品力方面:十年前的玉米是农科院生物所研发的植酸酶玉米,一开始是农科院自己走的法规提交,后来被奥瑞金给买过去了。以前先正达在美国也在注册植酸酶玉米,但是法规走到一定程度时就放弃了。转基因植酸酶的性状市场意愿并不大,农民并不情愿,因为除了用转基因的方式,通过传统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转基因在植酸酶性状上不是刚需。全球像北美、南美这种转基因玉米的主产区,几乎所有的畅销的产品都是抗虫和抗除草剂的性状,很难找到第三种,对玉米来说最主要的性状就是抗虫,宁可转三四个抗虫的基因,也没有其他基因产品,因为农民不买账,这个性状不重要。
二、竞争力方面:当时国内研发能力弱,批准转基因产品的大环境并不成熟,国内当时没有几家自己做转基因研发的企业,可能也就是奥瑞金在做这项工作,但是奥瑞金上游的研发也不是很强,主要靠科研院所的产品来进行商业化推广。比如说某产品一推出,马上就能全球领先,国家作为监管者,会考虑批了这一产品之后,外企会施压,外企产品质量好,能够多基因叠加性状抗虫、抗除草剂,批复后马上会攻占市场。所以国家为了扶持自己的企业,有好产品之前是不会轻易开本地种植的安全证书批复的,这主要是经济、贸易、政治方面考虑。但近一两年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去年年底开始批安全证书,特别是玉米的,像大北农的产品抗玉米螟很不错,包括杭州瑞丰把cry1Ab和cry2Ab两个抗虫基因进行了融合,包括隆平生物的产品都会有多抗虫基因叠加的组合。农业部包括更上层对产品的研发的进展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现在的产品力跟十年前有质的区别。从去年年底批复了多个转基因的玉米的安全证书,包括今年年初扩区安全证书的批复,进一步给出明确的信号,国家是有意地走出了转基因产品三步走的规划,现在是走到第二步。第一步是油、糖、棉花这种不会直接作为饲料或者入口的。第二步就是转基因玉米这种,不是人直接吃的,而是作为饲料用的这种作物。第三步走才是人直接吃的,包括水稻这种主粮作物,最后再去推。
 
Q:转基因玉米落地之后,行业的种子企业数量会下降吗?核心公司的优势在哪里?
A:从美国等地成熟的转基因市场来看,企业数量肯定会下降。转基因玉米的研发链长、投资高、研发门槛高,需要有上游的转基因研发能力,比如分子试验室、转化试验室,转化效率需要够高且不污染。经过上市过程的筛选,种业企业会快速走向合并,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种业企业需要购买专利产品,这会降低这些企业的利润优势,在商业化过程中,失去优势的企业会被收购或者直接消失。
 
Q:商业化之后,国外类似孟山都这样的企业能否进入中国?
A:这主要取决于农业部和负面清单。目前,负面清单里包括了育种,外资企业及其合资企业都不能在国内进行育种。例如,登海先锋、敦煌先锋的生物育种是不允许申报的,只能做中间试验。假设国内的转基因产品商业化并发放多个安全证书,外企的种业联盟势必会给中国的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施压。
中国有两种安全证书:一种是本地种植的安全证书,拿到这种安全证书之后,允许把本公司的种子卖给农民当种子去种;另一种是进口加工的安全证书,只允许将进口的产品作为谷物,可以加工成玉米粉等,但是不能当作种子进行种植。目前外企孟山都、科迪华等只拿到进口加工的安全证书,中国会保护本土企业,在国内的产品真正地成长起来、不怕冲击之后,国家才有可能对外企发放本地种植的安全证书。
 
Q:同一个转化体的不同品种的安全证书的法律细则是什么样的?衍生品系是否需要再拿一个安全证书?
A:目前的法规是需要重新做一遍生产性试验的。例如,我拿到郑单958背景的抗虫玉米的安全证书,如果要做先玉335背景(同一个品种的转化体)的玉米,需要重复一次生产性试验,再去提交安全证书申请,实际操作上是不科学且效率极低的。美国等成熟地区都是按照转化体来发放安全证书,同一个转化体转移到任何一个背景里,都不需要拿新的安全证书。我坚信未来中国法规的修订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目前,国内的安全证书申请已经从按省份申请转变为按区域申请,今年,又进一步开放扩区的安全证书。扩区安全证书的顺利发放,尤其是西北区酒泉、张掖等敏感区域的开放,进一步证明,基因的商业化并不是一个虚假信号,政府确切地希望能推动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进程。
 
Q:能否有绿色化通道,要看最终的品种审定细则,有些企业担心细则用了最严格的方法,所以将试验前置化对吗?
A:是的。
 
Q:假设今年年底能出细则,已经完成试验的一些大品种需要多长时间能拿到衍生品的安全证书?
A:因为政策可松可紧,所以时间不太清楚。如果使用最松的细则,可能会很快。
 
Q:企业是否可能在细则公布之前拿到品种安全证书?
A:有可能。企业有非商业化的背景,可以申请再做一遍生产性试验。
 
Q:关于品种审定办法,政府是否会给出明确的说明?
A:审定办法肯定会以法规的形式发布,并配有具体细则。例如,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会有配套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来进一步细化条例中的法律。同时,管理办法还会有一些附件,作为指导性的文件。品种审定办法也会是相似的形式。
Q:需要出台一个明确的说明文件才是一个信号吗?
A:是的。
 
Q:目前对政策文件出台时间的预判是怎样的?
A:无法具体地预测时间,因为是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和科教司两个部门配合出台法律法规。
 
Q:您认为哪一种政策可能性更大一些?
A:我倾向于中间的路径,可操作性更符合逻辑一些。以我国监管部门的以往的经验来看,转基因产品完全不用重新评价就直接批准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过于劳民伤财也不符合转基因商业化的初衷,所以可能会走一个中间路线。最后可能针对生物技术性状新增的部分做一定的试验,快速地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测试。
 
Q:假设可以放开商业化的种植,前期推广的过程中,会全面推广还是逐步放开几个优秀品种?放开这几个品种是否会利好一些龙头的公司?
A:我认为,在前期的两年,控制的应该是转化体,即转基因产品的产品力。农业部目前在做大规模的品种测试,在云南、内蒙都进行了超大面积的重复试验,防止推广上市后出问题。一些大公司本身也提前进行广泛的回交转育,不仅是像郑单958等第一方阵的产品,也会同科研院所以及当地的中小型种业企业签定回交转育的合同。回交转育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了,一旦信号枪打响,拥有最好的生物性状的大大小小的产品会瞬间在市场上开花,但是它各种生物技术性状的产品不会同时上市,否则风险太大。
 
Q:像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可以拿到性状审批的品种,您可以评价一下这些品种的抗虫性能吗?
A:全球统一的评判转基因好坏的标准是看基因的多少,也就是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虫基因叠加的数目的多少,比如抗生素,它有自己的抗菌谱,像头孢克洛可以抗相应的菌,头孢克污也有相应的抗菌谱,如果一次性吃三种抗生素,那么对大部分的菌都有抗性,虽然人不能这样吃抗生素,但对于玉米来说,抗虫谱越广越好;另一个评判标准是表达量,比如一个基因叠加了三个抗虫基因,每一个基因有自己的抗虫谱,那么每一个基因需要有高表达量,只有表达量够高,才不容易引起虫子抗性的产生,也就是说,买到一种纯度不高的抗生素,吃下去后没有把菌给杀死,那么存活的菌就会有相应的抗药性,起到了抗药性筛选的过程,因此无法把所有菌一次性杀死,而表达量够高才能杀彻底。
总结来看,一共有两个标准,首先是符合性状,将抗虫基因叠加在一起,那么将三个性状叠加在一起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方法,通过杂交的方式将其符合在一起,这是老的跨国公司比如孟山都先正达使用的方法;另一种方式是在构建载体的时候把不同的抗虫基因直接构建在一个载体上,一次性转化到玉米的基因组里,无须通过EAD的父本和带着RAD的母本经过一代杂交产生含有这两个基因的后代,然后再经过多代的纯化,这个过程非常的复杂,涉及基因标记等复杂的手段,育种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时间过久,而分子叠加这种一次性的过程是占有巨大优势的,可以一次性通过六七代回交育种,最快两年的时间便可完成,且不用花钱去做大量的分子标记,时间较快,一年半到两年,这样一年可以做三四代;第二个标准,每一个基因需要有高表达量。
因此遗传叠加和分子叠加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差异性,一个产品的好坏,主要针对抗虫性状,就看它抗虫的机制以及表达量是否够高,但外部人员看不到表达量是否够高,玉米的不同组织器官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而法规规定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试验室提供相关数据,但外部人员无法看到相关数据,但尽调时相关人员可以去调查这些企业的相关数据,这样便能做出判断。
 
Q:以先正达或是大北农等相关的企业现在的技术水平,在抗虫性能上,您觉得他们的产品会有量级的差异吗?
A:主要针对抗的是哪种虫子。在初期,中国转基因玉米的推广量不高。虽然东北也有大面积盗用,但是东北的虫压比较小,虫子越冬也比较难,因为冬天太冷了。在黄淮海及黄淮海以南的区域,虫子比如草地贪夜蛾很厉害。比如大北农的产品,在刚开始普及转基因,虫子普遍都没有抗性,那么对于抗虫性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假以时日,全部企业都开始种植转基因产品,种的时间可能已经6-7年过去了,类似于美国,那么抗虫抗除草剂的性状都发展起来了。这时候不需要多基因的叠加,产品的产品力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Q:现在性状已经批了很多,那么未来这些性状会不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不会影响以后市场的推广?
A:现在各家企业的申报流程进度不透明,如果拿到了安全证书,那么会在农业部的网站上公布。但是各家现在通过各种途径把以前单基因的产品给叠加在一起,比如先正达的BT11等单性状老产品,现在通过遗传叠加的方式给杂交到一起,用这些不同的基因进行排列组合。现在各家企业应该都在这个法规的提交过程中,包括先正达、大北农、杭州瑞丰以及隆平等公司,应该都在第二步或第三步。这个过程我不太好判断具体有几个基因、几个产品的排列组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通过观察美国和巴西的市场,所有产品都有驱虫性,也就是抗主要的害虫。在某一个市场,这些产品最管用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如果存在某家企业没有的性状,那么该企业会去叠加到产品里使它的产品有这个性状。
 
Q:如果性状没有太大差异的话,那么各家公司在市场竞争里主要靠什么产生差异化?
A:以美国为例,主要的玩家就是固定的那几个公司,之前称为六大,现在经过合并和拆分,还剩下三家左右,如果去细数他们的产品,还是有挺大的差别的,并且每一家公司的收益是不一样的。最大的玩家是孟山都,它主要是做生物技术性状起家的,它的主要研发重心是研究转基因产品。从上游的基因挖掘、基因原件的开发到载体构建的排列组合,其中有内含子等不是简单的像我刚才描述的分子组,比如把同样的基因构建到同样的载体里做同样的转化。每家公司在技术上都有差异,而且有些公司并没有很强的这方面的能力。以杜邦先锋为例,它是世界领先的种业企业,但它并没有真正上游的转基因研发能力,它的生物技术试验室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做法规试验和回交转育,这是他的强项,但它并不拥有真正最上游的产品开发能力,杜邦先锋的转基因产品种子是靠其他公司比如说孟山都、陶氏,他把别家公司的不同东西拿到自己公司进行回交转育再推出自己的产品。陶氏虽然有自己的转基因研发的上游基因的开发能力,但是该能力比较弱,只有那几个产品,跟孟山都不能比较。先正达的转基因开发能力和技术能力是排在孟山都之后的,但是它的遗传背景和亲本跟杜邦先锋是无法比较的,即使孟山都的亲本可能跟杜邦先锋比起来已经存在差距。每个公司自己的强项不一样,最终得到的产品也会有差异。
 
Q:国内现在市场是以大北农、瑞丰再加上先正达为主导的吗?
A:应该还会有一些,其实现在产品线走的比较靠后的两家,一个是大北农,一个是瑞丰,先正达一定是最大的玩家。隆平高科旗下的杭州瑞丰也是隆平主要持股的,还有隆平生物在海南的那一块也做的比较好,因为有分子叠加的多基因的产品,并且已经进入到法规后期。所以我认为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是这四家企业,大北农、杭州瑞丰、隆平生物和先正达。
 
Q:有转基因性状的品种和没转基因性状的品种,在种植的时候,需要对农民做出指导吗?还是说农民只要照常种植即可?
A:指导是肯定需要的,但是这个指导相对来说简化了,抗虫的转基因玉米,现在叫懒人玉米,有了转基因性状以后,农民在种植的时候不用操心去杀虫的部分,但不是一点都不管,以前的玉米还需要用特殊的杀虫剂放在芯叶里头,只有这个办法。但是种了转基因玉米以后,它可以自己杀虫,或者喷少量的杀虫剂即可,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这也是转基因产品最大的优势。除草剂也是这样,因为目前的品种不抗除草剂,我们只有播后苗前这一个方法,也就是在刚播了玉米种子还没有出苗的时候用毒性比较大的除草剂统一喷施一遍,把杂草抑制一遍,等它长出苗来封垄之后,叶片挡住阳光,抑制杂草生长。但是封垄的过程较为漫长,杂草长的快,如果长出草来或者封垄以后还是有杂草长出来,只能靠人工小面积的去喷除草剂,喷除草剂如果没喷好的话,风一吹,这个药害就会伤及到玉米,从而影响到产量。所以农民放之不管,最终杂草竞争养料,产量从而降低。因此农民在现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省心很多。
 
Q:MON810目前种植的效果不错,那么相比于其他转基因品种,它在未来的前景如何?
A:比如去年刚批的大北农的产品,是单抗虫性,也是跟MON810一样的产品,所以它的表达量跟MON810是同一个方阵内,它的效果同样好。如果后续对外企有一定的控制,那么我们自己的产品会逐渐上市,效果会好于MON810,MON810到目前为止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即使是孟山都美国市场上还是叠加了MON810,比如四个抗虫基因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的产品里用的还是MON810,因为MON810的表达量很高很高,所以这个产品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一个产品,确实不错,但是只靠这一个产品未来一直下去,对于抗虫性MON810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它的抗虫谱已经固定了。
 
Q:您觉得多性状的多基因的产品是哪一家企业研发在国内比较快,拿安全证书快一些的?
A:目前不太清楚大北农多性状的有哪些性状,到法规哪个步骤,也无法说明今明两年马上就能拿安全证书。先正达的多性状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有商业化一段时间了,国内据我了解是在第二或第三步左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并且国家确实把先正达作为一个国内企业看待,那么先正达是一个重要的玩家。此外,我认为是隆平生物,虽然现在还没有拿到安全证书,但是已经进入了第三期,它是分子叠加的三个抗虫基因,并叠加一个抗除草剂的基因,在国内还没有其他的企业有这么高的基因叠加在一起,而且隆平最近的势头也比较猛,农业部现在比较认可这个产品。所以先正达和隆平生物的多基因的产品,应该在近两三年的期间,产品力是比较强的。
 
Q:先正达在国内能把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吗?先正达在国内本土化的过程中竞争力是否有待观察,还是说能凭借国际的背景经验在国内做好?
A:从先正达的各方面实力来说,在国际上,生物育种方面先正达应该是能排在前三,纯转基因这块可以排的更靠前,但是育种的积累方面,先正达没有科迪华那么强,总体来讲也可以排在前三。并且先正达现在在国际上不仅卖种子,也是卖综合服务,包括农化方面占的比例很大,而先正达的农化世界排名第一,所以它的产品力总体来讲很强,我相信先正达这种企业在国内一开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但是它的实力和国际化背景会支撑它克服这样的情况。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大北农
工分
11.20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5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7)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1-08-08 10:52
    先正达上市对大北农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啊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逆光
    一路向北的老司机
    只看TA
    2021-08-08 10:14
    多谢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08-08 08:55
    辛苦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熊途牛路
    躺平的老韭菜
    只看TA
    2021-08-08 06:48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1-08-08 02:39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Jimperious
    已经腰斩的小韭菜
    只看TA
    2021-08-08 00:23
    感谢分享呀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