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流感与新冠的未解之局
金融民工1990
长线持有
2022-06-20 23:11:20

Q:不同病毒之间,如新冠和流感病毒有无竞争或协同等相互作用?

高福:目前没有发现具体的机制,甚至是理论假设,可以解释为什么由于新冠病毒的流行导致流感病例变少,但这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现象,仍需要科学的探索。人体中有10倍于自身细胞的微生物,组成了微生物组,微生物组之间的各种微生物存在相互作用。

2020年新冠流行之初专业人士普遍预测新冠可能和流感一起在成人中流行,但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流感变少了,全是新冠在流行。到2022年,中国南方地区已经看到了流感的抬头,因此不能因为前两年流感没有流行,就认为流感未来不会流行。

 

Q:2022年流感季形势的判断?

王大燕:在2020年新冠出现之后,流感出现了活动下降的趋势,在2020年随后的几个月里流感呈比较低的态势。在2021年之后,流感就呈现一个逐步的上升的趋势了,在2021-2022年的冬季,中国南北方省份都经历了一个流感的高发季节,叫冬季的流感高峰。在冬季流感高峰中,部分省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流感水平,也就是说流感并没有因为新冠的出现而消失,而是又开始呈现出新冠流行前的季节性高峰。

近期我国南方省份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入了一个夏季的流感高峰,这是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后首次出现的夏季流感高发。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在南方大部分省份都会出现夏季的高发。

从病毒的亚型来看,2021-2022年的冬季高峰是以乙型的Victoria系为主,从2021年12月开始检测到了H3N2亚型流感,在随后的几个月占比逐渐升高,并且超过了乙型Victoria系。目前国内是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而且随着南方省份流感活动的逐渐升高,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流感的聚集性疫情的报告,那么多个省份都报告了流感的聚集性的疫情,其中超过95%的流感的聚集性疫情是由托幼机构和学校来报告的。再说一下北方省份,北方省份在2022年初流感高峰结束之后,到目前属于比较低的流行态势。

我们预判2022冬到2023春,预计依然会呈现季节性的流行期,预计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流行的可能性更大。在流感的高发期可能一些医疗机构的压力会比较大,而且也会出现严重病例。这些我们都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Q: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流感防控目前有哪些策略和措施可以拿来应用?

杨维中:这两种疾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防控策略上也会有相通的地方。

首先我流感的监测是流感疾病防控最基本的基础,流感病毒非常容易变异,从1918年有明确的科学历史记载到现在为止已经是100多年了,有很多次流感大流行,主要是因为流感病毒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异。因此监测病毒变化的情况,如果变化非常大,变异很活跃,就要非常提高警惕了。

第二通过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已经发明出来很多年了,在近几十年的应用中,证明流感疫苗是能够防控感染,尤其能够保护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等重点人群,大大的减少他们发生流感的风险。

第三,关注重点场所,包括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在中小学校爆发流感以后,孩子们会把病毒带回家里,传给家庭的成员,尤其是传给老人。另外还有一些密闭场所,包括餐厅酒店、监狱、养老院等。

第四,科学防控疾病。如果出现流感的轻微症,要居家休息,饮水。如果有加重,要及时就医。注重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Q:我国流感疫苗的供应保障是否充足?能否应对流感大流行?

杨维中:国内疫苗的需求很大,14亿人口,特别是对流感疫苗来说,在从生产方面也是有一定的限制。近20年以来,国内流感疫苗的供应有比较大的波动,特别是在2009年甲流疫情流行的时候,国内大概有数十家疫苗生产厂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甲流疫苗的研发,快速的供应了全国。

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率整体偏低,不足4%。对流感等呼吸系统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若有效的预防,接种率最起码要达到50%,甚至60%以上,才能形成一定的群体防护。所以目前是企业大量生产,但老百姓疫苗接种需求仍偏低,生产出的疫苗很大一部分是报废了。

尽管如此,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进行流感疫苗的研发,特别是以国药中国生物为代表的疫苗的生产产能可达到6000-7000万剂左右。那么特别是2022年5月20号左右上市的四价流感疫苗,上市时间比21年提前了45天左右。也是为中国更多的使用该疫苗做好产能上的准备。

除此之外,中国在流感疫苗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的流感疫苗是三价的,包括两个甲型病毒和一个乙型病毒,为了解决毒株预测和实际流行可能不匹配,于是研发了四价流感疫苗,新增加了一个乙型病毒株。提高了疫苗的覆盖率。

未来流感疫苗的发展有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解决大量生产的问题,我国目前的接种率不足4%,如果提升到40-50%,每年需求的流感疫苗的数量大概有7亿计,这个量是很大的,现在产能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达到需求量的1/5左右。还有一种情况是大流行,像甲流这种大流行过来的时候,疫苗需求量可能更大,甚至对标新冠需要达到60-80%的话,短时间的产能是不够的。第二个角度是工艺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中国的流感疫苗采用鸡胚生产,原材料鸡蛋的产能也是一个瓶颈,所以从技术路线上也要突破,把鸡胚用其他工艺代替。

二是如何解决接种问题。需要把疫苗预防的原理、效果及时给群众宣传,特别是接种医生和医护工作者,以及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

 

 

Q:世卫组织2022年5月13日更新的流感疫苗立场文件主要有哪些内容,有什么指导意义?

王大燕:这个立场文件是自2012年版本之后,10年后又一次更新,主要可以分为4个方面:

一是对相关风险人群的分类进行了更新,它把风险人群只分成了两大类,每一类都包括很大的一个范围,其中一类是感染疾病之后容易发生严重疾病,并且导致住院甚至死亡的风险比较高的这一类的人群。第二类是暴露于病毒,并且传播病毒的风险比较高的人群。第一类主要是包含老年人、孕妇、产后两周的产妇、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患者、小于5岁的儿童、体重指数超过40的人群、免疫抑制人群等,是非常大的范围。第二类人群主要是医疗卫生相关的人员,而在这里WHO把医疗卫生相关的人员的定义也进行了非常大的扩大,所有跟卫生健康相关的人群都包含在内。

二是更新了流感医疗接种对流感的影响,在前后这10年当中,流感疫苗从最传统的灭活鸡胚3价流感疫苗到4价流感疫苗、利用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还有用于老年人的佐剂疫苗以及高抗原含量的疫苗,在新的立场文件里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流感疫苗免疫之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的证据进行了更新。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建立免疫接种体系,认为它对防范流感的感染、重症甚至死亡都是有非常明确的保护效果的。

三是更新了联合接种的问题,在新冠大流行出现之后,联合接种问题,特别是跟新冠疫苗的联合接种问题,是各国都面临着的共同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立场文件中也提到,灭活的流感疫苗跟新冠疫苗联合接种,不会产生干扰的效果,认为流感疫苗跟任何剂次的新冠疫苗可以联合接种,当然他也提到在联合接种的时候,建议在双侧的上臂分别接种。

四是推荐了优先接种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国最起码应该推荐的优先接种人群,包括医务人员、有一种或者多种慢性病的人员以及老年人等,这几种是没有优先推荐顺序的,都是优先推荐的人群。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国家在国家政策能够尽量支持的情况下,WHO望能够扩大到其他一些人群,如儿童、聚集性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福利机构、监管场所等等。

 

Q:很多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以及降低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方面存在一定作用,如何看待?

杨维中:世界多个国家都观察到两类现象,一类现象就是感染了流感病毒以后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如果既感染了流感病毒,又感染了新冠病毒,那么发生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比单独感染新冠病毒更高。

另一类现象,接种了流感疫苗,对防止新冠的感染,或者防止新冠重症甚至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现象在老人、医务人员、慢病人的身上都有发现。那么这种现象的机理是什么?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当然我们可能有一些推测,但是我觉得这都需要一些科学研究来证实,可能流感疫苗会训练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或者引起一些更为广泛的抗病毒的能力。但这只是按照既有的科学知识的一种假设。

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新冠是有好的作用。我也呼吁高风险的人群或者是一些脆弱的人群提早接种流感疫苗。

 

Q:在流感疫苗的应用中,有什么痛点?

杨晓明:一是疫苗的覆盖率。国内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不到4%。新冠疫苗则在14亿人口中接种33亿剂次。

二是流感具有季节性,并且每年流行毒株不同。流行低潮时对疫苗需求就少,流行高峰的时候对疫苗的需求就大,供需是不平衡的,那么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保证这种弹性供给,要有产能的储备。

 

Q:未来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应该如何加强?

高福:

一是加强监测。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

三是加强民众教育。

四是相信疫苗。

五是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



声明:文章观点来自网友,仅为作者个人研究意见,不代表韭研公社观点及立场,站内所有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注意风险,独立审慎决策。
S
君实生物
S
沃森生物
工分
1.51
转发
收藏
投诉
复制链接
分享到微信
有用 2
打赏作者
无用
真知无价,用钱说话
0个人打赏
同时转发
评论(2)
只看楼主
热度排序
最新发布
最新互动
  • 只看TA
    2022-06-22 16:19
    感谢分享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只看TA
    2022-06-20 23:57
    辛苦了
    0
    0
    打赏
    回复
    投诉
  • 1
前往